[8龄童被批评出走孩子犯错不用批评只需问八个问题]昨日,一则8岁男孩因不满家人的批评而出走的新闻引起了各界关注。孩子在出走之后因迷路之后被警察叔叔发现,最后由民警把孩子安全的带回了学校。尽管孩子此次出走没有引发严重...+阅读
问:不管怎么说,孩子离家出走,都是不对的。父母生他养他有多么不容易,十几年的恩情他却不知道感恩,现在却学会了不告而别。他自己还说委屈,可是他究竟有没有体谅到我们做父母的委屈呢?我觉得,这样的孩子永远无法原谅。
答:孩子正处在青春期,看事情难免片面化。家长这时候应该傲的不是和他们生气和比委屈,而是怎么样才能化解自己和孩子之间的“死疙瘩”。也许,这位家长需要了解一下离家出走的青少年的共同特点之后,再去对孩子做出恰当的评价也不迟。
青少年离家出走者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年龄特点——离家出走向低龄化发展,其中14岁是青少年离家出走的高峰年龄;
性格特点——离家出走的青少年中,男生多于女生,其中大多性格孤僻,容易冲动;
学籍特点——在离家出走者中,以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的学生偏多;
居住特点——居住农村的离家出走者多于居住城镇的;
诱因特点——导致中小学生离家出走的原因是,青少年正处于走向成熟的阶段,自我认识和判断能力较差,成人意识和独立意识却很强:
行为特点——离家出走的青少年主要从事打零工、经商做生意、流浪乞讨、赌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孩子出走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全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不知道该如何去摆脱。只是,孩子并没有意识到,一走了之不但解决不了问题,相反还会增加许多新的挫折和压力,甚至是灭顶的灾难。
我们身为父母,难道在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还要给他们的伤口上撒一把盐吗?我想,这位家长也必定会收起一时的气愤,从而在自己和孩子之间寻找到一条合适的沟通之道。
问:现在社会这么乱,孩子万一离家出走,在外面能够撑几天都是不可知的。我想,未雨绸缪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家长在预防孩子离家出走这方面,应该做出那些努力呢?
答: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的时候,就等于我们已经敢于去面对自己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沟通上的难题。调查显示,在出走的孩子中,有57.5%的孩子是因为与家里闹矛盾才出走的。因此,预防孩子离家出走,首先就是不和孩子产生冲突。
家长的责任是抚养孩子长大,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去认知这个社会。而为了防止孩子出走,我们同样也有责任去增强家庭的吸引力。鼓励孩子把对家庭对父母的不满之处全都说出来,这一点需要我们具备莫大的勇气。冷静思考自己的行为,有错必改,并向孩子表示自己的歉意和诚意,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
如果孩子已经动了离家出走的念头,父母更要耐心说服孩子。家庭教育不当,往往是孩子出走的直接诱因。我们在没有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之前,不要随便对孩子的行为妄下结论。改变自身的态度,不要颐指气使,也不要姿态傲慢,我们需要相信孩子,鼓励他们勇敢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同时,父母也要认真反省自己究竟有没有做得不对的地方。
常常被父母们忽略的一点是,要多鼓励孩子和同龄人接触。增强孩子的交际能力,使他们学会转移自己的压力和负面情绪。而通过孩子和其他伙伴之间的谈话和沟通,我们也能够提前感觉到一些风吹草动,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事情陷入不可挽回的僵局。
以下为关联文档:
远离家庭教育的误区做个教育最成功的父母一直以来孩子就是父母的一切,为了孩子,父母可以做出任何的 牺牲 。但是往往很多的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说是为了孩子好,其实却走入了误区,导致得不偿失,吃里不讨好。现在的年代,我们...
离家出走的孩子更需要关爱心理教育家说,承受挫折能力弱是许多孩子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无法面对和接受挫折,当压力和挫折不断袭来时,他们常常无所适从,只好选择逃避现实。 经常...
孩子离家出走其实都是家长逼的“这次期柬考试我没有考好,你们天天责怪我。我现在走了,就想出去散散心,你们不要来找我,也不要管我,我自己会回来的……” 这是一位离家出走的叫磊磊的男荻留下的一...
关注4点远离家庭虐待 近几年关于家庭照顾者或者护理人员虐待事件的报道频有发生,虽然情况很恶劣让人气愤,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照顾者本身的压力。他们的虐待行为来源于长期不间断护理工作而带来的...
心理问题需重视离家出走要警惕每年估计有100万左右的儿童离家出走。据美国国家监督总局估计,离家出走的年龄已经从平均年龄16岁下降至15岁,且有38%的儿童年龄低于14岁。虽然很多孩子想在他们的童年某些阶段...
爸爸离家有多远——《花瓣飘香》教学谈在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的眼眶里闪动着泪花时。我让大家讨论,小女孩是因为什么眼眶里闪动着泪花。一...
大班早期阅读综合活动《离家小兔》一、设计思路: 《离家小兔》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诗,作者用简练的语言刻画了孩子慢慢长大,而母亲默默帮助孩子的动人场景,读后不由得让人为之动情。它体现了 新的教育观念: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