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对称》教学片断反思]出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图片,学生欣赏。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生:都是轴对称图形。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生1:一半和另一半都相同。生2:两边都对称。教师揭示概念:如果...+阅读
《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教师能够充分理解教材,大胆挖掘创造使用教材。教学过程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采取“折一折,拼一拼,分一分,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的能力。 本节课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从中也反映出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本节课的特色。
1、动手操作,感受对称。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给展示的图形分类,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在操作中研究让学生实践操作,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操作的方法,将轴对称图形与实际生活相融合。
2、处变不惊,善于引导。课的引入部分,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设计,答非所问。但教师依然凭借扎实的基本功慢慢引导,适时点拨,顺利完成了本课教学任务。
3、评价自然,恰到好处。教师评价学生不矫揉造作,朴实自然。
4、板书设计,极富艺术。教师关于对称图形,对称轴等知识的板书罗列层次清晰,富有创造性。 本节课需要探讨的内容。
1、课件情景引入部分的设计效果没有达到。因为蝴蝶翅膀不停的煽动,很少在一个平面上,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注意到两只翅膀左右大小一样,形状完全一样。教师对城乡学生的差异估计不够。
2、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不够清晰。教师应板演一下或用课件展示一下一些图形的对称轴,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怎样教学生作轴对称图形
22。2 作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0。知识与u能力k: (3)能够作轴对称图形;
(2)能够经过探索利用坐标来表示2轴对称;
(8)能够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i方8法: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7体会知识间的关系,感受函数与e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d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学重点】
(6)能够作轴对称图形;
(2)能够经过探索利用坐标来表示7轴对称;
(7)能够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教学难点】用轴对称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教学方8法】创设情境-主体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提高.【教学过程】一y、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1出本节课要研究的内7容活动1 观察图片0(教材中7的图62。2-2~32。2-6).操作:自己u动手4在纸上h画一q个u图案,将这张纸折叠,描图,再打开w纸,看看你得到了b什2么d?改变折痕的位置再试一k次,你又n得到了w什4么y?学生活动设计7:学生观察图片4,动手6操作、观察所画图形,先独立思考,然后进行交流.教师活动设计2:教师组织活动,引1导学生作以4下b归纳:
(4) 由一e个z平面图形可以1得到它关于l一e条直线l成轴对称的图形,这个w图形与c原图形的形状、大c小k完全一c样;
(2) 新图形上o一q个g点,都是原图形上x的某一r点关于h直线l的对称点;
(1) 连接任意一u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0.活动2 问题如图(0),已f知△ABC和直线l,你能作出△ABC关于b直线l对称的图形吗? 图
(6) 图
(2)学生活动设计8: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独立作图,最后交流想法.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只需要作出点A、B、C关于b直线l的对称点再连接就可以6了l.教师活动设计5: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5,引6导学生探索作对称点的方3法.如图
(2),作点A关于zl的对称点的方1法是:(0)过A作l的垂线垂足为2O;(2)连接AO并延长1到A′,使A′O=AO,则点A′就是点A关于z直线l的对称点.最后进行归纳.几x何图形都可以5看作由点组成,只要分0别作出这些点关于n对称轴的对应点,再连接这些对应点,就可以6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对于a一u些由直线、线段或射线组成的图形,只要作出图形中6一b些特殊点(如线段端点)的对称点,连接这些对称点,就可以5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活动7 巩固练习s:课本50页练习y.二b、观察操作,主动探索,研究坐标系内8的轴对称活动4 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2画出下d列已e知点以4及i对称点,并把坐标填在表格中2,你能发现坐标间有什0么h规律?已l知点 A(2,-8) B(-1,2) C(-4,-4) D(0。7,0) E(8,0)关于ax轴对称的点 关于oy轴对称的点 学生活动设计8:学生动手8画图,观察各个d对称点与p原来的点之m间坐标的关系,经过讨论得出规律.点(x,y)关于mx轴对称的点的作标是(x,-y);点(x,y)关于zy轴对称的点的作标是(-x,y).教师活动设计3:组织学生进行探索,观察猜测,然后进行归纳总结.活动0 问题如图,四边形ABCD的四个s顶点的坐标分4别为5A(-7,5),B(-2,3),C(-2,0),D(-6,0),分1别作出四边形ABCD关于gy轴和x轴对称的图形. 学生活动设计4:学生根据活动2中8发现的规律,首先求出点A、B、C、D关于rx轴、y轴的对称点,然后再连接对称点即可.教师活动设计5: 本活动主要巩固加深学生对利用坐标表示7轴对称的理解,所以0要特别关注学生对对称点的坐标的求解过程.三k、应用提高、拓展创新问题如图所示7:要在街道旁修建一e个y奶站,向居民区sA、B提供牛1奶,奶站应建在什2么z地方8,才p能使从3A、B到它的距离之o和最短. 教师和学生活动设计0:分0组讨论,让学生探索:在街道上w找一i点C,使得AC+BC为5最小l.通过学生活动,使他们懂得:只有A、C、B在一m直线上u时,才q能使AC+BC最小r,这时作点A关于c直线“街道”的对称点A′,然后连接A′B,交“街道”于r点C,则点C就是所求的点. 学生自主探索其中6的原因(原因:在直线l上o取异于u点C的点D,由于ol垂直平分7AA′,所以7得到DA=DA′,所以0DA+DB=DA′+DB,根据两点之g间线段最短得到DA′+DB>A′B,而A′B=A′C+BC=AC+BC,于u是有AD+DB>AC+BC.)四、归纳小v结、布置作业小v结: 4.作轴对称图形; 2.用坐标表示5轴对称.作业:习k题72。2
e定s'm
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对称、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对称、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第二课时(第6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美丽的图形(轴对称)
美丽的图形(轴对称)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第二课时(第68、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学生活动,发...·轴对称图形 教案
轴对称图形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含义。 2、会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画对对称图。 教学难点 认识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以下为关联文档:
2006年数学中考试卷些题粘贴不上来,请看我的参考资料 2006年宁波市重点中学提前招生数学试卷 1.已知关于x的方程mx+2=2(m—x)的解满足|x- |-1=0,则m的值是 ( ) A.10或 B.10或- c.-10或 D.-10或 2....
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一搜·美丽的图形(轴对称) 美丽的图形(轴对称)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第二课时(第68、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
ppt如何画一个轴对称图形 方法/步骤 1、我们以一个三角形沿其一条边旋转为例,向大家演示这个方法。首先在幻灯片编辑区画出一个三角形。如图所示: 2、把画出的三角形复制若干份,具体多少份要看具体情...
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像窗花一样,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称这两个图形轴对称(linesymmetry),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axis of symmetry),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symm...
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一·美丽的图形(轴对称) 美丽的图形(轴对称)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第二课时(第68、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
谁有作轴对称图形的教案 !要最新版本的 !急求12.2 作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够作轴对称图形; (2)能够经过探索利用坐标来表示轴对称; (3)能够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问题的...
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六年级:空间与图形图形与变换教学设·圆和轴对称图形 教案 圆和轴对称图形 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1一132页,练习二十九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圆的基本特点,能用工具画指定的圆。 2.使学生认识轴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二上:《复习观察物体、对称》教案 小学数学二上:《复习观察物体、对称》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的认识。 2、进一步让学生辨认从...
二年数学乘法囗决表二年数学乘法囗决表,二年级数学乘法口决表有吗:九九乘法表和口诀 乘法表 1*1=1 1*2=2 2*2=4 1*3=3 2*3=6 3*3=9 1*4=4 2*4=8 3*4=12 4*4=16 1*5=5 2*5=10 3*5=15 4*5=20 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