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找准切入点,点燃学生深入思考的热情。所谓切入点,就是指文本中能引发学生产生个性理解、个性认识、个性看法的地方。找准切入点,能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提出有价值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使学生的探究阅读活动收到实效。 抓住文本恰当的切入点,关键在于我们要有发现的眼光,并设计出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究的问题。〔案例1〕比如在学习《祝福》时,难点是剖析祥林嫂悲剧根源及小说主题。我们选择了一个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谁应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谁是最主要的元凶?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说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是鲁四老爷,有人说是婆婆,有人说是柳妈,有人说是贺大伯,甚至有人说是那头狼……经过生生互动的讨论交锋,大家肯定了鲁四老爷这些人在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过失,但他们没有一个可以说是主要“元凶”,实际上他们本身也是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人。祥林嫂最终被封建道德熏染的鲁镇人“合谋”杀害了,可见,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才是残害祥林嫂的“元凶”。2.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深入阅读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要熟悉教材,还要熟悉学情,研究怎样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给学生深入阅读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思维方法的指导,不仅能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良好习惯,而且能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在阅读文本,在对文本内容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自己需要探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选准角度,引述事实,进行阐述。这样让学生或读写,或查找,或思考分析,都有明确具体的目的、方向。〔案例2〕比如在学习《鸿门宴》时,我们看到的不是宾主言欢,而是剑拔弩张,险象环生。我就引导了学生把握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同学们就各自或从宴席座次安排,或从人物语言,或从集团内次要人物的表现,或从刘邦逃席等等细节之处,进行了思考分析,最终作出了精彩的阐述。3.注重评价,有效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
(1)甄别价值,即时评价学生的质疑就是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教师要运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甄别学生质疑的问题的价值,防止学生陷入低水平的探究。帮助学生走出认知的误区,给学生质疑探究明确的方向感,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和能力。对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需要立刻判断出学生的质疑哪些是无探究价值的,哪些是应该即时给予回应的,哪些是教师原设计环节可以直接使用的,哪些是拓展思路可改变教学设计生成探究的。〔案例3〕《葡萄月令》预习后学生提出了诸多问题。问题1:汪曾祺是男是女?他很喜欢吃葡萄吗?问题2:作者对葡萄的生长习性怎么那么熟悉?他是教我们怎么种葡萄吗?问题3:作者从一月写到十二月,怎么感觉像是流水账呢?问题4:汪曾祺为什么使用了这么多的口语写葡萄呢?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质量不一。从认知的角度深度来看,教师可以直接判断出有些问题是没有探究的价值的。比如说问题1,与主题并没有多大关系。从教学重点来看,有些问题可以一两句话解决的。比如问题2,教师可以要求大家结合作者当时右派劳动改造写作背景进一步分析主题,在这个随和的老头身上,既看到了对葡萄的热爱,更展现出了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态度。而问题3和问题4,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突破口,深化阅读,去体会汪曾祺朴实自然的行文风格,朴素自然的语言之美。
(2)适当存疑,延后评价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有问必答,有疑即解也是不妥的。有时,需要一点“留白”, 课堂教学不能是一个 “奉送真理”的过程,而该是让学生自己“探究真理、发现真理”的过程。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在一步步的思考、钻研和探讨中,获得新知,学习的快乐幸福感油然而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思维的积极性。〔案例4〕在学习《离骚》的时候,有同学质疑:“屈原他一个大男人搞这么多的香花香草不是很变态吗?”我首先给予了他态度上的肯定:“我们同学敢于质疑,大胆质疑,精神可嘉,勇气可嘉。”同时要求大家再回到文本,共同探讨,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再研究,有同学就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的角度给予了评析,展现了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有同学从屈原的个人经历的角度作了释疑,进一步展现出屈原胸怀的高洁、心灵的美好;有同学从手法特点“借物喻志”方面作了阐述;甚至有同学进一步补充后世的咏梅,咏蝉诗相同手法的展现。学生的表现让人惊喜。
(3)生成探究,自主评价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而不是依照教案“按部就班”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面对学生的质疑不能敷衍应付,要学会倾听,真正实现探究性课堂。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质疑解疑的能力。〔案例5〕《雷雨》的教学中,有同学提问:“周朴园真的爱侍萍吗?”问题一出,学生立马起哄了,很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