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涵要素养,以简单为取向,向方式求效益]一、 向内涵要素养以阅读教学为例。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有价值的确实比例不高。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语文课缺少内涵。内涵的缺失,使得不少语文课成为...+阅读
摘 要: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审美观的演变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教育观和课程观。教育的审美化取向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幼儿园课程的审美化取向应成为幼儿园课程价值的一次重要转移。幼儿园课程的审美化是培养完整儿童的重要保障,是克服技术理性的必由之路。本文从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等方面简要探讨了幼儿园课程审美化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儿童;幼儿园课程;教育;审美化
一、审美化取向:时代的呼唤 教育的审美化取向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人类教育活动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原始教育注重‘善’的标准;近代教育注重‘真’的标准;到了现代,教育活动中‘美’的要求开始凸现出来。”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观、审美观与教育观是息息相关的。在古希腊时期,实际兴趣要重于审美兴趣,美从属于真,美从属于善;近代美学的主要趋势是审美兴趣高于实际兴趣,美高于善而仍受真的制约,其中康德力图凸显美的首要地位,席勒认为审美的人才是完全的人,黑格尔认为美高于善而低于真。在现当代,美居于比真更高的地位。总之,从古至今,美的地位日益提高。审美观与教育价值观发展、演变具有一致性。西方哲学观与审美观的转变给教育观和课程观带来新的冲击和启示。幼儿园课程的审美化取向应成为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一次重要的转移。
二、幼儿园课程为何审美化 德国教育学者韦伯曾指出:“美的要求,包拥着全体的教育问题。这是与伦理的要求和论理的要求同样地从教育学的基础科学上派生的。一切教育行为,倘要实行其充分的有价值的任务,应该不但取伦理的和论理的方向,必须还取美学的方向。”杜威认为“艺术即经验的完满。”他还想表达一层意思:经验即艺术,完善完整状态的经验就是艺术,具有泛艺术化的倾向。“艺术内在的是教育,教育也可以称为艺术……为使艺术的教育功能得以实现,必须实施相应的教育。通过教育获得艺术所指向的审美经验,不仅仅是少数批评家或鉴赏家的专利,也是普通人正当的要求和迫切的需求。”获得审美经验是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教育以审美为价值取向符合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的本性。幼儿园课程审美化取向的提出既是儿童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教育变革中克服技术理性的时代需求。 1.幼儿园课程的审美化是培养完整儿童的重要保障 从儿童发展角度来看,幼儿园课程的审美化是培养完整儿童的重要保障。培养完整的儿童是儿童教育的重要使命,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当今的幼儿园课程大多仍是社会本位或知识本位的,热衷于功利、倾心于知识技能。社会或家庭在评价幼儿园质量时大多仍以儿童所学知识的多少为标准,很少人关心儿童在幼儿园的整体发展状况,漠视儿童的内在体验与感受,较少关注儿童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很多幼儿园与家长把幼儿园课程理解为学科知识加兴趣班,把所谓的技能的训练理解为素质教育,似乎掌握几种艺术特长就是进行了很好的素质教育。传统、陈旧的知识观以及功利主义思想导致了幼儿园课程的单一化和功利化。“此类特殊发展的人是一种自我蒙蔽的牺牲品。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弱点和缺陷。由不同的方法教育出来的人们严重地束缚着他们。无论是过分的感情发展,或是过分的智力发展,缺乏平衡都会导致最终的失败。”完整儿童的培养呼唤以儿童为本位的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还存在另一弊病。“现今小学和幼儿园里的教学法是怎样的?我敢说是不合教育原理的,是四分五裂的,是违背儿童生活的,是违反儿童心理的。什么国语、算术,什么社会、自然,什么国画、手工,什么唱歌、游戏,什么故事、卫生,都是分得清清楚楚,不相混合的……这种杂乱无章的教法弄得儿童‘莫名其妙’,要知道这种分科的教学法是模仿大学的。大学生的程度高、知识深,是非分科教学不可的。但小学生、幼稚生则不然,教师尽管可以用整个教材去教他,不必分科教的。若要分科,那么,高年级可以采用,低年级则不宜采用。”陈鹤琴先生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现今社会仍然存在的教育问题:严重的分科教学现象。他明确指出了分科教学是不符合教育原理、违背儿童生活、违反儿童心理的。继而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整个教学法”代替分科教学法,以矫治分科教学的弊端。 幼儿园课程内容之间缺乏有机的整体的联系,幼儿学到的是零散的、似懂非懂的成人世界的知识,这种脱离儿童生活、远离儿童经验的知识,对于儿童来说缺少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幼儿园课程是不能培养出完整的儿童的。幼儿园课程的审美化正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现状提出的。审美意识是一种超功利的意识,它崇尚活动给人带来的愉悦性、创造性和非功利性。审美的超功利性或非功利性正是对当前占统治地位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念与行为的一种反对或矫正。审美化取向的幼儿园课程应是推崇主体感受与体验的课程,是重视发挥儿童创造性的课程。 审美可以反映、确认、把握世界。审美也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儿童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儿童的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儿童的生活或活动充满艺术精神和游戏精神。儿童常常以审美或艺术的眼光来关注世界。正如丰子恺所说:儿童的心是诗人的心,画家的心;儿童的眼睛是诗人的眼睛,画家的眼睛;儿童对世界的态度是一种“绝缘”的、超功利的态度,一种审美的态度,这种态度与艺术的态度是相一致的。幼儿园课程的审美化是符合儿童文化的特点,与儿童的精神世界、心灵世界相契合的。幼儿园课程的审美化取向既是儿童健全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 2.幼儿园课程的审美化是克服技术理性的必由之路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幼儿园课程的审美化是克服技术理性的一种途径。技术理性已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大弊病。哲学家及人文学者对技术理性进行了深刻反思与批判。教育学界也展开对技术理性所导致的所谓“知识人”、“道德人”、“工具人”、“单向度的人”等异化之人的批判。健全儿童是健全成人形成的重要根基,是人性完善的重要基础,是健全社会形成的重要条件。裴斯泰洛齐在《天鹅之歌》中重申了一个观点: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他认为“仅仅使人性的某一方面特殊的发展,这是不正常的、错误的……教育要名副其实,必然是努力使人的能力得到圆满的发展。人类才能的整体性是种族的神圣而永恒的天赋。着重这个整体性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谁在教育实践中漠视这一原则,不论用什么方法,都只能使我们成为不完全的人,在这种人身上是找不到满意的结果的。” 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载体与途径,幼儿园课程深深影响着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影响着完人的形成。席勒提出用审美教育的方式来完善人性。他指出现代性的问题与弊病,认为现代工业把人分割为孤零零的碎片,人的天性的内在联系被撕裂开来,一种破坏性的纷争分裂了本来处于和谐状态的人的各种力量,人失去了作为人的完整意义。他主张通过游戏冲动来调和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使人摆脱感性的外在束缚与理性的内在强制,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平衡与和谐;通过更高的艺术来恢复被破坏了的我们天性的完整性,从而实现人性的完善。美的教育不仅仅是教人知识,“而是教人体验生活,体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锻炼在直观中把握整体的能力,培养超凡脱俗的高尚气质等等。所有这些,归结起来无非是教人超越主客关系,超越知识和欲望,回复(不是简单回复)到类似人生之初的天人合一境界,或者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教人‘学不学’、‘欲不欲’、‘复归于婴儿’。”
三、幼儿园课程如何审美化 审美化取向是幼儿园课程的一种理想、一种价值取向。课程理想的现实化无疑需要一系列条件。 1.课程目标的制定 审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应着眼于儿童多种智慧的养成,培养包括具有审美智慧在内的完整儿童,努力克服传统幼儿园课程目标对理性知识与实用技能的过度关注。幼儿园课程目标制约着课程内容与课程的实施与组织。传统的幼儿园课程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课程目标的严格预成性。在“课程就是文本”、“课程就是计划”、“课程就是固定的先验的‘跑道’”的课程观的影响下,似乎课程目标一经确定就不容更改,在教师的心目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成为课程执行的“圣旨”。实际上,这样的课程体系或理念已被工具化,沦为一种封闭性的科学教条,教育与课程的内在价值――促进人的心灵成长的价值被彻底泯灭。教师与儿童的主体性、创造性被压抑、被遏制。基于对现代性单向独白式的权威教育的反思,后现代课程观提倡多元而开放的课程设计蓝图,注重课程目标的生成性。课程目标的形成既有预成的一面,也尤其在儿童与教育、社会与教育相互作用、平等对话、不断建构的一面。幼儿园课程目标应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 2.课程内容的选择 幼儿园课程不应是成人世界知识的下放或堆积,而是有选择的。幼儿园课程的选择应以审美的眼光和态度,从儿童诗意盎然的生活出发,把符合儿童天然需要和兴趣的精神食粮提供给儿童,让儿童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健康成长,让他们的想象力和幻想力在五彩缤纷、深远广阔的童话、神话故事中自由飞翔,让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在艺术、游戏、富有诗意的创作中尽情发挥。幼儿园的课程应是生活化的,课程内容应源于儿童的生活,贴近儿童的生活,以儿童鲜活的生活经验为依据。脱离儿童生活与儿童经验的课程的发展价值是令人怀疑的。审美化取向的幼儿园课程应以审美的精神贯穿课程设计的始终,重视审美教育的内容,以审美的超功利的态度削弱传统课程中认知、道德说教的势力,减少课程中过于陈旧艰深的成分。这对缓解幼儿园课程膨胀问题也许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束从敏.幼儿园课程审美化取向刍议[J].早期教育,2002(8):24-25. [2]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92-197. [3]赵福秀.杜威论教育与艺术的关系[J].山东社会科学,2002(1):56. [4]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二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224-225.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幼儿园)
以下为关联文档:
男孩偏爱粉色,是性取向有问题在怀孕期间,一些妈妈都急着知道肚里宝宝的性别,一方面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准备他的日常用品。小男生要准备蓝色、绿色的衣服、鞋帽;小女生则要准备粉色、黄...
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构成读后感本书的作者刘占兰老师将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概括为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会用这些有益于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大价值。根据这一价值取向,作者提出将情感态度这一目标放在...
民办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公平价值取向教育产业化背景下,民办幼儿园有其发展空间,但为突破竞争压力导致投资主体追求经济利益而偏离国家政策保障人民群众公平受教育权的价值追求。为使民办幼儿园具有更大竞争力,必须...
过程取向下的幼儿园课程目标解读摘要 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注重教育过程。我们在对上海市幼儿园教师的访谈中发现,部分教师对该价值取向下的课程目标的存在价值产生了疑问,更多教师对过程取向课程目标的表述产...
看幼儿园科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在争创园所科学特色,聚焦科学课堂研究中,我们发现:在科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存在着目标意识模糊,教师主导与幼儿主体关系处理不当,课堂评价单一化等问题。行为的滞后在于观念...
试论幼儿园教学方法的审美化教学方法的审美化也可称为教学方法的艺术化。具体说来,是施教者按照一定的时代审美意识,充分发挥施教媒介的审美因素,向受教者施以审美影响,从而开启其内在情智的一种最优化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