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记忆力呢?打个比喻,大脑就像一个永远没有容量极限的器皿,孩子每天接触的信息都能源源不断地被装进这个器皿,但为什么有些信息回忆不起来了?那是因为从器皿里拿东西这步骤出现了“卡壳”。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对教授夫妻罗伯特.比约克与伊丽莎白.比约克提出了一个新理论,说人脑存储信息并不存在遗忘曲线,信息一旦进入大脑就会被永远存储,之所以“想不起”,是因为提取强度会随着时间减弱。这好比你十几年前的高中同学,如果让你回忆当初同班某个同学的容貌一定很费劲,如果最近刚好参加了同学聚会,你跟他见面时,竟然能给他来个过去时和现代时的对比,他在高中时的种种突然像播放电影一样源源不断地出现在你的脑海。
所以,不要以为你对孩子做了某件“坏事”很快便消失无踪,比如曾经在哪天冲孩子如何发脾气、或者哄骗他睡觉,不要以为孩子几天后便忘记了,只要在某种情形“按触”到“记忆键”,你的种种“劣行”便重现。这好比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期遭遇过某件刺激性的事件,到长大后她可能完全记不起,但这件刺激性事件却隐隐中对她的行为产生影响。就像一个怪异的成年人对隔板式的办公室感到恐惧一直找不到原因,催眠师帮助他找到了童年时的根源。
既然记忆会一直存在,比如孩子在2岁时背过的唐诗也一直在,3岁时认的字也一直在,但到了孩子上小学时却记不起,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孩子们不是能做个过目不忘的神童了吗?
英国伦敦有位加菲利普.巴拉德的英语老师曾经做了一个试验,他让自己班里的孩子们背一首诗,学完后让孩子休息5分钟立即进行测试,即默写这首诗,毫无意外地,孩子们的成绩都很糟糕。过了2天,这期间孩子们也没进行过任何的复习,2天后老师再让孩子们默写这首诗,所有人都以为成绩同样糟糕,没想到成绩比第一次时竟然提高了10%。
这是什么原因呢?
提取难度越大,记忆越好。这好比你曾经参加考试时,某道题若有若无地在脑海中似乎有答案,但怎么就是想不起来,后来选了一个理性分析应该是对的。考试一结束,你立即翻课本,“哎呀,错了,早知道我应该选某个”。时间过去了,后来这道题,无论是错误答案,还是正确答案,都能让你甚至在好几个月后还能记忆犹新。
不用付出精力、过目不忘的捷径和方法论往往是天才的专利,或者是忽悠急功近利父母的幌子,你如果想让孩子的记忆力更好,只有勤劳肯吃苦的笨招来得更实在。比如认字后让他们立即写,学电话号码后让他们立即背,背诗歌后及时让他们默写,学习了某个知识及时测试一下。
但是,单单只有上面这一步还不够,还要经常“重复”,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复习。但不是天天重复,而是隔几天感觉“快忘记”了,及时重复一下。
但人类的大脑有个奇怪的喜好,就是喜欢新知识排斥旧知识。如果让你翻看几天前幼儿说的育儿文章,你一定有阻力,因为你的大脑告诉你,“你已经知道了,没必要再浪费时间了”,但是值得提醒的是,你知道了不代表你记住了、更不代表你用了。对孩子来说,“重复”也是一种痛苦的斗争过程,但只有“重复”,才能让孩子练就“过目不忘”的本领,也省去了“临时抱佛脚却考得一团糟”的麻烦,甚至能做到人家孩子考前拼命,你家孩子考前悠哉的逗比场景。
当初作者看到上面的理论,差点就顿足捶胸了,如果上学那会儿能有人告诉我这些方法,估计清华北大都只是小菜一碟了吧?庆幸的是,我有机会能让孩子们学会这一切,也是一件值得兴奋的事儿。如果我们的孩子懂得这些方法并内化为习惯,想学习好,那也是轻松而自然的事儿了吧?再者,如果孩子们的老师知道这样的方法,让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上能做到事半功倍,也是一件让家长省心的事情。
当然,记忆好并不代表优秀,但也能超越不少同龄人。幼儿说真的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帮助你的孩子创造一个更得心应手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