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百科宝宝知识

中学德育课教学过程应遵循哪些教学规律

05月22日 编辑 39baobao.com

[什么教学内容,都必须有规律遵循]做为一名特教老师我们知道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都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特别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不论我们教的什么学科,什么教学内容,都必须有规律遵循。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一...+阅读

一、遵循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规律

知,既道德认识,是人们对于道德规范极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别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人的品德形成离不开认识,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因此要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以基本的道德知识、理论和各种道德规范,逐步提高他们识别是非、善恶、美丑、公私、荣辱的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这对调节学生的行为,加深情感的体验,增强意志和信念都有极大的作用。

情,既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判断积极和消极情绪体验好坏的标准,是看它跟何种道德认识相联系以及它在“长善救失”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要善于激发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敬佩、爱慕之情,要引导学生去体验进行道德活动所获得的愉快和满足,感到道德的价值和需要,以发展学生们深厚的道德情感。

意,既是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它常常表现为用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定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道德行为坚持到底。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使学生有顽强的毅力。这有助于学生坚持道德认识,深化道德情感,调节道德行为,以形成坚强的信念。

行,既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一般的行为和多次练习所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只有在履行道德规范的活动中,人们才能够深化道德认识和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增强道德信念,从而使自己的品德得到发展,道德能力得到提高。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特别着重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要求学生言行一致,严格遵守学生守则、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社会的道德规范,长期坚持下去,以形成良好的习惯与作风。魏书生曾说过:“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我们知道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有的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有多种开端,既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以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这里需要教育者要明确“知”和重视“知”,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行”和实现“行”的目

电大心理学简答题品德心理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品德的心理结构极为复杂。一般来说,品德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可以唤起人的道德动机,从而推动人们产生道德意志和相应的道德行为。

(一)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也可称为道德观念,即是一种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与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行为,对人或对事做出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道德评价。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不仅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一般地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或是他人、个人的行为,凡是符合自己的认识或自己所维护的道德观念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由此可见,道德情感就是人们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

(三)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也要受到道德认识的支配,是人们利用自己意识的控制和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如动机间的冲突及行动过程中坚持与动摇的斗争等)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道德意志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四)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道德行为的培养主要通过道德行为方式的训练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途径来实现的。 只有学生具有良好道德行为才使学校的品德教育具有社会价值。 在品德的形成过程中,以上四种心理成分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开端,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产生的基础;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品德形成的中间环节,不仅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倾向,而且对道德行为可以起到一种激励和定向的作用;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的指导下,在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推动下,通过训练形成起来的,同时它又对巩固和发展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起到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学生的品德是在客观现实的积极影响和本人的主观努力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几个要素,根据不同的组合关系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多层次的完整统一体。它们彼此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这四种心理成分一旦失去协调平衡,如果某一方面有所偏离,就会相互影响彼此削弱,只有这些心理成分协调平衡地发展,才有利于人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品德。 可见,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变化系统。所以,培养学生品德的工作是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综合教育、综合管理的一项十分艰苦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参考一下)。

德育:怎样才能让学生喜爱

一、关注体验,让品德课堂闪耀着德性的光辉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只有引发学生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才能提高实效。脱离了体验的说教、灌输,是不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的,更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从道德发生的意义上看,只有当人从内心体验某种价值,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产生拒绝、厌恶、羞愧的情感时,才谈得上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的实存性。

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生活的体验、情感的体验,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验将架起学生的生活与心灵之间的桥梁;体验将在学生心灵最深处实现道德与内心的整合;体验将让让品德课堂闪耀着德性的光辉。

二、巧妙选取体验学习的切入点与不同的操作方法,使教学走进学生的内心 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找准触动学生心灵的那根琴弦,使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教师应用自己的情感打动学生,唤起学生参与体验的热情 品德课堂教学与其说是教学,不如说是情感的感染,心灵的互动,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颗心灵感动另一颗心灵。

我们期待学生被感动,首先要让自己被感动,只有自己被感动了,才有可能把自己的那份感动传递给学生。 《为平凡感动》是由北师大主编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六年级上册中的一个主题,旨在通过寻找生活中令人感动、令人尊敬的平凡人和事,引导学生体会到和谐的社会、美好的生活需要无数平凡人的付出与奉献,并且愿意从小事做起,为他人着想,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与宽容的人生态度。

当一位老师在执教这一课题时,他曾一度困惑于如何能让学生为平凡的人和事感动。“感动”这个词在我们这个钢筋水泥构建的冷色丛林中,在这个生活在车轮上的流星飞逝的时代里,已经渐渐变成了一个代表着奢侈的稀世珍品。在课前,老师也了解到:提到感动,学生更多的是想到那些英雄人物、模范人物,而忽视了身边至亲至近的人,如父母、老师、同学等。

但那些英雄却远离学生生活,可望而不可及。作为教师,如何能通过课堂中让学生从平凡中体验感动,学会感动,珍藏感动呢?在几番思考之下,老师不断地反问自己,在平凡的世界中能激发自己感动的东西又有多少呢?假如连我自己也未能为平凡感动,我又如何能让我的学生感动呢?或许忙碌的生活已经使我们的心灵渐渐蒙上了尘埃,但是当我们重新擦亮我们心灵的眼睛,我们在这平凡的世界中看到了许多令我们感动的事物。

当教师饱含深情地把他和自己平凡的父亲之间的故事带到课堂上时,学生的内心触动了,在教师情感的感染下他们更加感受到了父母平凡而伟大的爱。

(二)选取恰当的体验方式,使学生获得真实体验 体验式学习可以分为角色体验、情景体验、实践体验、想象体验等等。教师应该根据每一课的学习目标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有效的体验方式促使获得相应的体验。

且看一位老师执教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爷爷奶奶好》这一课的两次不同的体验式教学。 第一次教学:教师想到了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扮演老人,期望学生们通过扮演能间接体验到老人驼背,耳背,行走不便等身体上的诸多不便从而在生活中主动关心老人。于是她选择了一些学生分别扮演行走不便的老人弯下腰捡东西,眼睛花的老人在看报,耳朵聋的老人在听孙子的电话,扮演的学生忍着笑,其他的学生则忍不住笑起来,老师用眼神制止了发笑的学生。

在表演完后教师问扮演的学生:“扮演这些老人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然是说:“我觉得年纪老了,看不清东西很不方便”,“耳朵听不清很想别人的帮助”等等。这些角色扮演由于缺乏情景的创设,学生体验到的只是好玩,而不可能真正站在老人的角度体验他们的不便,从而对老人有新的认识。 第二次的教学:教师转变了体验学习的方式,采取了情景体验。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家里的老人身体上有什么变化,在课堂上和大家交流,随后在温馨的音乐声中教师深情地朗读了一首诗歌,孩子们听到了老人的心声,知道他们由于年龄的增长而慢慢在身体上产生了许多变化,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理解和沟通的心情。同时,老师还利用课件出示了几幅生活情景图,图中展示了孩子们熟悉的却被他们忽视的生活:每天放学,老人们都在校门口焦急地等待;下雨时,老人们拿着雨伞在等待孩子们放学,伞下,是老人们一对对望眼欲穿的眼睛;在校道上老人背着书包陪身上没拿任何东西的孙子上学;到了学校门口老人们还目送孩子回教室……孩子们的心被深深地打动了。

他们仿佛在这些图片中看到了自己的爷爷奶奶的身影,回忆起以往与老人相处的点点滴滴,感受到老人对自己浓浓的爱。不少学生流泪了,有一个学生含着眼泪哽咽着说:“看到这些图片,就想起了自己的爷爷每天不管刮风下雨都送自己上学,而自己还惹他生气。”话还没说完就哭了,老师及时抚摩了他的肩膀。在孩子们蒙眬的泪眼中,老师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以往的生活中有哪些做得不够好,要如何...

以下为关联文档:

教学案例研究一般应遵循什么原则教学案例研究一般应遵循什么原则 1.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的方法。 2.“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

如何遵循注意的规律提高幼儿园课堂教学效率一、选择有效的性内容 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中介要素、内容的适宜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内容的选择应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幼儿感兴趣的...

如何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提倡素质教育,更要求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历来的数学教学大纲,以及长期形成的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通过数学史培养学生...

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 1、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技巧。 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必须把语言文字和它反映的客观事物想结合起来,才能在学生的脑子里得到正确的认识,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理解语言文字的具体条件。在教学...

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教育者要承认并尊重幼儿的建议和看法,多倾听幼儿的意见,不要只抓住固定的教学方式、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幼儿的创造性,忽略幼儿提出的看似无理却右深入研究价值的纯真看法。...

教学评价一般应遵循什么原则1.整体性原则 一是指评价时要把被评教师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看待,二是指教师评价内容的整体性,三是指教师队伍整体。评价要面向包括学校领导在内的全体教师,人人都是被评价者;全体...

语法教学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它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

教学设计过程应遵循哪几个环节教学设计过程应遵循哪几个环节:备课共分以下几步:备教材备参考书,备教辅资料,备学生,写教案,上课,反思,写教案。教学设计,课题: 课型:绪言课,物质知识课,理论课,实验课,练习课,测验课,考试课,...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