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总抱怨孩子成绩差,其真正根源在这儿老师和家长都读读]娇娇妈:这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老师的经验之谈和肺腑之言——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家长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家长心中的天...+阅读
“我的孩子专注力太差。”“我家娃做事太磨蹭。”“别提我家这个,学啥都是三分钟热度,愁死人了。”“孩子老爱撒谎,真是要命。”……与其抱怨孩子有问题,不如教他如何做事。
当孩子出现这些表现时,很多父母都会担忧,陷在因问题而苦恼、费尽心思找问题根源的旋涡里。
此时,如果父母的观念转个弯——“孩子身上这些令人担忧的表现并不可怕,它只是说明孩子还未掌握某类技能!”相信很多父母都会松口气。接下来,可能会更加集中精力思考如何一步步引导、支持、帮助孩子,让孩子学会技能、解决问题。孩子也能够摆脱标签,正面积极地从父母那里获得支持,最大限度地掌握自己的成长主动权。
不过,这样的转变必然需要学习。下面我们用一位2岁宝宝爱打人的实战演练过程,一起开启面对宝宝问题的新思路。
典型场景:一言不合就打人!
眼看要上幼儿园了,2岁半的陶陶总管不住自己的脾气,一言不合就打人,怎么办?
观念转个弯:如何从“不要”到“要”?
先梳理
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陶陶爱打人?这个问题可以帮助聚焦问题发生的点。经过仔细回忆,发现陶陶容易出现打人的是以下3种情况:
如何将问题转化成需要学习的技能,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问题转化成为技能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意味着把“不要”变成“要”。技能的关注点是“要做什么事”,而不是“停止去做什么事”。这会引导父母跳出问题看行为,朝着正确的行为前进,逐渐摆脱问题的束缚。
陶陶出现打人的表现,究竟是哪些技能需要提升呢?初步商定下来有3个需要掌握的技能:
学习新技能,先要观察孩子的具体情况,然后给孩子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积极引导:解决问题,只需学会3个新技能
技能1:学会听指令
观察:哪些情况会不听指令
陶陶并不是完全不会听指令,只是会选择性地屏蔽指令。特别是当他自己有强烈的愿望不做某事时,就直接对抗。这与2~3岁孩子处于自我意识的萌芽期有关。此时,孩子处于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探索的独立阶段,会根据自我意愿选择性地屏蔽指令。如果这个阶段过度干预孩子的自我探索,将对孩子的成就感发展起消极作用。
对策:如何让他听必要的指令
指令的本意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每个人的感受,是提醒双方遵守彼此都舒服的规则边界。作为家长,除了涉及安全底线的事,应当建议、提醒,不应强制干涉,避免过度干预。本着这个原则,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区分哪些指令是有必要的。
有必要的指令也需要变得有趣,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愿意倾听。一些绘本和游戏可以来帮忙。
比如,可以用“耳朵耳朵竖起来”这句话代替“你给我停下来!”“住手!”“你在干吗呢?!”等夹杂着愤怒情绪的指令。
父母可以用夸张的表演告诉孩子,“耳朵耳朵竖起来,像这样手指放在耳朵上立起来,眼睛瞪大,就是小精灵要施魔法了。被施魔法的人要等待魔法小精灵提要求哦。”孩子往往很兴奋,喜欢用这句有魔法的指令。这样既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陷入情绪对战,又能有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起到提醒他倾听的作用。
为了强化孩子听指令的意识,还需要刻意在生活中反复提及。比如,当孩子玩水时间过长,可以说:“小精灵来啦,耳朵耳朵竖起来,妈妈希望你再玩一分钟就把水倒掉。”比如,孩子闹着不肯起床,可以说:“小精灵来啦,耳朵耳朵竖起来,看看陶陶能不能猜中音箱里放的是哪首歌?”再如,孩子闹脾气乱扔东西,可以说:“小精灵来啦,耳朵耳朵竖起来,谁能帮帮我把这些东西送回家?”……
通常来说,给孩子一个执行指令的缓冲期,再用有趣的动作、形象的语言吸引他执行,让他觉得听对方的指令是一种愉快的体验,这样很快就引导孩子学会了倾听。
技能2:掌握发泄怒气的方法
观察:打人是想展示力量
在我们直接禁止陶陶想做的事情时,他打人的情况最多也最凶。他是想通过猛烈的打人行为来对抗,来展示他的力量和怒气。
对策:找到发泄怒气的新途径
陶陶平时也喜欢玩玩具枪,并且他拿上玩具枪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有超能力,可以拿玩具枪去控制对方。两者联系起来看,其实是有共同之处的。孩子打人是在对抗别人对他的约束,本质上也是想控制对方。因此,可以把借助玩具枪发泄怒气作为他需要学习的发泄怒气新方法。
怒气形象化,让他认识到自己的怒气。在他打人时,借助绘本“喷火龙”的形象说:“啊,陶陶肚子里的喷火龙又出来了!”
用游戏的方式发泄怒气。可以用手比画成一把枪,对准他的肚子说:“我要把喷火龙赶回肚子里!”此时,陶陶的努力会显现出来。他会迅速把手变成枪或直接举着枪,喊着:“我有枪,我很厉害!”然后一本正经地等待对方求饶。对方一求饶,他就特得意,怒气也会随着游戏消散了。
就这样,陶陶掌握了新的发泄方式,打人的行为很快就少了。
技能3:学会理解对方的感受
观察:理解对方的感受有难度
理解对方的感受,是同理心的核心部分。孩子与生俱来就有最初级的同理心,即情绪感染。比如,婴儿看到别的孩子哭,自己也会哇哇大哭;2岁的孩子如果看到同伴受伤了,会跑过去关切地摸摸……这种情绪感染是无意识的,是类似“笑”和“打哈欠”一样,可以不经过思考瞬间触发的。
不过,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因为正处在比较自我的阶段,要求他理解对方的感受,要求有点过高。特别是在复杂的情境中,首先需要在心里重现他人的状况,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他人。
对策:抓住时机,培养宝宝的同理心
既然对于孩子来说,理解对方的感受难度比较大,那么,需要对孩子有合理预期,不要求他迅速掌握,而是将之作为一项长期目标持续培养。
先了解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这时需要父母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如果你打了别的小朋友,他会很疼,如果受伤了还要看医生,会很难受……”陶陶回应:“知道了。”表明他听懂了这个的意思。
看动画片和绘本,多跟孩子讨论人物感受。陶陶最爱《粉红猪小妹》。第一集《跳泥坑》中有一个情节是,佩奇迫不及待地跳到大泥坑中,令乔治被溅了一身泥巴,乔治立马号啕大哭。乔治为什么哭?经过多次讨论,陶陶理解了:是因为佩奇只想到自己,没有考虑到跳泥坑的意外情况会让乔治难过。佩奇下次跳泥坑前应当想想乔治的感受。那么,和其他小朋友玩时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对方的感受?如果遇到争执而打人,其他小朋友是不是既会受伤,还会难过?讨论多了,孩子慢慢也就懂了。
编后:一念之转,育儿焦虑迎刃而解
陶陶打人,只是一个小案例,却也折射出很多育儿路上的酸甜苦辣。陶陶妈说,转变育儿方法之后,陶陶真的有变化,虽然也不敢打包票,从此以后孩子就真的能够每次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过,在整个演练过程后,孩子再遇到争抢玩具或其他冲突时,会控制打人的冲动,确实学习了为人着想,知道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更为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让她把自己从育儿焦虑中释放出来,不断带领孩子获得新技能,走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的良性循环之路!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经历麻烦、困难、困扰,才有可能成长。面对孩子成长时表现出的各类问题,父母不妨换个思路,也许就柳暗花明了。
以下为关联文档: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散漫,原因可能是缺少它!自从蔡蔡进入大班,妈妈就开始焦虑起来。老师说蔡蔡注意力很不集中,坐在凳子上总是动个不停,基本没有坐得住的时候。有时候老师在上课,他就自己玩自己的。有时候他还会突然两眼无...
孩子爱抱怨怎么办?孩子爱抱怨的习惯好吗孩子爱抱怨是怎么回事?孩子爱抱怨的习惯好吗?该如何改掉孩子爱抱怨的坏毛病?一个五岁男孩的妈妈,最近在育儿方面特别有挫败感,特别迷茫,我自认为养孩子我是很上心的,除了上班其余时...
孩子做事总半途而废怎么办孩子做事总半途而废怎么办?如何培养孩子不怕吃苦,坚持的意志力?担心孩子半途而废,爸妈该怎么办?在橙子上兴趣班这件事上,我和橙子爸爸的意见比较一致,就是上一两个就可以了,多给孩...
孩子没耐心?做事优柔寡断前几天,小诺放学回家后饿了,要吃之前在超市买的鸡蛋馒头。我把冰冻着的馒头拿出来放蒸锅里蒸着,开始准备晚上的饭菜。没过多会儿小诺就问我:馒头好了吗?我说还要过一会儿。过了半...
我的孩子做事不主动怎么办说到教养孩子,我们的父母是否也是这样呢?是否也是将自己的烦恼和困惑一股脑地发泄出来,之后还是一切照旧呢?教育实际上是一件极其朴实极其自然的事情,它随时随地的发生着,我们只有...
孩子哭闹、抱怨的时候,他们真正想说的是什么一方面,给她一个随意表达真实想法的宽松环境,只要有勇气表达,都是值得鼓励的,哪怕表达的不好或者不如你的心意。另一方面,在不断和孩子沟通聊天的过程中,孩子会掌握越来越多的形...
养育孩子是每一位父母自己应该做好的事,不能抱怨上一老人不带孩子,从法律层面来说,是完全没问题的。但是从家庭伦理道德上来说,老人与孩子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是,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老人不帮忙带孩子可以,但是当有天老人要人伺候的时...
更多坚持,沉下心做事每次听到那些特级教师的生平和事迹,都觉得他们很厉害,仅此而已,今天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明白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超过了所有的一切,而且他们拥有一个强大的责任心,无论事道德水...
别让我们的抱怨替代孩子快乐的童年孩子在童年时期快乐的成长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快乐的童年时光能够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良好的作用,我们作为大人,应该用鼓励代替抱怨,让孩子们在鼓励中快乐地度过童年的每一天。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