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百科宝宝知识

孩子没耐心?做事优柔寡断

03月27日 编辑 39baobao.com

前几天,小诺放学回家后饿了,要吃之前在超市买的鸡蛋馒头。我把冰冻着的馒头拿出来放蒸锅里蒸着,开始准备晚上的饭菜。没过多会儿小诺就问我:馒头好了吗?我说还要过一会儿。过了半分钟不到,小诺再问我:妈妈,馒头好了吗?我说:别着急,要有耐心!又过了片刻,小诺第三次问我:馒头好了吗?

在得知还要过一会儿之后,小诺终于不耐烦地问我:你说的一会儿是多久啊?

我想了想,告诉她是5分钟,并让她去客厅看分针指到几了,她说指到2,我告诉她等分针指到3,馒头就好了。

小诺哦了一声之后,再也没来烦我,自己找了本故事书,面对挂钟坐着读去了。5分钟后她非常激动地告诉我:“妈妈,分针指到3了,我可以吃馒头咯!”

孩子在得知“一会儿=5分钟”后,从烦躁着急变得安静而有耐心,前后两种行为的巨大反差,让我不禁开始反省:我常批评小诺太着急、缺乏耐心,是孩子真的没有耐心,还是因为她的心里缺乏标准,不知道要付出多少耐心呢?

想起有一次给小诺讲故事,说有个英雄个子很高很大......小诺指着身旁的高楼问我:像这座房子一样高吗?

还有一次说到小婴儿刚生下来,脸蛋儿很小,小诺就把俩食指靠得只剩一厘米,问我:就这么点点大对吗?

细细回想一下我们平时和孩子的交流,会发现我们常对孩子说:等一会儿就不痛了;等你长大一点就可以......;加一点点儿糖......;一块很大很大的石头......

所有这些关于时间长度、分量、大小的描述,其实都不太适合“心里没谱”的孩子。

我们和孩子的对话,像一本中餐的菜谱,里面充斥着:“加少许盐”、“油烧7成热”、“青菜迅速焯水”......这些描述对于有厨房功底的人来说是合适的,可对一个从没有做过菜的人来说,看到菜谱只能发懵,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更别提做出一盘像样的菜了。

我有一本西式糕点菜谱,里面讲解非常详细,比如做蛋糕,各种原料的分量都有精确的数:面粉多少克,白糖多少克,牛奶多少克......即使毫无经验的人,参照食谱也能做个过得去的蛋糕出来。

而孩子就是个没有功底的人,TA需要的正是西式的菜谱。

所以,当前天小诺摔了一跤,膝盖撞到地板痛得哇哇大哭时,我把她扶起来,给她吹吹揉揉,告诉她5分钟后就不痛了,她便安静地坐等分针指到8。因为注意力都在挂钟上,5分钟后膝盖神奇地“一点儿也不痛了”。

对于孩子来说,确定的标准和规则,能带给他安全感,因为他能自己对事物做出判断,而不是心里完全没底。

比如小诺知道馒头要蒸5分钟,如果只蒸了3分钟,她就知道还没有熟,不能吃;比如她知道地铁站有黄色安全线,站在线外面就是不安全的......

如果我们跟孩子交流时候,用更多确定的词语来描,孩子会容易理解得多。给孩子讲大象的时候,如果在“鼻子很长”后面加一句“能一直垂到地上”,会形象生动许多。

很多时候,孩子犹豫不决,或缺乏耐心,不是因为孩子的性格不够果断,不够沉稳,而是TA没有掌握相应的标准。

不仅仅孩子如此,我们大人也常遇到这样的事。比如说新到一个单位上班,有同事结婚发喜帖,我们可能就不知道红包要包多少,因为每个单位的“标准”都不太一样,包多了不好,包少了更不行。这时我们就得去了解一下“标准”。

还记得当年汶川大地震,刘德华等艺人最先倡议捐款,他捐了10万,最后被无数网友恶骂,因为很多艺人都是捐的20万。

其实我觉得刘德华挺冤的,你说他差这10万吗?肯定不差!他要是知道大家都捐20万,他怎么会只捐10万? 他是最初倡议的几个人之一,本意是想起个带头作用,可是地震该捐多少钱,这个标准很难把握,最后反倒引来骂声一片。

你看,对于缺乏“标准”的事情,大人尚且不容易做决断,何况孩子呢?

年幼的孩子需要做决定的事比较简单,需要的“标准”比较单一,我们直接告诉他一个确切的数据,或者一个参照的榜样就好。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需要他独立做决定的事情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这时我们需要告诉孩子必须遵循的规则,而不只是简单的指标。

比如我大女儿小曦,以前常常问我:我可以做这个吗,我可以做那个吗?早几年我一般告诉她可以,后面再带一句解释的话。近来我一般不直接告诉她答案,只告诉她准则,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些准则包括:不能伤害自己,不能伤害或者妨碍别人,不能损害环境。符合这三个准则之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

可是生活总在不断变化,随着孩子的成长,她面临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复杂到我之前告诉她的三个准则已经解决不了。

前几天我和小曦讨论学校霸凌的问题,小曦告诉我哪个同学曾经遇到什么样的欺负,哪个同学喜欢欺负别人。接着我们讨论了遇见这种“欺负事件”要不要帮助弱者,为什么要去帮助他们,并聊了许多难以决断的事情。

我不想跟小曦说什么“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等,这些高大上的道理只会引发她极大的反感,从而迅速终止我们的聊天。

我告诉她一个新的准则:凡事但求“心安”!

我跟孩子分享了自己的两个故事:

高中时,有一次我坐班车从家里返校,买票的时候售票员多找给我5毛钱,我拿着钱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决定告诉售票员:“你多找了我5毛”。已经走到后排的售票员回头拿走了钱并说谢谢。我周围有人窃窃私语:“这个年头还有雷锋啊!”其实,我不是学雷锋,我只是想:如果这五毛钱不还给售票员,我的心将会不安,而每次回家都要乘坐同一趟车,我每看见他们一次都要不安一次......

还有一件事也是发生在高中的时候:很冷的冬天,我的鞋坏了,在街上找一个老头修鞋,2块钱。我递给他一张5块的,他找给我8块,估计是把我给他的5块记成了10块吧。我在心里天人交战了一会儿,5块钱,差不多是我一星期的菜钱了......但我很快就把5块钱还给老人了,我不想今后每逢天寒地冻就会想起这件事,不想以后看见所有老人都心不安。

给小曦讲我的故事,不是想讨论这么做合不合法,或者宣传拾金不昧之类的道理。我只想告诉孩子:当面临一件难以抉择的事时,问问自己,怎样才能心安。

回到她说的同学被欺负,朋友性格不讨喜被孤立......要不要伸出援手?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我不伸出援手,将来会不会心不安?

但求心安,就是我告诉小曦的一个新“准则”,在法律之外,再加上这个“准则”来帮助自己下决断。

电影《完美的陌生人》里有个情节特别打动我:

17岁的女儿打电话给爸爸,说男友邀请她去他家过夜,他的父母都今天都不在家,她不知道去还是不去。

爸爸问女儿怎么回答的,她说:

“我不知道,但是我想去……可我没想到是今晚。如果我不去的话,他可能会不高兴。我该怎么做?”

爸爸温柔地说:“不要因为他不高兴而去他家,这不该是唯一的理由。”

接着他说了一段非常温暖的话:

“我要说的是,这是你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刻,是你会铭记一生的事情。不仅是你明天和朋友聊天的谈资,如果你以后想起,无论何时回想起来,这件事都会让你嘴角带笑的话,你就去做吧!但如果你并不这么认为,或者不太确定,那就忘掉它吧!因为你还有大把的时间。”

将来无论何时回想起来,这件事都会让你嘴角带笑的话,你就去做吧!

多么温暖多么睿智的回答,这正是我要告诉孩子的另一个“准则”。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