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歌星郭峰和他的MIX2乐队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音乐晚会。撤去了座位,让2万观众站在舞台下,试图让他们跟着舞台上强劲的音乐一起跃动,以增强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给他们一个表达自我的舞台。郭峰说,主角是在台下,而不是在台上。但从现场效果来看,和传统的晚会并没有什么区别,热闹的仍然是台上,台下观众只不过由原来的坐改为了站而已。
由此,我不由想起了我们同样充满改革气息的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乎,我们看到课堂上发生了很多变化,原本一排排的课桌被摆成了四个一组。更有心的教师,对四人一组中的学生好中差也做了搭配,各人的职责也做了明确,以便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但效果如何呢?我们都清楚,绝大部分只是一种形式,有的甚至是在“作秀”。
现今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师生之间应是合作互动的。但作为主体的学生要成为真正的主体,除了应具有主体的意识外,还必须具有一个真正主体应有的品质和能力。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无论教者对学生的座位做怎样的安排,好中差怎样的搭配,这只是活动外在形式上的改变,而首先应该改变的是活动的主体——学生。笔者认为必须首先从“想说 听 合”四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主体应具有的品质和能力。
一、想——独立思考
所谓自主合作学习,乃是在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判断的基础上展开的交流讨论活动。显然,合作学习的基础是自主的独立思考判断。但从实际情况看,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非常欠缺,而这也正是导致自主合作学习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当然这并不是学生的错。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及方式,无论是建国后的凯洛夫的“讲解——接受”式教学模式,还是70年代出现的“智能教育理念”,两者都是以完成科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为社会发展服务为最终目标,漠视了学习主体的存在,淡化过程,无视学习中学生的思考和独特感受。事实上,学生也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始终是一个接受的容器,一个被训练的对象,迫于外界的压力,始终处于被动应答状态。如此教学,学生又怎能形成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呢?
独立思考,它在学习中首先表现在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独立地检查结论或结果的正确性。《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在一定的情境引导下,让学生进入提前阅读,让他们独立思考判断。独立思考在学习中还表现在不盲从、不依赖、不轻信。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经过自己头脑思考明白之后,再接受。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者给予恰当的帮助,不要急于把自己的东西抛给学生。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有收获,亦有所惑。同时,也会产生交际的需要——与师生交流阅读的收获,或寻求帮助解决疑难,从而形成真正的充满生机的合作学习活动。<<<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