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新生儿知识婴幼儿

幼小衔接问题之我见

10月21日 编辑 39baobao.com

[家园共育幼小衔接计划]幼儿园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做好幼小衔接,帮助幼儿顺利地过渡到小学。 幼儿园实施内容 4月 1、进行走进小学的主题谈话;(已经进行,孩子基本上能明白进入小学的含义。) 2、带幼儿参观...+阅读

衔接,是指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幼小衔接期是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

针对幼小衔接这一问题,早在我国30年代就有人展开过讨论,但仅是浮光掠影。到50年代,幼教工作者从幼儿园大班开始进行入小学前的学习准备研究。到80年代中期,朱慕菊等研究者进行了幼小衔接的课题研究

,主要是从幼儿园大班、学前班及小学一年级阶段着手,幼教机构的准备重点放在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该成果要拓展到全国范围内,进行试验成果的验证和推广,则需要幼教机构和小学教育机构共同努力。

幼小衔接的意义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通过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我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历时5年合作进行的 幼小衔接研究 ,通过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半年的连续实验研究发现,对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准备,包括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如培养幼儿小学学习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对言语指示的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如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等),能够使儿童入小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

,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过渡。

西方国家几项大型的追踪研究,如 开端计划 和 高瞻学前教育方案 (High /scope project)的研究也证明,学前教育能让儿童的小学教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对儿童实施学前教育会大大提高他们中、小学时的学习成绩和智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指出, 受过幼儿教育的孩子与没有受过这一教育的孩子相比,往往更能顺利入学,过早辍学的可能性也少得多 ; 学前教育的不足或缺乏这种教育,均可严重地影响终身教育的顺利进行 。

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对于基础教育乃至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对于幼儿尽快的适应小学生活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已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也有重大的意义。

幼小衔接提出的原因

一、现实的需要:提前入学现象

学龄前儿童入学的最佳年龄应该多大

,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界、心理学界学者们研究、争论的的话题。最近一些年,由于儿童遭受的竞争压力与高等教育不相上下,使国外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重新考虑初等教育和学龄前儿童入学的年龄问题,他们提出: 愈早入学,学业成绩果真愈好? 的疑问。

在我国,按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年满7周岁的学龄儿童可以进入小学接受初等教育。近几年,南方大部分城区学龄儿童的入学年龄有所变化,即6周岁入学。我国地域辽阔,儿童的生长、发育、成熟自然存在差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尤其是零岁教育、早期教育的普遍重视,使婴幼儿的脑发育更迅速,智力发展更突出。所有这些都为儿童入学,接受全面、系统教育奠定物质基础。在这种条件下部分儿童的早入学实属正常。但是

,把提前入学作为一种风气,一种社会时尚,形成一股潮流,那就应当做进一部的分析了。现实教育实践的需要是我们研究幼小衔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学校教育的需要: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差异

幼儿园和小学有着明显的差异,我们概括为4个方面:

第一:教育方式上的变化。入小学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在幼儿园,儿童以游戏的方式由周围的环境互动、学习。升入小学后变成了以文化学习为主的方式,上课时间延长。幼儿园中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被正规的学习活动取代。另外还有家庭作业、程及考核等方面的不同。

二、儿童心理上的变化。现代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埃里克森提出了 人生八大阶段 的分期说。6岁正是 主动对内疚 到 勤奋对自卑 阶段的转折点。儿童心理上发生重要变化

,由过去依赖父母和老师,受 保护 的角色,逐渐过渡到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业,解决生活中的突发事件。

三、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在入学伊始容易产生焦虑。因为在幼儿园熟悉的老师、小朋友被新的老师和同学取代,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感。小学课堂着意的摆放方式也不再是圆圈或半圆式的,而是整齐的朝向某一方向的

四、师生关系的变化。幼儿园时期所倡导的是 保教并重 ,即幼儿园老师承担着保育和教育的双重角色,而入小学后,随着幼儿身心发育不断完善,保育的色彩逐渐降低,而教育的成分逐渐增加,与学生在一起的实践逐渐减少,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

三、幼儿适应的需要:

由于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存在以上差异,导致幼儿入学以后出现种种不适宜的行为。这些不适应的行为表现为,初入小学的儿童往往精神紧张、过度疲劳、身体不适、体质下降、睡眠不足、心理压力大。不少儿童在学习上、生活上、人际交往上都有困难。此外

,还表现为儿童自信心不足、容易忘事、情绪不好、厌恶学习等。所有这些不适表现,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转变过来,这无疑对其心理的发展和学习的成功有害无利。

另外,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幼小衔接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的确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如在幼小衔接中,只重视知识上的片面衔接,不注重幼儿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衔接;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园关注小学多一些,小学不关注幼儿园,造成了单向衔接的局面;在某些幼儿园,在大班下学期才开始进行有关幼小衔接的活动,如参观小学等,这种突击衔接的现象在我国部分地区依然存在。

幼小衔接中存在问题的解决

针对以上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解决: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明确衔接任务;加强幼儿园和小学的交流与沟通

,体现 双向衔接 ;要重视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以达成家长和社会对儿童教育的共识。

1、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确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但是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又决定了在衔接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且相互交*。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使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地实现过渡。

2、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注重幼儿园与小学的双方配合与协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以往的幼小衔接工作,更多的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如适当调整幼儿园大班课程,构建一个适合幼小衔接的育人环境。组织大班幼儿到小学去参观

,使幼儿对小学的学习任务和各种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培养幼儿上学的兴趣等。但是,衔接应是双向的,小学教师也应多与幼儿园教师联系,定期交流沟通,设置合理的课程。如在幼儿入小学初期,有意识地放慢教学进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唱歌、游戏等活动课程和具体形象、有趣的内容;适当控制作业量,弹性安排课时时间,逐渐对学生提出要求等。完善衔接的后期工作,是促进衔接工作的系统化、保证教育的连续性,使幼儿入学初期比较自然地进入小学生角色的重要保证。

3、要重视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幼儿期,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幼儿末期和学龄初期的儿童,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和知识的不断渗透

,知识的获得相对于学习知识的兴趣要容易得多,而恰恰是学习知识的兴趣能引导儿童学会学习。所以,解决好幼小衔接问题,就要摆脱只注重知识教学和智能提高的束缚,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不断自我更新知识。教师创设提供给儿童丰富、有创造力的环境,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这既是今后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

做好入学前的社会性适应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社会性的发展是婴幼儿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指通过学习,发展社会对幼儿所期望与要求的行为和态度,如与人交往中要友好相处、日常生活中要热爱劳动、爱护环境等;也包括发展儿童内在的行为控制能力如遵守纪律等。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但是儿童在获得社会化技能和社会适应性方面能够通过教师和同伴产生积极的影响,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做好入学前的社会性适应准备,使儿童能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去体验社会情感

,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4、考虑外界困素对幼小衔接的影响,重视家长工作。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一方面,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态度的影响。同时,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多数幼儿园已从超负荷运转到主动去争取生源,家长也从注重园所数量和服务水平转而注重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因此,幼小双方都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

[2]庞丽娟、胡娟、洪秀敏

,论学前教育的价值,学前教育研究,2003,1

[3]赵俊芳,幼小衔接最佳期的思考,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5

[4]杨凤英,幼小教育衔接之我见,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8,9

[5]皮军功,幼教百年沉思录

(三),学前教育研究,2003,05

[6]王星,幼儿顺利渡过幼小衔接期的思考,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以下为关联文档:

幼小衔接,重在实施一、 幼小衔接 的目的和意义。 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方法等多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因而使得大班幼儿在过渡到小学时缺乏大量的经验准备。从幼儿园...

幼小衔接之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差异【差异表现】幼儿教育是以智能的开发为主的,注重身体、生理、心理及各方面能力的训练。这个时期,无论教材还是内容都是丰富多彩的,趣味性极强的,很容易学,孩子也爱学。到了小学,大...

幼小衔接家长会大班春季低幼衔接家长会 一、 xxx小学教师向家长介绍小学的现状及对幼儿的要求,帮助家长做好自己孩子入小学的物质和心理准备。 二、 园长做介绍 三、 xxx小学老师介绍学习学...

幼小衔接的一点看法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仅是学习环境的变换,也包括教师、同伴、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换。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我发现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孩子,一般存在着六大方面的...

创建特色园所,搞好幼小衔接实小幼儿园是寿光实验小学的一部分,实验小学的发展方向,就是幼儿园的工作目标。几年来,我们时刻关注小学的发展。办特色园所,搞好幼小衔接,是幼儿园的工作重点,为了让孩子们顺利升...

构建家、园、校三位一体的幼小衔接新模式幼儿园的孩子如何做好入学前的准备,是整个基础教育中貌视简单实则重要的一环。近几年,青岛市李沧区实验幼儿园就幼小衔接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践建构了家、园、...

《托幼衔接——我们可以这样做》的发言昨晚受蓝精灵托儿所的邀请,我作了题为《托幼衔接 我们可以这样做》的发言。对于这个邀请,我之所以悻然接受。因为在2008年我就承担了一个嘉兴市级的规划课题《发挥幼儿园教育...

幼小衔接的感悟进入大班,越来越多的家长向我们打听:教不教字?做不做计算?拼音教吗?家长的担心不无道理,小学的进度很快,什么都不学怕是跟不上。然而,无论是杂志还是专家,都强调幼儿园用不着教这些,...

浅谈幼小衔接浅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幼小衔接”问题广泛涉及到家庭、幼儿园、小学等教育机构,并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所以“幼儿园与小学的研究”这一课题所获得的成果对当前有...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