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教育学龄段教育

小学语文课中的诗歌教学“诗教”的方法

10月17日 编辑 39baobao.com

[语文课学生创意的空间]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封信:“可敬的老师,请原谅我们不辞而别。我们知道您爱我们爱得很深,可是,我们都恨您。您为我们学习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我们理解,但不能原谅。因为您...+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课中的诗歌教学,乃至其他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吸取中国传统 诗教 的方法与启示。诗歌教学和文学教育,都指向审美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是通过文学教育,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训练。现今小学语文课中的诗歌教学,普遍比较僵化与琐碎,缺少整体感悟,缺少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滋养,这种偏向的存在,跟过于重视 溯源性审美 ,而轻视 创造性审美 有关。小学语文课中的 诗教 ,要重视诵读,重视会意与感悟,不要过多使用多媒体,不要太多 任务驱动 。

关键词:诗教;小学语文;文学教育;审美教育;直觉思维

一、开展 诗教 的方法

新出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诗歌

, 低年级的课文,大部分都是诗歌,古诗和现代诗。即使是其他课文,比如散文、童话和寓言,也往往带有诗味。为什么要安排这么多的诗歌作为课文?因为孩子的天性 近诗 ,喜欢诗,多安排一些诗歌作为课文,可以满足儿童 近诗 的天性,保护、培养和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促进 直觉思维 和 形象思维 的培养。

诗歌的艺术表达,以及诗歌的阅读欣赏, 很多情况下都必须要依靠 直觉思维 和 形象思维 。儿童虽然天性 近诗 ,但诗歌也还是很难教的。难就难在诗歌的内容很 活 ,不好把握,也不宜 直解 。而我们的教学往往习惯于把住一些实在、好记的 条条 ,让学生去反复操练,应付考试。这就有点 拧 。如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课文中都有了,类似的诗句,光靠查字典,或者逐字逐句的索解,记下几个 条条 ,恐怕还是很难 感觉到位 的。这就要调动想象,包括感悟、通感、印象、下意识等思维活动去触摸诗意,体味诗歌所引发的种种感觉。文学类阅读和写作, 特别是诗歌的教学,最不应该被忽视的

,就是想象力的激发,以及 直觉思维 和 形象思维 的培养。

事实上,目前语文课中的诗歌教学,对想象力的维护与激发是很不够的,离有意识地训练 直觉思维 和 形象思维 更是遥远。我们可以找一些教学的案例来看看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下面笔者举一个例子,是一年级下册关于李白的《静夜思》的教学。怎么给一年级学生讲古诗?小学生还在认字,理解力不强,要他们读 懂 这首诗,完成认字等教学目标,实在有点难。教师们想了很多办法。

第一步, 兴趣导入 ,有的教师用了多媒体,展示月亮、夜空;有的教师甚至让学生听马思聪的《思乡曲》

,希望引发兴趣,然后转入课文教学。

第二步, 初读课文 ,包括 知作者 解题意 学生词 等。有时要花很多时间去讲解生词, 让学生做 扩词 练习。比如,《静夜思》的 思 ,要学生用 思 来扩词。

第三步,逐字逐句串讲诗歌内容,让学生理解每一句是什么意思,整首诗又表现了什么思想情感,有哪些画面最美,等等。

这些教学安排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把认字、词义理解和作品的解读结合起来了。先认字,后解读全诗,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整个教学的重点没有放在引导学生发挥读诗的感悟和想象,程序安排很琐碎,把作品割裂了,破坏了对诗歌的整体感悟。尽管有多媒体制造氛围,有逐字逐句的讲解,往 美 的方面引导(其实只是字词的美,或者片段的美),却始终缺少沉浸式阅读,缺少整体感悟,缺少完整的审美。

有些教师教《静夜思》,教案设计的程序就很烦琐 首先放一个视频,视频中有月亮, 教师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呀?有的教师还发表一些感慨, 说: 月儿圆啦, 人团聚了, 多美好啊! 可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却无法回家。他只身离家在外,看到圆圆的月亮

,想起他的故乡,想起他的亲人。在深深的思念中,他通过写诗排走心中的寂寞。 这就有点 绕 ,还有点 酸 ,小学生怎么会有兴趣?有的教师还逐字逐句地讲解,安排各种活动,什么李白的诗中有几个动作呀,甚至让学生演示一下 举头 和 低头 的样子,把《静夜思》中的 静 都赶跑了。

目前有些语文课讲解诗歌,还有一个通病, 不光是教《静夜思》,很多诗歌的教学都是这样,就是很注重引导学生去了解作者的 原意 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意义,而不注意引导和激发学生发挥各自读诗的想象与理解。这只能说是 半截子 的不完整的审美。完整的审美, 应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分析、归纳去寻求作者的 原意 ,提炼作品的意义,欣赏作品的艺术,可称之为 溯源性审美 ;同时

,还应当有另一部分审美,即让自己沉浸到作品之中,通过精神的 游历 与 探险 ,形成独特的 理解 与 感受 ,可称之为 生发性审美 。这两者应当兼顾(有时有所侧重也是可以的),不可偏废。比如欣赏和教学《静夜思》,就不能满足于追寻和理解李白做这首诗的背景、动机,以及诗中所表达的感情,还应当让自己充当 游子 的角色,在诗作的引导下去想象与领受特别的情思,类似 心灵的探险 ,自然可以获得审美的愉悦。即使是生活经验很少的低年级学生,启发他们读诗时发挥想象,体味平时可能少有的感觉,诸如孤独、思念,等等, 也是一种有益的 情感体操 ,对于智商、情商的提升都不无好处。如果学完许多诗歌之后, 学生只记住了诸如作者、主题、思想、情感、手法之类 知识 ,只会用诸如 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 的模式去谈论心得,而未能运用想象与感悟去和诗歌产生共鸣,远离了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那是多么遗憾!学生对这种死板、套式化的诗歌教学是不会感兴趣的,当然也就谈不上对诗歌欣赏的热爱。

这几年语文教学界流行 整体感受 这个词

,其实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理念。让 诗教 努力兼顾 溯源性审美 和 生发性审美 两个方面,更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直觉思维和想象思维去拥抱诗歌的氛围和情绪,这才是货真价实的 整体感受 。当然,也可能有教师认为,语文课的僵化与琐碎,跟考试的 指挥棒 有关。想象力、感悟力之类不容易检测和考查,中考、高考命题也比较难于在这些方面进行,所以教师不重视。这种担心不无根据,一线教师肯定会受到考试等外部要求的束缚。我们也许很难改变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但总可以在自己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把课讲得活一点,美一点,在 诗教 中尽可能照顾到想象力以及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只要有这份心,就有办法,教学也就会得到改善。

二、 诗教 的功能和作用

要改变语文课的文学教育

,特别是诗歌教学的沉闷局面,有必要从中国传统 诗教 中汲取智慧。

诗教 是古代的说法,意思是通过学诗、写诗来进行启蒙教育,通过诗歌来教化民众。 诗教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中, 温柔敦厚,诗教也 ,[1] 意思是要用诗歌,主要是《诗经》来化育民性,使之性情和善,有教养。后来,孔子更是把 诗教 纳入他的教育体系, 到汉代,《诗经》成为儒家经典 六经 的一种,和书、礼、易、乐、春秋等 五经 并列,是古代社会官员和准官员的 必读书 。

孔子对于诗歌功能有一个很特别的解释, 认为诗歌能够 兴、观、群、怨 。 [2] 所谓 兴 是抒发情志, 观 是观察了解社会风俗, 群 是结交朋友, 怨 是讽谏批评不良的现象。可以说,关于诗歌的反映和认识社会、审美愉悦, 以及促进伦理等几个方面,都兼顾到了。不过, 以儒家为主导的古代文化,最看重的仍然是诗歌的伦理教化功能,所谓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也就是这个意思。

到了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进一步强调 诗教 的核心是发挥吟咏性情,教化人心的作用,即所谓 化以成德 , 得其性情之正 。 [3] 在古代,特别是推行科举制度之后, 诗赋是证明一个人能力水平的标志之一,作诗是读书人必备功课,不能诗词唱和就很难进入社会主流。

古代中国历来都很重视 诗教 ,希望发挥诗歌化育人心的功能,伦理教化的功利性很强。其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当时的时代需要,主要还是孝、悌、忠、信那一套,对于现代人来说, 这不再是适当的东西。但 诗教 作为一种教育传统,有它独特的价值。

今天小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和古代的 诗教 是一脉相承的。提倡儿童多学一点诗, 古代叫 化以成德

, 得其性情之正 ,是以古代的伦理道德化育人。而今天提倡儿童读古诗词,也是希望通过诗歌诵读来接续优秀的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古典诗词中沉淀有我们民族思想情感的 基因 ,作为中国人,就必然也必 须接受和激活这些传统文化的 基因 。这就是 所谓文化素质的重要成分。 诗教 实际上成为 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如今强调传承古代优秀文化,把 诗教 这一传统和现在的语文 教育打通,是顺理成章的。提倡现代意味的 诗教 ,小学阶段多读一些古诗词,加强孩子们对于汉语语言之美的感觉,培养精炼的多义的语言感觉,同时加强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性了解,开拓想象力,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打好汉语学习的基础,是非常有帮助的。另外,小学阶段记忆力最好,即使对一些诗词的含义不是很懂, 但多读多背诵,记得牢,也是为一生的语文素养打好底子。这也是新出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特别重视古诗词的原因吧。

三、 诗教 需要注意的问题

古代 诗教 多种多样,但有些基本的做法

,包含了诗歌教育的智慧,值得今天的语文教学借鉴。联系目前的语文教学特别是诗歌教学的实际,如何做好 诗教 ?有四点值得注意。

(一)重视诵读与涵泳

涵泳 指文学欣赏中的反复吟咏、讽诵, 很自然地把握作品的血脉与韵味,获取对作品的整体感觉。这是古人学诗的基本办法。古代诗词充分发挥了汉语的特点,带有很强的音乐性,音调和谐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容易把起伏变化的情思带起来。朱熹就认为, 读诗之法,只有熟读涵味,自然和气从胸中流出,其妙处不可得而言。 [4] 其意是,学诗应该通过熟读涵泳, 对诗的本义与言外之意有所领略, 最终在识得滋味、余味的基础上达到欣赏的效果。朱熹的观点在古代 诗教 中有代表性,值得我们继承和吸收。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幼儿教育m.smtxjs.

,汉语之美,小学生也许一时说不清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有所感觉了,就起到熏陶的作用了。很多幼年时诵读熟记的诗词,一辈子都难忘,而且不同的人生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感觉。这真是滋养终身。

诵读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但不要全都安排做朗诵,还需要有自由的吟诵。这是两种不同的诵读方式。前者往往带有表演性,是读给人听的,若沦为固定的 腔调 ,就会形成所谓 语文腔 ;后者是自我陶醉式的诵读,独处式的诵读,可能更有助于沉浸到作品中去。现在社会上有专门 复古 吟诵的,很多复杂的程式,我们不一定要学这个。其实古代的吟诵也并无固定的轨范,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自我发挥的方式去读,只要能沉浸其中、读出自己的感觉与体验就好。

(二)讲求会意与感悟

古代诗论有一个很著名的说法: 诗无达诂 。 [5] 就是说,诗歌的词句内容,很难做出也不宜做出完全符合本意的解释。诗词的文学表达是含蓄的,可能 兴发于此, 而义归于彼 ,[6]加上鉴赏者的心理、情感状态的不同

以下为关联文档:

中班仿编诗歌欣赏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活动目标: 1、巩固幼儿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受作品的表现手法。 2、初步引导幼儿学习仿编诗歌,学习诗歌中句型 我爱你就像 , 有 我就有多爱你 的句式结构进行仿编。 3、通...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实施与评价研究——板块教作者:王青青 (一)课题名称确定及核心概念界定。1.课题名称确定:(1)依据教育背景。本课题是响应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 课题研究的宣传口号,加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加深对课堂理念的理...

小学古诗词分层式教学与建构主义——读《语文课程改革前些日子,沉醉在阳光的和煦、温暖、灿烂中,很是惬意。立冬将至,一丝丝凉意赶走了秋日里的暖阳,小雨不紧不慢地淅淅沥沥,周一开完会夜幕却降临了,车和着夜色奔向家的方向,手握方向盘...

优化课堂设计,激发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标准》学习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 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改革。新课程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

欣赏诗歌《梦》活动设计活动目标: 1、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重点),感受诗歌蕴涵的意境美(难点)。 2、丰富词语 亮晶晶 绿莹莹 香喷喷 甜滋滋 ,感受ABB结构形式词语的美感。 活动准备: PPT,配乐《梦幻曲》,图...

诗歌欣赏教学中方法的应用策略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好的教学方法,在这节课中教师几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使幼儿的学习变得轻松、简单。任务法:在倾听前提出听的任务,让幼儿带着目的听。反馈法:对于幼儿回答问题及...

小学生新年诗歌新年感悟新年 年年过 年年有不同 儿时 天天盼 盼年年不到 盼啊盼 春去冬又来 瑞雪飘飘又是一个丰收年 农民的笑脸 孩时的记忆又一种对年的怀念 那时的年 是儿子的一件新衣 是年夜里...

诗歌活动《水》教学反思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水有许多种形态,比如相对平静的、舞动的、汹涌的、喷涌的、湍急的等等;水也有许多颜色,比如当水和另外的东西混合后颜色就会有变化,我们叫它XX水等等...

乡土资源促使语文课程建设不断的丰富化、深入化和延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放在作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使学生对写作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注意培养和保持孩子浓...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