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教育学龄段教育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小课题研究教学反思

05月13日 编辑 39baobao.com

[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徐州市大马路小学 王银娣,摘要:学生小课题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寻找真问题,开展真研究,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进行德行反馈,建构新的道德认知,形成正确的道德...+阅读

语感是一种语言的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文字训练逐步形成的比较直接的,迅速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能力,也是语文教学实践的目标之一。下面,我就将自己在教学尝试中行之有效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联系身边生活,培养语感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生活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的越多了解越真切。”这说明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如听见“落叶”二字,不但会想到一个落英缤纷的景象,还会想到初秋、寥落、思乡及无常等等意味。脱离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位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二、加强朗读指导,培养语感 古今学者十分强调“因声求气”。周振甫先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人言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所以古人要求“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沂合于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终其能事。”周先生又将诵读与默读相比较,“专以沉思力索为事者”,虽然可以得到启益,但跟因声求气达到的“心凝形释,冥合于言议之表”的境界还有区别。叶圣陶先生也曾强调,对现代的“美文”,应重视“美读”。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通过朗读,把文中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无论是语感实践还是语感分析,都离不开朗读。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因此,教师训练学生语感,就应该注重朗读指导。

三、积淀语文知识,培养语感 高品质语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理性在感性中长期沉淀的过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语言从实践中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但是规则可以帮助并且强化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所以强调语感训练,决不能排斥或轻视理性的语文知识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范围内,语文知识应该是指一些浅显的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的技能技巧。如“理清课文的要理”“分清课文的主次”“按一次顺序写”等。此外,教师如果能做到深入浅出,“蜻蜓点水”般地向学生说明一些修辞手法也未尝不可。修辞,特别其中的对偶、粘连、顶针是中国汉语言文化的精华,体现着中国语言的华美。适度的渗入可以提高学生对言语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理性的语文知识不能孤立的讲解,只有在学生对语言作品的感悟过程中点点渗透,才能更好地为语感的深化服务。否则就会变得抽象、空洞令人难以理解。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表达技巧的实例,值得借鉴: 师:同学们,“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诗描述的是一种什么情形?能说给大家听吗? 生1:是讲主人家园中的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了。 师:伸出墙来,还有更形象的说法吗? 生1:是高高地窜出墙来。 生1:因为怕人发现,所以它是悄悄地跑出墙来。 生1:是跃出墙来。急着留住诗人,想安慰他扫兴的心情。 …… 师:大家讲的多好啊!同学们,加上了想象你的语言会变得比诗还美呢! 这位教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露痕迹地将“想象会使语言生动”这一表达技巧,融进了学生对诗情诗境的感悟中,深化了他们对诗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

四、换位比较品味,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精选出来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优美文章。许多课文用词准确生动,语句简洁传神,甚至到了非此词不可,非此词不用的程度。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各种比较方法推敲词语,感知词语。

1、换词比较。如教学《猫》一课时,学生只会体会到满月小猫的可爱,而对第一部分写猫的性格古怪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怎样,则大惑不解。这时可以抓住一些关键字词,“反其意而用之”。如

(1)“它会找个暖和地方整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问,”把“睡大觉”改成“睡懒觉”好不好?

(2)“……在稿纸上……踏几朵小梅花”改成“……上几个小黑团”行吗?学生通过这样的比较,就不难看出作者是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描写的了...

小课题教师为什么要开展研究与反思

我觉得教学反思是我们教师工作的一种常态,是对自己课堂教学方法、方式以求得不断进步的一种反复探索的过程。例如有的教师会做课后记录,把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达到预期效果和引起学生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把课堂中出现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及时记录在教学反思中,然后进行认真分析、思考,日积月累。教学反思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来讲,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收益高,且与教学实际紧密相连的特点。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勤反思,也是现代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提炼,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就一定能拉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促使自己成长与进步,成为新时代的教学能手。总之,教学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以探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根本,针对日常教学案例中出现的问题作客观准确的“诊断”结论,再以教学理论为基础,使用自学、行为纠正、科研等手段客观地分析、认识自己,总结成功、反思失败,树立新的理念,一定会提高反思的质量并促进自我发展,进而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如何在思品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课题研究反思感悟

1、以身作则。老师是孩子们的偶像,老师的一举一动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板书时要工整规范,作学生的榜样。写小楷时一笔一画认真指导书写,给学生以示范。

2、细化要求。上课时间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面对孩子时,我们给孩子的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如:听的时候眼睛注视着老师或发言的人;要听清老师或发言的人的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插嘴等等。

3、表扬鼓励。哪些孩子做得特别好的,总要及时进行鼓励。调动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

4、注重反思。根据上课时的不足,进行课后的自我反思,进行叙事的撰写。

5、活动开展。开展书法比赛、朗读比赛等评选活动,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督促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

6、家校合作。

我不定期给家长打电话,向家长提出要求,配合工作。家长和教师共同监督,让学生逐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以下为关联文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柳斌同志在《21世纪中小学语文教育座谈会》上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

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英语的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课题总结一、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 小学生以具体思维为主,因而在认识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教...

如何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课题研究总结一、课题提出 作文就是将心中的所想、所见、所闻随心所欲的表达出来,它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一个人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写作都是十分重要的,从说话、写信到写报告等都是通...

如何培养小学教师的的教学反思能力一、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课题研究方案语言历来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人类智能的卓越范例”,语言具有增进记忆的潜能,语言具有解释概念的能力。而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指对数学概念、算式、公式、运算定...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一、培养学生养成经常诵读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养成经常诵读的好习惯,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有人说朗读可以锤炼记...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一、加强积累,积淀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学习能力教学反思教学随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学习能力教学反思教学随笔,如何进行合理的教学反思:小学英语教学不应该只满足于对单词、句型的概念化解释和程序化分析。否则会使课堂语言平淡、气氛...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