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的认识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要求]1~10各数的认识在数学第一册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教材在这些内容的安排上也有一种近乎固定的形式,这就往往使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陷入一种简单化、程序化的教学模式。如何...+阅读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可见,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数学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应建立一定的数感,这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都是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一.在数概念教学中重视数感的培养。数概念的切实体验和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数概念本身是抽象的,数概念的建立不是一次完成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概念要经历一个过程。
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会使学生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标准》中强调要通过以下三个学段来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数感: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特别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例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从而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
还有认识“0”时,启发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起来了。“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0”;“在温度表上见过0”;“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建立数感。 2.在认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会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说一说自己的学号、自己家所在的街道号码、住宅的门牌号码、汽车和摩托车牌的号码;估计1页书有多少字、1本故事书有多少字、1把黄豆有多少粒等。
对这些具体数量的感知与体验,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这对学生理解数的意义会有很大的帮助。在不同学段都对学生数概念的建立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教师组织估数活动,要使学生观察、体会数的情境,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对数量作出较准确的判断,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数感。3.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北京的气温是零下4摄氏度,记作:-4摄氏度。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在南极,是-88.3摄氏度。月球表面的最低气温是-183摄氏度。这些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数概念,培养数感。4.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有效地组织这些内容的教学,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
如,认识大数时,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大数的情境,了解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体会数的意义,建立数感。国庆游行时一个方队有多少人?体育场一面看台上能坐多少人?学校操场能容纳多少人?1万名学生手拉手大约有多长?通过这样一些具体的情境,会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大数。在学生头脑中一旦形成对大数的理解,就会有意识地运用它们理解和认识有关的问题,从而逐步强化数感。二.在数的运算中加强数感的培养。首先,在数的运算中,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计,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这些都是对第一、第二学段而言的。
其次,要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感受估算的魅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如:“一本书9元,全班52人,全班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在估算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10*50=500,估计在500元左右。”有的学生认为:“10*52=520,不到520元。”有的学生可能说:“9*50=450,肯定比450元多。”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他们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逐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策略,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进而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在不断地估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三.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会增强对...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去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仙人指路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这对每个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如何理解数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1、培养学生数感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建立数感是提高学生素养的标志。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学会“数学地”思考,就是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观点运用数学进行预测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是以往的数学教育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忽视数学的实际应用,在学生中往往出现一张床长2厘米、一个鸡蛋重2吨、学校操场的面积1平方米等笑话。《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目的就在于克服数学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倾向,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现实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的数感能让学生数学地理解和认识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例如,一位学生家里收到8袋花生,如果出售可以换到多少人民币,就要估计每袋有多少千克,每千克是多少元。又如,一位学生去文具店买练习本、铅笔、墨水等学习用品,就要考虑购买每种文具的数量、单价,应带多少钱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探究
《课程标准》共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这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般人提起数感,总感到它是比较玄乎的。也有人质疑,像“数感”这种因人的感觉而异的、较“虚”的东西有必要作为核心概念提出来吗?一些老师也感到,数感作为课堂教学目标不好把握。这些情况说明,有必要加强教师对数感的认识。 什么是数感?“数感”一词的英文表述为“Number Sense”,可翻译为多种意思,如感觉、感官、理念、意识、领悟等。例如:认为数感是“关于数字(量)的一种直觉”;数感与语感、方向感、美感等类似,都会有一种“直感”的涵义,具有对特定对象的一种敏感性及相关的鉴别(鉴赏)能力;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或认为数感包含感觉、知觉、观念、能力,可以用“知识”来统一指称,这一知识是程序性的、内隐的、非结构性的。
《标准实验稿》提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课程标准》的提法是:“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实质就是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这主要是基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的范围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所做出的要求,这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数感培养的几条主线。一是关于数与数量。在小学低段,儿童对数的感悟是从数数学习辨认各组实物对象的多少开始建立的,学习用数表示多少的第一步就是数数,随着学习年级的增高,学生经历了更多的对数意义的感悟,如对分数、负数、有理数……的感悟,并形成对数的各种表征方式的理解,这是一个逐渐展开的过程。
二是关于数量关系。它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另一个层次,即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理解了所学数的意义及表征后,他就具备了理解一定数量关系的基础,如学生在学习分数概念后,就建立起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感悟,依赖于具体情境或图形,会分辨两个分数的大小。随着他们数感的增强,学生年级的升高和数系的扩充,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感悟也会逐步提升,最后达到对具体问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的整体把握。三是关于运算结果估计。它是数学课程中所占学时较多的内容,过去更多关注运算法则的掌握和运算技能的训练,其实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以此发展学生的数感应成为我们现在课程教学的目标。因此,《课程标准》在“数与代数”部分多处提到估计及估算的要求。
如,“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第一学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子上面图,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第二学段)。所以,对运算结果的估计反映的是学生对数学对象更为综合的数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既然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就不会像知识、技能的学习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具体做法是如下。 第一,重视低学段学生对数的感觉的建立,并在数感培养上处理好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第一学段教学是重点。
《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教学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提供实物,联系身边具体事物,观察操作、游戏等都是较好的方式,如刚入学的儿童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应该通过实物、图片等,将数与物对应起来。然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逐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在第二学段应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对一些问题进行估算;能了解负数的意义.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的问题,建立起对负数的数感。 第二,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感。由于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密切相连,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数的感悟环境,也能让学生在数的认知上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逐步发展学生关于数的思维, 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如让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弄清楚自己的学号、地区邮政编码、汽车牌照号、身份证编号的规律和意义,进一步建立数感。 第三,让学生多经历有关数的活动过程,逐步积累数感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加之相互交流,这对强化他们感知思维,积累数感经验非常有益。如让学生调查: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有多远?
如何培养数学感知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感知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过程;能力则是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学生在数学中的感知是指学生面对数学材料,能敏锐地觉察和发现其中隐含的问题或提出有关的问题。如果没有对问题的感知能力,也就无所谓思维,更不可能创新。
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即是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总是和问题连接在一起,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思维的过程,而教师通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的培养,能进一步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虽然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或多或少的注意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但从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而课改的新教材却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并把发展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具体体现在:在认数中,让学生理解所学数的意义,用涂色、画图和学具来表示数,要求学生用认识的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等,在计算中,让学生估计算式的结果,体会估计的方法及方法的合理性;让学生在探索问题时自己选择适当的方法。
下面谈谈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的一些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例,建立对数学的感知能力。
1、联系生活实际,在现实生活建立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比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5”时,先请学生说出现实生活中用数表达的事物。学生例举出:1本书、2只小鸟、3棵树、……随后教师可出示5筐苹果、3串葡萄、4捆小棒……让学生也用数来表示,接着教师再出示一幅学生赛跑的图片,让学生指出谁跑了第一名可用几来表示,谁跑了第二名可用几来表示……,这样学生就理解了数不光可以表示个体(2只小鸟),也可以表示整体(1筐苹果),还可以表示序数(第几名),这样数的内涵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
2、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发展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
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教师可设计这样一节数学活动课,钱币中的数学问题。用50元钱,去菜场买菜准备今天的晚餐。在游戏中教师提供一些荤菜、蔬菜的价格,并让一些学生做营业员,其余学生自由组合成家庭。这时学生首先要根据家人的喜好开出菜单,通过估算买菜的总价不能超支,还要懂得货比三家,个别学生还知道在买卖中进行讨价还价。在这样的游戏中,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数感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情商,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东西。
以下为关联文档:
如何在小数初步认识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让小学生爱上数学课堂,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深厚兴趣。教师就要注重平时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一、发掘生活中的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掘学生生活中的数感十分...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新课标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 容提出来,并且把“数感”摆在六个核心概念中的 首要位置,充分表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 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
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课程标准》共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这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一般人提起数感,总感到...
什么是数感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一、对“数感”的认识。 1、数感是认识客观事物与数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 “数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英文中“NumberSense”,可翻译成数感、数觉或数意识。在人们...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去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仙人指路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英盛观察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人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感主要 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况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去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仙人指路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是一种自觉的、无意识的理解和内化数学知识的意识。其主要是指人对数的运算的一般了解,而这种了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借助更为灵活的解题思维去分析和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通常大家都会认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实则不然,兴趣总会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