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内容提要】一个人即使知识水平多高,多么有才华,如果没有为社会服务思想品德,他可能不但不会造福社会,相反的还会充分自己的知识显耀自己, 甚至危...+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的课程,如何让生活能真实地走入品德与社会课程,凝聚着多少老师的智慧和关爱。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在生活中感受、体验。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样的“课堂”,是灵动的、美丽的。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情感,感悟道理。体验式学习像生活中的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引导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通过有趣的活动亲身体验、感悟道理。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一、给予关注,注重学生的生命成长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感动,触动心灵,所以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我们的品社课堂,引入生活之水,为他们搭建生活平台,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以及网络资源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学生接受,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人间自有真情在》一课时,并没有按照教材中给出的唐山地震图片和事例进行教学,而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教材中1976年发生的唐山地震的内容换成学生亲身体验了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这个鲜活的教学资源。对于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对1976年唐山地震距离较远,感情淡漠。巧用资源,选用2008年汶川大地震,孩子们都亲身经历了募捐活动,有体验,有感受,易激起情感,能引发孩子们的共鸣。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段影片、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张照片,一段感人的视频,由总理到普通老人,由成人到儿童,由国内到国际层层渗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不让同学们感悟到大灾有大难,人间有大爱,体验真情。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小学品德教育的空间是广阔的,生活中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使之散发德育魅力,绽放成长足迹。人间有大爱,体验真情。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小学品德教育的空间是广阔的,生活中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使之散发德育魅力,绽放成长足迹。
二、获取经验,提高学习实效性在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安排了《生活中也有灾难》、《当灾害来临时》、《人间自有真情在》、《灾难后的思考》等章节,在学生积累了一定自救自护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更深一层地提高学生的自护能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育对自己以及他人生命负责的意识,逐步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进一步落实了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适应社会的能力。” 从以上分析不难得出,一堂生动并且有实效的品德与社会的主题教育课,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好录像、投影、录音等电教媒体,上活品德与社会课,积极引导学生对道德情境、道德形象等方面具体而真实的感知,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同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规范,同时,也要重视发挥实践活动的作用,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提高判别是非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所以,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善于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多了解一些他们的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多一份洞察力,多一份判断力。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我们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于教材倡导的教学活动,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
结合当地情况教学实践和案例探讨思想品德教学怎么样贴近学生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提供案例,设置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案例,产生疑问,激起学习兴趣,师生共同进入到学习的情景中。教师特别要注意案例的使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下面笔者说明几种提供案例的方法: 1.充分挖掘教材中已有的案例,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方法 如在学习初二下册《我有肖像权》这部分内容时,我选用了教材中的案例: 丽丽在影楼拍了一套艺术照,照片中的她光彩照人,丽丽非常满意。一个月后,丽丽经过该影楼时,意外地发现橱窗里摆着自己的巨幅艺术照。丽丽非常气愤,找到影楼的负责人说理。影楼负责人振振有辞地说:“让更多的人欣赏你的美有什么不好?” 通过这个案例,教师可把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及如何维护肖像权的知识落实到位。 2.通过查阅资料、文学刊物或新闻媒体收集案例,这是选编案例常用的渠道...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地理知识的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2011年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中,对这门学科的课程性质作了如下描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 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 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 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因此,《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是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上,并与初中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课衔接的过渡的课程.它的.课程基本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3.设计思路 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阶段,学生的认识范围不同,因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在设置时按照儿童社会生活圈的扩大,以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祖国——世界为线索来进行内容设置.又因为地理是儿童真实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儿童形成与世界联系的重要智力纽带.从根本上说,学习地理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的同时,协调环境与“我”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地理教学中引入的一系列地理符号、地理概念以及地理规律都是对真实生活的抽象和概括,儿童通过由浅入深地接触这一系列的知识,逐渐建立起自身的空间感和存在感,从而在空间维度上还原和体验真实的生活.同时,地理打开了儿童接触世界的窗口,极大地拓展了儿童的生活空间,在儿童和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智力的桥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重视地理和生活的关系,让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之一.“历史”从时间角度来看人类事物不同.“地理”是从空间角度出发来看人类事物的.地理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是儿童现实生活的需要,是儿童整体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小学德育课中地理教学是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地理、社会地理,而并非传授给他们非常专业的、系统的地理知识(这个任务自有中学的“地理”等专门课程来承担).总之,小学品德课程中的地理教学旨在帮助儿童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而不是要把儿童培养成地理学家.由上述分析不难发现,解决地理教学中的难题,要求德育教师能牢牢把握住“儿童的社会生活”这条主线,通过儿童的社会生活来引导儿童学习生活地理、社会地理.“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所以,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地理教学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紧密儿童的现实生活进行地理教学 首先,教学过程必须以儿童自己(而不是教师或他人)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利用儿童的现实经验和亲身体验.例如,在教育儿童节约用水、爱护环境时,不能仅仅利用别人(别的地方)缺水或环境破坏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的事例,更重要的是激起儿童自己的亲身体验,如,自己口渴的经历,家里停水、居住地附近的环境污染给自己带来的不便等.在讲到祖国或家乡的美景和壮丽山河时,不仅是用到书本、资料上的图片、描述说明等“外在资源”,更要重视利用儿童自己已有的外出旅游经验等“内在资源” . 其次,要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着力于将地理教学同儿童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如根据儿童思维的感性、直观性等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将一些抽象的概念、数字“生活化”──转换成儿童能够体验的形式.如,我们祖国的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如果...
如何提升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为一名品德教师的我,清楚地知道上好《品德与社会》的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让学生离开课堂,步入社会生活,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但是从现有的条件来看,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组织大量的社会实践和体验活动,而且有些生活场景也不是人人都能亲身经历的。怎样让品德教学找到回家的路,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呢?在几年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进行了认真地实践和探索: 1.愉悦课程生活,丰富儿童体验 在品德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联系儿童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生活故事来组织教学。有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限制,对某些现象不能理解时,教师要充分创设生活情景来丰富学生体验。如:教学四年级《擦亮眼睛》这一课,学生对巫婆的"斩妖见血"花招很好奇,有的甚至真的认为巫婆有这个本领。
为了让学生破除迷信,相信科学,我找来了材料和学生一起做这个实验,让学生也来当一当"巫婆"。当学生用碱水浸过的刀砍到"神符"上时,看到"神符"变红出血了,一个个都兴奋地叫起来:"妖怪被我砍死了!"妖怪真的被我们砍死了吗?我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用不同的材料做实验,最后才发现原来是氢氧化钠溶液和酚酞溶液在起化学反应。根本没有什么妖怪,是巫婆骗钱害人的。 2.收集生活素材,丰富活动资源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我们现在强调生活和儿童是我们的教学资源,提出新的教材观,视教材为一种范例,就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让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思品课堂提供生动多彩的材料,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题,以此来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素材,建立教材,活动与儿童生活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故事,诗歌,谜语,名人名言,案例,新闻等,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加以利用,使学生倍感亲切,还可以作为话题,开展活动化教学。如教学《农产品的家园》一课,我在课的导入部分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了十种农产品的谜语:玉米,花生,萝卜,石榴,桔子,西红柿,土豆,甘蔗,辣椒,西瓜,让学生来猜谜语,以此激发他们的兴趣,更好地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参与新的学习。较好地隐蔽了教育意图,让学生没有感到你在教育他,要他怎么做,而是他们自己在寻求答案,在交流应该怎么做,拉近了品德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也丰富了品德学科的活动化教学的资源。另外,在课堂中引入一些数字材料,可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走进社会参与生活实践 社会就是大课堂,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培养能力。如教学《动物、植物和我们》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田野去认识了一些植物,了解它们的种类、外形根、茎、叶、生长方式、分布、作用等,使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到植物和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植物对我们人类的帮助,人类为了保护环境,健康生活,每年都要植树造林,我和学生们也种下了一棵小树,保护大自然,人人有责。理论知识与体验生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而达到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
又如在教学《我长大了》一课时,我开展了"调查自己成长历程"的主题活动,课前学生采访父母,收集儿时物品,回忆童年趣事。课上学生带来了采访父母的录音,出示自己的出生证、胎发、成长相册,反映自己一步步长大的经历,进而充分感悟到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关心、体贴家人的方法,在母亲节、父亲节的时候给妈妈按摩,帮爸爸捶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关爱家人,我还要求学生学习制定支配20元钱的方案,绘制成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征,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通过社会实践让有限的课堂得到无限的延伸,让枯燥的说教变成丰富的实践,而学生在其中所受的教育自是不言而喻,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真情实感。
4.正确把握活动化教学学习方式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主动发展。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是体现学生主动性的标志。这就要求我们采用学生乐于和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不再只是倾听者、接受者、被训者,而是作为一个主动参与者、实验者、探索者加入进来。所以,高效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在考虑授课内容创设活动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根据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品德课程的设计思路是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学生知识形成具有阶段性不同,也是螺旋上升。所以,应根据学生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比如,内容相似的活动,可以开展观察和交流活动开始,逐渐发展到以开展实践汇报活动。
其次,根据学生年...
以下为关联文档: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新野县王集镇初级中学 聂晓渊 “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它告诉我们,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知识型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同时她也为我们的数学教育明确指明了...
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中讲到,如果教师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就有可能排斥教育,教学效果就会下降吗。正如苏东坡《琴声》诗说的好:“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1 浅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知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思想是数学 的灵魂。不管是数学概念的建立,数学规律的发展,还是数学问题的 解决,乃至整个...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一、加强积累,积淀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从叶老的这段话中,我们也感知到生活经验与语感积累的关...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生活化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数学起源于生活,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和无时不有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化体验和结合学生基础水平,将生活化融于课堂教学中,促...
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新时代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有对事物的好奇、探索本能,但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遏制了学生这种思维能力,课堂上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传授的有限知识。缺乏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浅谈如何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之我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各地的蓬勃开展,广大一线的教师们不断进行探索、实践、反思,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如何做好学生思想品德工作如何做好学生思想品德工作,中班德育活动方案:创设情境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有利条件,良好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受到深刻思想教育。那么怎样创设教学 情境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到利...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浅谈新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的课堂教学我们总是在有意或无意的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美国教育心理家布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