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 、 聪明学生 、 问题学生 在老师们日常聊天中总是会听到这样的词汇,给孩子贴标签似乎已经成为老师下意识的习惯。 这个孩子可难管理了! 这样的抱怨也经常能在办公室激起千层浪,抱怨累加在一起,老师们便会把孩子归类,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自然会根据自己的划分标准对学生进行教育。
然而,所谓的 好孩子 不会一直完美,他也会出现错误,而作为的 问题孩子 也不会一直做 坏事 ,可是很多老师处理问题时,总会不自觉的按照固有思维处理, 他怎么又给我找事?还用问吗,肯定是他干的好事! 在这样的情感引领下,老师会带上有色眼镜, 偏心 的处理问题。
最近接触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和一个六年级的孩子打架了,因为五年级的这个孩子上厕所时被一个同学拦住了,便开始了拉扯,这个六年级的孩子路过看到这一幕,就问了句 你们干什么呢? ,结果五年级的学生看见他后就喊了他的绰号 黑心! ,六年级的这个孩子一听当时就生气了,恐吓他说 你再喊一遍试试? ,五年级的这个孩子不甘示弱,又喊了一遍,结果六年级的这个孩子拽着他的耳朵就往墙上撞 这件事很快就被告到老师那儿。
六年级的这个孩子比较特殊,是所有老师耳熟的对象,五年级时就曾拎着凳子要砸老师,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再嫁,年迈的的奶奶一手将他抚养长大,在他看来,没有人关心他,没有人爱他,每次讲到父母之爱时,他都会产生强烈的排斥感。
因而可以说这个孩子的 问题 之源头就是缺乏爱。
老师在处理这件事时,不听缘由,上来就是对六年级的这个孩子一顿狠批,而他则一副不服输的样子,老师只能用自己的气势去压迫他 仔细想来,这位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是站不住脚的。首先在固有模式下,老师把六年级孩子当成罪魁祸首处理,当然孩子用暴力对待同学这样的做法是需要指正的,但是这样的处理方法不能让孩子真正认识错误。再有,保持公平的态度应当是处理问题的基本准则,让 问题孩子 有话语权,分清事情的因果,恰当的划分责任,才能让孩子 心服口服 。
我们一直都在提倡 教育之爱 、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然而多数老师对待 问题孩子 则是 无爱 ,甚至 厌恶 ,恨不得赶紧把他撵出自己所带的班级,孩子是有独立感受能力的个体,他怎么会感受不到你对他的厌烦?试问,如果我们明知对方讨厌自己,我们还可能尊重、爱护对方吗?答案不言而喻。尊重是想互的,爱是相互的,在教育学生时,需要多付出感情,多些情感教育。 爱和情感是包容的、慈悲的、博大的,同时又是相当理智的,基于道德的。 在这样的基准下,多给 问题孩子 一些爱,让他们感受到爱,才能打开他的心结,帮助他摆脱问题。
拿掉 有色眼镜 ,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多给孩子一份爱,相信他们也能成为天空那颗明亮的 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