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百科性格养成

16年级所学的所有数学知识

04月26日 编辑 39baobao.com

[二年级数学作文:数学报知识多]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就会定期下发小数报。小数报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小故事常常吸引着我。通过阅读小数报我发现,其实这些故事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又不容易被注意到的事。...+阅读

加法,减法,除法,乘法,整数混合运算,小数,分数,方程,体积,统计,图形,正方形的认识,长方形的认识,梯形,三角形,圆形,圆周率,分数混合运算,小数混合运算,表面积,面积,数的认识 小学数学公式: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Ѕ=πr

1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12、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V =abh

13、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 =6a

14、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a

15、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 S=ch

16、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 S=2πr +2πrh=2π(d÷2) +2π(d÷2)h=2π(C÷2÷π) +Ch

17、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V=πr h=π(d÷2) h=π(C÷2÷π) h

18、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 V=Sh÷3=πr h÷3=π(d÷2) h÷3=π(C÷2÷π) h÷3

19、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

我们所学的知识什么时间遗忘的最快

展开全部首先,要记住几个要素:

一、要拼命

二、抓要点

三、多通览

四、常重复 以三天为例。 前两天看完全部需要记忆的内容,能记多少记多少,记不住拉倒,抓几个重点。开头先简单梳理,中间细节记忆,最后再通览全部。 第三天分两段,一小半时间再将知识细细梳理一遍,知其然。之后,拿着知识点来回翻阅,一边看,一边记,一边背,混个脸熟。最好弄他三五个来回。 不必记得滚瓜烂熟,知道有什么内容,记些关键词,抓几个要点足矣。 以后每天抽点时间,翻翻知识点,通览一下,记记重点。 记忆,是学习的童要环节,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科学记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加速知识积累。因此,要提高学习效率,加速知识积累,就要学会科学地记忆。

1、交替记忆法。 又叫分布记忆法式重视头尾记忆法。这是把不同性质的识记材料按时间分配、交替进行记忆的方法。长时间单纯识记一门学科知识的效果不好,因为具有相同性质的材料对脑神经的刺激过于单调,时间一长,大脑的相应区域负担过重,容易疲劳,将会由兴奋状态转为保护性抑制状态,表现为头晕脑胀,注意力不集中,这就不利于记忆。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记忆过程中,先记住的事物对后记忆的事物有抑制作用,叫后遗抑制(我们用 表示);后记住的事物对先记住的事物也有抑制作用,叫倒摄抑制(我们用 表示);那么,记忆的序列则为: A B C D E F 可见开头A和结尾F只受单向抑制,中间部分B、C、D、E则受双向抑制,越是中间的部分,受到的抑制越强烈。为了降低这种抑制,可以采用间隔法。也就是说把记忆的序列打断,插上非记忆的活动,这样开头和结尾增多,中间部分减少,抑制就大大削弱了。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对某一长篇材料,一天要读六十八遍方可背诵;可是每天读几段,三天内读了三十八遍可全部背出。因此,背诵长课文、阶段复习,与其集中时间打突击,不如分而治之,每天背一点,效果还好些。也就是说,把不同学科的学习交替进行,避免过多地接受单一刺激,可提高记忆功效。 课间操,就是把上午一个记忆序列打断,变成两个记忆序列。午睡,更使上下午之间的抑制降低到最低程序,以恢复下午与晚间学习的精力。 怎样利用记忆的这一特点呢?

(1)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开头和结尾去记,若是讲话,应该把要紧事先讲给大家,结尾时候再强调一下。

(2)记忆大篇幅的材料,可采取分段记忆法,这样每段都是有开头和结尾,就人为地制造了增进记忆条件。

(3)一次记忆若干名词或大题可改变其次序,每记一次就换一个开头和结尾,平均分配复习的力量。

(4)合理地组织识记材料,尽量使前后相邻的学习内容截然不同,防止抑制作用的发生。例如,刚学完历史,不要去学语文,以减少材料之间的相互影响。

(5)合理安排时间。早晨起来,不受前摄抑制的影响,晚上学习过后就睡觉,不受倒摄抑制的影响,这两个“黄金时间”不能错过,可以利用它记那些难度较大的材料。再有,在长时间学习中,中间要休息休息,时间最好是10—15分钟,这样,又增加了开头和结尾的次数。 总之,充分利用开头和结尾会使你在同样的时间内,用同样的精力取得显著的记忆效果。 有人曾说明丰子恺先生的“二十二遍读书法”。这二十二遍不是一气完成,而是分四天进行的。第一天读十遍,第

二、三天各读五遍,第四天读两遍。这就是分布识记法。这种方法比较省力,也比较科学。心理学家沙尔达科夫,曾做过这样的测试:分别让两组学生识记同一诗篇,一组采用集中识记的方法(即集中在一个时间内,将识记的材料反复学习,直到记熟为止),另一组采用分布识记的方法(在三天内,每天只读一遍,最后记熟)。测试的结果发现,分布识记比集中识记的方法好。在分布识记时,人的大脑神经细胞可以得到适当的休息;反之,老是重复同一材料,单调刺激容易引起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分布识记也就是分散记忆。所谓分散也有一个限度,不能认为越分散越好。过短的材料不宜分散记忆。同时还要掌握好间隔时间。间隔时间太长容易造成遗忘,间隔时间太短,又容易受到干扰。

2、自测记忆法。 这是通过自己测验自己来增强记忆的方法。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切了解自己的“底数。”通过经常性的自测,我们就能知道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学好,没记住,哪些地方易混淆,有误差,也就能马上核实校正,避免一误再误。其次,它可以培养我们随机应变的能力。在考试中,考题往往变换了角度,与原来学习时大不一样;在工作中,也常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棘手的问题。如果经常运用自测记忆法,对所学知识从多方面理解消化,那就能做到胸有成竹,临阵不慌,即使遇到出乎意料的问题,由于平时训练有素,也会得到很好的处理。 具体来说,自测记忆方法如下几种:

(1)定期测验。从时间上可分为当日测、周日测两种。①当日测:晚上睡觉前,应该将当天所学的知识择其要点复述一下或默想一遍。②周日测:星期天休息,可将一周来所学课程的内容变换角度提出问题,写在一张纸上测验自己,发现存在疑难或模糊之处,马上解决,决不拖欠。从课程内...

在学习上请问怎样做到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啊

如果文科较好,化学就不用太担心,但他毕竟是中考要考的科目,还是要下工夫的

数学成绩忽高忽下说明你只是某一块懂,另一部分不懂,你要找到你那一部分没懂然后弄懂,如果这一部分实在不懂就找老师补一下,你现在还有时间不着急放弃这一块,一定要一块一块弄懂这样成绩才能正正的提高,做题量不要太大,但一定要弄懂自己到底那不行,不要一直补课,补来补去哪都不会了

语文我没什么说的,我那时是没用什么工,只要不太差就可以了,跟着老师走就没什么问题,作文学习一种风格就是文体,像用小标题···,这样比较好得分,我高考就这样其实遂平很差,但因为一种风格给了高分

物理吗,当初我学的还行但一直都不精,更数学差不多吧,一定要知道自己哪不会

不要给自己压力太大,慢慢学

以下为关联文档:

三四年级所学过的数学常识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第一部分: 概念。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

数学五年级下册所有知识大全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一、图形的变换 1、轴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16年级数学所有简便算法公式1到6年级数学公式 【和差问题公式】 (和+差)÷2=较大数; (和-差)÷2=较小数。 【和倍问题公式】 和÷(倍数+1)=一倍数; 一倍数*倍数=另一数, 或 和-一倍数=另一数。 【差倍问题公式】...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所有概念公式以及法则年级 教学内容 (一) 数与计算 (1)2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 数数。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加法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2)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

年级下册数学1 4 9 16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试题 (1)15*3=(2)42÷7=(3)9*5=(4)28÷4=(5)12*3=(6)35÷7(7)19*2=(8)18*3=(9)21+32=(10)19+17=(11)28+9=(12)36+5=(13)28+3=(14)16+30=(15)28-6...

年级上册数学百分数的应用所有公式额……我们的笔记是这样的额……1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表示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不能表示一个确定量,所以百分数不带单...

16年级数学广角的概念和名称年级上下册没有 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组合,如1、2能排成哪几个两位数; 简单的推理,如谁手里有什么样的物品。 二年级下册:没有 三年级上册:搭配,比赛场次 三年级下册:简单的集合...

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注意什么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注意什么,写一篇数学二年级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日记:2007-2008学年度上学期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一...

年级的数学知识年级的数学知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要求整理第2单元知识点列表格:重点搞好以下七大块的分类复习。 1、数的认识(整数和小数、数的整除、分数百分数) 知识要点包括“数的意义...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