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一)情境教学的内涵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阅读
古诗词是我国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是用文言形式写成的文章,是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古诗词,对于了解、传承我国古代文化,对于学好现代汉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中学语文教材入选了相当分量的古诗词:高中教材突破1/3,初中(苏教版)教材有古诗词70多首。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一是逐句串讲,为了应付高考考查默写题,只要求学生能熟读背诵即可,有“读”没“写”;二是简单的“读”加“写”,表现形式是先“读”后“写”, 重“读” 轻“写”。其实,“读” 包括在读中悟意、在读中积累、在读中体情、在读中升格等,是写的基础;“写”是在反复诵读,感知、感受诗美的基础上,或发挥想象,把诗歌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或让学生熟练掌握古诗阅读鉴赏题各类题型的解题步骤与方法,做到解一题,会一法;学一类,通一片。学生经过长期的、系统的古诗阅读鉴赏读写相结合的训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才有可能在高考古诗阅读鉴赏题中从容应对,拿到高分。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有“读”“写”结合,才能实现文道统一的目标,如果“读”“写”分离,就会失去了古诗词教学的真味。如何解决读写分离的现象?笔者认为应立足于“读”的教学,结合“写”的要求,古诗词教学的味道才纯正,才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读”“写”有效结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诵读 综观古人习文,诵读为第一要义。诵读古诗词有助于学生欣赏古诗词的优美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熏染。古诗词教学中,如果少了朗朗书声,那么教师就成了扼杀语文教学生命的刽子手。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优秀古诗词,是经过千年积淀仍然熠熠生辉的精华文化,这些名篇都是培养、训练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很好例子,值得我们认真的欣赏品味。古诗词鉴赏起始阶段,教给赏读的方法尤为重要,这也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古诗词,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说明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如:诗歌的节奏与句式有密切关系,一般四字句是两拍(“二二”式),五字句是三拍(“
二、
二、一”式),七字句是四拍(“
二、
二、
二、一”式),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秦风•无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但划分节奏不可以只看句式,还要联系意义的表达,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两句诵读的节奏就应该是“
二、
一、二”式;“念/去去/千里/烟波”(柳永《雨霖铃》)的节奏就应该是“
一、
二、
二、二”式。这种情况在词里更多。关于押韵,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不同韵脚对内容的影响,要体会不同韵脚的美感效应,如李商隐的《锦瑟》中押“弦、年、娟、烟、然”等字的“n”韵,显出迷惘、悠远、深沉,传达出梦幻般氛围。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说明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使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把诗歌的感情读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二、赏读 新课标教材明确提出:“鉴赏诗歌应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可见,赏读可以使古诗词教学呈现出浓浓的语文味。 第一,在赏读中悟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中,有读通、读顺古诗词的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明白了行文的大意,为文本的进一步研读奠定了基础。我们可爱的学生在语文练笔里描绘出这一过程的感受:诗歌读第一遍,大概知其旨意;读第二遍,初知文意,觉得古人有些味道;再经语文老师精心点化,便迫不及待的读个痛快!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平淡质朴的语言中,学生感受到了诗人辞官归隐后清闲的田园生活和愉快心情,感受到陶渊明高尚的隐士情怀。又如读古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在个性鲜明的人物对话中,感受到了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感受到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第二,在赏读中积累。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诵读,非常有助于学生积累。积累,可是收获语文味的有效手段。学生在诵读中积累了经典言语,积累了文言语感,沉淀了文化智慧,积累了人文情怀,积淀了语文底蕴。一般情况下,学生反复诵读,熟读成诵,不经意之间,撒手课本,也能读得有滋有味,达到背诵积累的目的了。厚积而薄发,我们确信,在学生习作中呈现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偶尔引经据典、诗词名句的巧妙运用,就是在诵读中培养出来的语感,积累出来的语文味道。 第三,在赏读中体情。语文课的朗朗书声,呈现出来的美感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对人类美好情感的体悟。读《卫风••氓》,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了主人公的恋爱的幸福、婚变的痛苦及决绝的坚强,不久读出了人类丰富的情愫吗?读李白的《行路难》,在诗情的跌宕起伏中,感受到了失望与希望,不也读懂了诗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内心的...
是什么意思?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未晞”,未干。“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跻”,升高。“右”,迂曲。
“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
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蒹葭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蒹葭??[先秦]《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翻译: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蒹葭》,出自《诗经·国风·秦风》,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心中爱人的追求。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的精神。通过思见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意境描摹,抒发了一种爱慕、怀念与惆怅交织的情感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 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
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以下为关联文档:
如何找准读写结合的有效结合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读写结合”,切实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呢?其实,新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
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少教多学的高效课堂首先授课教师要扎实做好“少教”的准备: 1、精心设计导语。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结合奥尔夫教学法谈谈自己在教学中怎样去实践的育本质和目的的认识,有着根本的不同。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音乐教...
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摘要: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弱势群体,数学学困生在数量上又往往多于其他学科。关注学困生,促进他们的成长,是践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实际行动,也是...
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做到有效沟通和谁沟通?人力资源部门里还是与其他部门? 和其他部门沟通的时候要本着一个原则,就是你和他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部门获得收益,在寻求他们配合的时候,要跟他们说明,这次让他们配...
申论答题技巧:写作中如何做到理论结合实际“请结合实际”、“请结合自身生活实践”,类似这样的表述,想必各位考生并无陌生,这些都是议论文写作的常见要求,那么这几句话究竟什么内涵呢?其实,这并不难得出结论,考官就是想让大...
古诗教学如何才能做到课内外结合1.激发兴趣鼓励“读” (1)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 一是引入故事激趣。小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在诵读前,讲一些跟古诗词相关的故事,既能激趣,又能帮助理解意思。二是创设优美情境...
结合实际你认为在管理过程中怎样做到以人为本结合实际你认为在管理过程中怎样做到以人为本,如何在管理中应用期望理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案例分析:宋全龙 甘肃省临夏中学【摘要】古典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古典诗词教学的关键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