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遭受犯罪侵害与实施犯罪的关系研究]●导言 在中国的社会舆论与法律制度中,青少年犯罪的问题显然比青少年遭受犯罪侵害的问题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2001年我出版的《未成年人法学》一书中,我曾经指出,“未成年...+阅读
受欺负的儿童通常因为很多原因不愿意向成年人报告他们的担忧。例如,杰里米不告诉别人是因为他对同伴冷漠。特蕾西很想融人大家,但是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所以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拉尔夫和艾勒尝试了很多次想要告诉成年人,但是教育工作者和学校教职人员不但不认真对待或者不把他们的问题放在心上,还继续责备他们。拉尔夫为了避免被拒绝而选择了退却;艾勒因为害怕陷入麻烦和被认为是搬弄是非的人也选择了退却。很显然,恃强凌弱报告的缺乏并不意味恃强凌弱并没发生。
即使当教育工作者和学校教职人员确实试图介入,但他们的努力通常是无效的,而且还会导致更多恃强凌弱现象的出现。作为第一步,教育工作者和学校教职人员可以尝试品德教育和同伴调解的办法。品德教育有时不起作用,因为手段狡猾的欺凌者知道如何让自己表现得品德优秀,他们还经常摆出模范学生的姿态。同样,同伴调解做出的努力也可能起不了作用。记住,恃强凌弱就是能力的不均衡。当欺凌者和受害者在一个房间的时候,那个社交手段狡猾的欺凌者不仅知道该说什么,她还能同时说服成年人,并且威胁她的受害者(用非口头的肢体语言)。她还会因为这没有必要的对抗而责备受害者,并且在将来她会想方设法去侵害他人而不被发现。
让学校教职人员去联系欺凌者的家长怎么样(顺便说下,这很少发生)?欺凌者会改变事情的真相,当然,她的追随者也会支持她。那么家长该相信谁呢?是她聪明的、受欢迎的不会犯错的孩子还是“讨厌的”社交弱势的受害者?如果是受害者的错的话,那家长会告诉她的孩子远离那个受害者。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被欺凌,你可能会知道那阴谋隐藏得很深。只有当成年人改变他们对迹象、征兆的看法,改变他们认为的恃强凌弱对我们年轻人的影响的态度时,恃强凌弱的气候才会发生改变。恃强凌弱的确认、介入和防范需要一个系统的方法,涉及到孩子(受害者、欺凌者、旁观者和保护者)、父母、老师、教育工作者和学校教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但是现在,先从你开始:你可以先从确定一些早期的迹象开始人手,这些迹象可能就表明你的孩子就是恃强凌弱的受害者。如果你的孩子正在被欺凌,她可能会出现下列情况:
■丢失或者损坏物品(衣服、电子产品或者课本)
■受伤(原因是听起来不太真实的故事)
■社交退缩、孤独或者孤立
■伤心、生闷气或者突然大哭
■生气、悲观、消极、极其苛刻的行为方式
■愤怒、狂暴或者爆发性的情感发作
■对学校、体育或者社区活动失去兴趣
■分离焦虑、逃避上学或者拒绝上学
■肢体抱怨、担忧或者焦虑
■睡眠问题(很难入睡或者很难保持醒着;经常打盹)
■打、骂或者猛击(尤其是和年龄比她小的兄妹)
■家里丢东西(比如钱和首饰)
■胃口变化
■上厕所问题(包括不愿意使用学校和其他地方的卫生间)
概述
在这一章里,你学到了取笑和恃强凌弱之间的区别、不同类型的恃强凌弱行为、恃强凌弱的强度和孩子可能遭受欺凌的迹象。在第五章,我们将会为你的孩子创造条件,以培养她更强社交竞争力,并提高她和同伴的关系。这首先要通过帮助她克服天生的羞怯、社交焦虑和/或社交退缩来实现。在第六、七、八章里,我们会讨论更加明显的社交问题,这些问题都源于主要类型的社交弱势和被欺凌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