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来的神童]动物的脚步 适合年龄:2岁左右 目的:培养宝宝协调能力 play: 1、准备几张宝宝熟悉的动物图片。 2、给宝宝看动物图片,每看一张,就说说动物叫什么,怎么走,用夸张动作给宝宝示范动物走...+阅读
一份调查显示,3-6岁的孩子七成以上都参加过各种培训班。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众多家长围着孩子的"早教"忙活着,除常规入托入园外,在业余时间不少家长还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于是,孩子在1岁内开始学认字,3岁内开始学外语,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某地一名3岁半的女孩已识字4000个,成为幼儿园的"特聘教师"。最近,多数家长又总是把教育和学习相提并论。他们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就是教育效果的表现。于是不少幼儿园也都纷纷推出诸如"到小学入学前可让孩子识2000个字"的所谓"特色教育"。问题是超前识字、学算术、外语就真能打造"神童"吗?那些在"早教"路上奔波的家长们,你在教育与快乐中找到平衡了吗?或许你感到孩子已经失去了很多?
【妈妈实话实说】
“早教”最佳时机是无限接近于零吗?
宜宜妈:我在怀孕时就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早教”书了,令我惊讶的是,在几乎所有的育儿书中,都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尤其是3岁以内教育的重要性,列举的数据可谓令人怵目惊心。杰出的日本儿童教育家木村久一研究发现:如果孩子生下来就在理想的教育条件下培养,儿童可以发展自己智力的100%,但是,如果从5岁开始才进行教育,就算是理想的教育,儿童也只能发展自己智力的80%;若是10岁才开始,则只能发展60%。美国著名教育家本杰明·卢布姆则指出:一个人17岁之前的智力,大约一半是4岁之前完成的,30%完成于4至8岁之间,只有20%在余下的9年内完成。著名教育家井深大的说法更是耸人听闻: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是无限接近于零的时候。
自从打心眼里接受了“早教”理论,各种各样的“早教”方案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床头。现在孩子4岁了,周末两个半天都为孩子安排兴趣班,周六上午上思维班、学说话两个班,周日下午还要学英语,明年还准备学钢琴、游泳、滑轮、画画等,计划一大堆,我感到好累,觉得宝宝也很辛苦。我这样做,到底值不值?
冰冰妈:我的孩子今年5岁了,周六上午去少年宫跳舞,平时每天还参加幼儿园的兴趣班。但看到其他宝宝好像周末至少都学两三样东西,看看周围的孩子都在识字、阅读和上英语口语,感觉我们还是让孩子学得太少了,于是打算再让她去学钢琴。但想想,这么小的孩子周末全泡在少年宫之类的地方实在太辛苦了!自己花的钱是不是值?
文文妈:我们从周五晚上就开始全家出动,先是周五晚上直奔人民广场上英语课;周六好一点,下午在家附近跳舞;周日上午则在家等老师教弹琴,下午又要奔赴浦西上兴趣课,一周下来比上班还要累,也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也不知对孩子到底有没有用?不学,又不知到底对孩子是不是负责?
【专家解语】
超越年龄阶段的早期训练不妥
“早教”创造了“神童”的传奇,让年轻的父母们趋之若鹜。各种“早教”机构、“早教”方式林林总总,让父母们应接不暇。
科学的“早教”确实能让孩子出类拔萃、优人一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的确看到了各种“小神童”和“小天才”的成功案例。
正因为一些父母心愿过强,于是便有了“教育越超前越好”一说,早期教育进入家庭就“演变”成了“超早期的行为能力训练”。
任意超越孩子年龄阶段的训练教育已成为目前不少家庭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的教育误区。
父母们在孩子的智力和行为活动能力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时,就急急地进行所谓的“智力开发”,要求孩子做一些“高难度”动作训练:2、3岁时开始教孩子识字、算术;到了4、5岁,小学语文、数学课本就已经摆在了孩子的面前。
3岁前孩子背诗识字都是“徒劳”的
孩子大脑在3岁以前的记忆只是机械记忆,家长常常以自己的孩子这么小就能说会道、会背诗词、会数数而骄傲,其实孩子这时并不理解一个词、一个数字代表的真实含义,只是一种短期的机械记忆,如果不定期重复,就会很快遗忘,而且这种做法并不能增强记忆力,也就是说孩子记住的东西并不比同龄人多。等到上学后,这些所谓的优势就会遗失,他们会重新与同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前记的东西都白学了。
急功近利做法埋成长隐患
一项调查还表明,孩子在经受过特殊“早教”以后会变得没有爱心,不再懂得去包容别人。这是因为家长、老师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灌输知识时会有意无意地把一些成年人才有的竞争等观念强加于孩子身上。比方说,都在一个班里上课,家长往往告诉孩子要多表现,多与老师亲近,想办法让老师喜欢自己,不要被别的孩子比下去。久而久之,互相竞争、互相争宠的观念就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造成爱心减弱、心地狭隘。其实,0~3岁的孩子除了早期的智力开发外,非智力素质的培养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家长不能把孩子某方面的技能来代替“早教”培养,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为孩子日后的成长埋下隐患。
【“过来妈妈”说法】
有了兴趣再培养,不能操之过急
孩子:田英人,1994年出生,现为初中预备班学生。
爱好:喜欢踢足球、画画、学英语、摄影,特别喜欢看书和写作,今年小学毕业,出版了《灿烂童年》一书,文学大师峻青、文怀沙、著名作家赵丽宏等都提笔为他寄语。充满童趣与真挚情感的习作字里行间流露出孩子特有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书中还收集了他的绘画、摄影作品。
田妈妈:从小我们并没有刻意地去培养孩子的兴趣,基本是放任自流。但他爱看书的习惯似乎与生俱来,带他到书店买书,他特别喜欢写作类的书,不用大人教,他就自己一页页翻着看。对他来说,写作不是一件枯燥苦恼的事,而是充满着快乐。画画也是,我们没有让他从小就上什么培训班之类的课,可他就是喜欢自己在白纸上乱涂鸦,发现孩子喜欢了,我们才慢慢地领着他接受较正规的训练。
孩子现在与老外进行日常交流没问题。学外语我们是从小学2年级才开始的,学校教的同时,我们还带他去上了专为儿童开的英语班,孩子学得很起劲。所以我感觉,对孩子的“早教”不能操之过急,而是让孩子有了兴趣再慢慢地培养,给他创造机会。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输,都是家长意志,孩子那时小,并不领情,还会有抵触情绪,往往适得其反。一切都要顺其自然。
【专家提醒】
求早、求快、求全优是“早教”误区
误区一:企望“神童化”教育据研究,超常和低智力的儿童所占比例都非常少,九成以上儿童都是正常孩子。一些教育机构打出类似“培养天才”的口号,对家长最有吸引力,但结果只能拔苗助长。
误区二:片面强调智力开发有的人误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智力开发,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面素质的教育。“早教”的含义包括感知、动作、语言、认知的训练,也包括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养。不能顾此失彼。
误区三:“早教”越早越好盲目超前往往使幼儿学得快忘得也快,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
误区四:贪多求全一些家长将特长教育等同于早期教育,认为学得越多越好,不顾孩子兴趣爱好。孩子精力有限,疲于奔命,往往事倍功半。
误区五:热衷备考,追求考级考证多数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家长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孩子无论参加什么培训班,目的就是“拿成绩”。
以下为关联文档:
功利心“拔”不出小神童3岁半的女娃魏明爽画出了200米国画长卷,这个消息报道后成了津城百姓议论的焦点,特别是一些年轻父母,都希望能有这样优秀的宝宝。记者近日又寻找到一些各有特长的孩子,这些取得让...
神童教育忽视了成长近日,湖南16岁少年冯昊考上了湖南大学的研究生,“神童”教育又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关于“神童”,各种各样的成功版本被家长关心着。中国科大的“少年班”,北京八中的超常班,甚至有...
没有引导,神童也将埋没父母如何对待有天赋的孩子 1、让孩子的兴趣顺其自然,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 2、培养孩子健康的自信心。对他出众的地方经常给予表扬,同时不要忘了提醒他,别人在其他方面...
神童的日子不好过美国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学研究院第47届年会上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极为聪明的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容易由于他们的"鹤立鸡群"而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 负责这项研究的密歇根大...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神童”据说,神童在3岁的时候,就能高超到世上少有的、也就是真正超感觉地弹奏一门乐器,大多是钢琴或小提琴。7岁他们就开音乐会了。还在尿布上拉屎的时候,自然科学领域的出类拔萃者就已...
如何正确对待身边的神童有这样情况,孩子真正是有才气的,确实是个神童。这时,父母必须解决一个难题:他们应当帮助孩子在他那复杂的日常生活环境中感到自己是象大家一样的人,而不是举世无双、值得称道的非...
神童有哪些突出智能特征良好的观察能力,是神童突出的智能特征之一。 中国超常儿童追踪研究协作组,在全国范围内对各种类型的超常儿童进行调查和追踪研究,研究材料表明,尽管超常儿童心理发展类型的程度...
“神童”心理问题值得关注中生看课外书被老师批评,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可能只是小事一桩,但谁也没料到,这对于14岁的花季少女覃瑶而言,竟然成了一根引线,点燃了她自杀的念头。 “一次正常的批评竟然引发...
大班数学课《学习8的加法》讲述算术式的含意教案活动名称:数学 学习8的加法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按实物图的内容选择第三张答案图,并列出算式。 2、要求幼儿用准确的语言讲述算术式的含意。活动准备: 1、自制教学挂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