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教育评语心得

算理与算法教师应该如何掌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03月27日 编辑 39baobao.com

[如何处理算理与算法的关系]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指计算过程中思维方式,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法就是计算的方法,主要是指计算的法则,就是简约了复杂的思维过程、添加了人为规定后的程式化的...+阅读

教师在教授计算的时候,往往搞不清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有的时候教师教的很困惑,觉得这样教学生应该理解了,应该能解决问题了,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在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掌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寻求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想法:

一、 算理与算法缺一不可,不讲清算理,算法如同虚设

算理 算法

问题解决

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有的时候,我们一味的追求正确率,而去忽略算理的存在,直接告诉学生算法。但学生因为缺乏知识的构建过程,无法真正的掌握算法,导致错误居高不下,老师为此反复讲解,但依就停留在表面。反过来,可能只要我们讲一次算理,错误就会自然消失。

案例1:

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约去2,得分数5/6,原来的分数是多少?

问题一出示,学生都能说清如何去做,只要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和分母同时乘2,但真正到写时,却都是出现5/6 2,并不是5 2/6 2,为此,我告诉学生这样是不正确的,而是要分子和分母都乘2,因为不是教学的重点,我就这样一带而过。但学生并没有采用我的方法,依旧是5/6 2,我为此又讲了一遍,可问题依就存在。经过琢磨,原来是我只告诉学生算法,并没有告诉他们为什么他们的那种列法是错误的,他们映像不深刻,这样才会屡犯。真正区分出这两者的区别,才是关键。于是我又讲了一遍,因为并没有讲授到分数的乘法,所以我只能让学生发现5/6 2就是5/6+5/6=10/6,所以两者是有区别的,和本题不符。这样一讲,学生都露出原来如此的表情,这个错误也没有再出现。

从这道题中,我发现,如果老师急于求成,而不给学生发现,那可能造成的影响更大,浪费的时间也就越多。

二、 算理是算法的前提,当算理上升为算法时,可不必再追求算理

算理

问题解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 。在学习中,当算法已经被学生自己所发现时,我们还有必要一再强调算理吗?那显然是没有必要的,这样可能反而阻止了学生的智慧。

案例2:

例:红彩带

绿彩带

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

在教授这道例题时,先讲清算理,有两种:(1)把红彩带平均分成4份,绿彩带与其中的1份一样长;(2)红彩带的1/4与绿彩带一样长。所以得到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1/4。学生能很快的明白算理,后面几道题一巩固,学生都能说明其中的算理,但也有往例题中套的现象。

随着练习题目的增多,有学生发现:就是问题后面的条件作分母,前面的条件作分子,很简单。其他的学生觉得很正确,随之也不再思考算理,上升为算法,不仅正确率可达到百分之百,也省去了思考的麻烦。在后面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学生就记住了总结出来的算法,而让他们讲算理时,已经很模糊,甚至影响答案的生成。

老师传授知识,就是希望学生会,这样的结果不得不令人开心。学生自己经历了从有到无的过程,算理在这似乎已经没有任何的作用,甚至可能是影响判断的阻碍。这时,我们就应该打破传统的观念,摒弃算理,推高算法,因为这完全符合学生的心理。

三、 当算理讲不明时,可直接引出算法

算法 算理

问题解决

有很多的老师在新授知识时,为保证算理与算法的平衡,一直不断的讲解算理,结果学生反而是越来越模糊,不知如何是好。其实,我们应该放开,从学生角度出发,他们能掌握到哪,我们就授到哪,不停的强加,并不见得有用,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而且有的时候,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前面不明白的算理会自通。在分数的问题中,就存在一种很饶舌的问题,学生的错误也是频频不断。

案例3:

食堂5天烧了6吨煤。食堂每天烧多少吨煤?一吨煤食堂烧几天?

开始遇到这个问题时,学生觉得很困惑,我也反复的给学生讲算理,但只有及少数的学生能够明白,一旦遇到类似的问题,依旧搞不清,甚至产生排斥心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励学生学习,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我选择几道类似的问题,写出答案,引出算法:食堂每天烧多少吨煤?就用后面和吨单位相同的数作被除数,前面跟天单位相同的数作除数,算式是6 5,把6吨煤平均分成5份,一份就是每天烧的。而一吨煤食堂烧几天?就是用后面和天数单位相同的作被除数,前面和吨单位相同的数作除数,算式是5 6。学生觉得很有道理,几道都是如此,用后面的除以前面的,很简单,轻松的接受了,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也没有排斥,很快解决,正确率也较高。

可能这样讲解,并不能让其他的老师接受,学生的知识学死了。但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我们作学生时,所有的算理都明白吗?随着知识的增加,对题目理解的加深,就能轻松明白。在新课本中,就有很多类似的例子,看似没有讲清楚,但因为后面相关内容的增加,学生就有新的认识。

所以算理与算法成在合理,贵在和谐。我们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应酌情考虑,到底什么时候两者缺一不可,什么时候从算理上升为算法,什么时候直接导入算法,只有认清这两者的关系,灵活运用,才能教者轻松,学者愉快。

以下为关联文档:

手指计算法一、 手指练习儿歌(伸出右手带动作表示)1122伸伸手,3344点点头,5566弯弯腰,7788扭一扭,9900抬抬腿,动腿,动手和动口。 二、 0的认识:0代表什么?0代表什么也没有。顺口溜:0的性格很活跃,...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