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唠叨很随性]知识贫乏、视野狭窄的人,特别容易唠叨。懒于思考、善于找借口的人,也喜欢唠叨。知识储备丰富,思维总是活跃着,再想唠叨,自己也会觉得烦。 我最喜欢这句话:教育孩子,其实是父母在完...+阅读
学习方式和唠叨有什么关系
孩子的学习,是所有的父母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据调查显示,父母唠叨的内容里,有85%都是关于学习的。父母唠叨,当然是希望孩子能够专心学习,提高各项技能。可是你知道吗,唠叨很容易毁掉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方式。
因为唠叨很容易让孩子听觉模糊、记不住要领、关注力下降。
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方式到底是什么?
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教育孩子,其实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正确的环境。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带着一种天然的学习方式出生的。孩子的天然的学习方式,就是利用各种器官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比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为什么所有的小孩子都喜欢把东西放进嘴里?因为他们想要用品尝来感知学习手中的物品,不要小看这个可笑的动作,它可以帮助孩子了解物品的软硬度、质地、味道。而这些父母是没法告诉孩子的。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的各种器官都得到了锻炼,眼睛、耳朵、嘴巴、手脚等,都发挥各自的功能,帮助孩子全面而具体地了解周围的世界。
孩子的视觉、听觉发育成熟后,每时每刻都在听过自己的感官认识这个世界。既然视觉、听觉都在帮助孩子了解这个世界,为什么唠叨反而会损伤孩子的学习方式呢?
孩子虽然已经开始学习说话,理解话语的内容,但是4岁以前的孩子,都是直观思维。所谓直观思维,就是你把勺子放在他前面,告诉他这是勺子,他才能明白。
随着直观思维的发展,孩子才会在脑子里有形象思维。所谓形象思维,就是孩子学了勺子这个词汇,然后你问他勺子呢,他会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勺子的形象,然后再根据这个形象在周围寻找与之相对应的物品。
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知识的迁移。比如勺子,有的是木头把,有的是铁的,有的是钢的,有的是平的,有的是弯的,孩子需要把这些东西汇总,然后给勺子一个准确的定义。
这就已经发展到抽象思维了。一般的孩子,到6岁左右,抽象思维才会萌芽发展。也就是说,6岁之前的孩子,你教育他要分享呀、要孝顺啊,他都很难理解其中真正的意义,只能凭本能、凭感知父母的态度来理解。在孩子6岁之前,父母要是不断在孩子面前唠叨,孩子只会学会一些重复的单词,对他的思维发展是一种阻碍,尤其是抽象思维的发育,因为没有铺垫很多形象,会受到阻碍。
那么6岁之后,就可以对孩子唠叨了吗?也不是,6岁以后的孩子,抽象思维还很稚嫩,而且其发展依然依赖于形象思维的不断铺垫。也就是说,这时候,孩子的学习方式,还是更多地依赖眼睛,而很少依赖耳朵。父母做什么事情,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而且很快就会进行模仿练习。对于父母唠叨的话语,孩子可能只是凭本能进行感知,很多东西都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
以下为关联文档:
如何做一个不唠叨的父母唠叨不但让孩子觉得“很烦”,效果更是微乎其微,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家长应谊避免对孩子的无谓唠叨。方法如下: 1.凡事只说一遍 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做某事...
唠叨绝不等于亲子沟通唠叨与亲子沟通 蒙台梭利的自由教学法中特意强调:教师不应该对孩子的行为做好坏的评价,要能尽量保持平静,在需要的时候,在具体的行为方式上给予指导,之外,不多说一句废话。如果我...
父母不要老对孩子唠叨不休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那就是父母对孩子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这种把嘴巴紧紧“叮”在孩子身上的情况,在家庭生活中特别普遍。 唠叨的形式,基本上表现为机...
避免孩子犯错误 不能用唠叨唠叨的目的,其实是希望孩子好,希望他能健康成长、立志成l才。但唠叨这种做法通常无法达到目的。真正能让孩子一切都好的方i法,是制造避免让孩子犯错误的环境。 蒙台梭利说过:所...
唠叨型的妈妈要多听少说案例:林林一提起妈妈,就一肚子的不满:“妈妈太唠叨了,一件事老是重复几次,什么事都不放心。我和同学出去玩,她能交代好几遍,什么不要跟别人说话,路上要小心,晚上一定早点回来,烦都烦死...
父母爱唠叨孩子易出走“我儿子太不像话了!”一位父亲气愤地说,儿子小童今年13岁了,“每次批评他,你看他那个不服不忿的样子。”这位父亲说,有好几次小童竟威胁他们,如果再唠唠叨叨,他就离家出走。“现在...
请妈妈少些唠叨好吗成年人,常回家看看,听听妈妈的唠叨,蕴含着许多温暖、关爱和亲情,是一种幸福。然而,这成年人引以为荣的幸福,在孩子们的眼中却是一种负担,一种痛苦,一种折磨。这样的结果尽管出乎人们...
妈妈“唠叨”能让宝宝聪明儿子出生后我就不断地指着屋里的东西告诉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家里人取笑我“唠叨”,我却照说不误。不久我发现,只要我问他:“宝宝,挂钟在哪儿?”或是“布贴画在哪儿?”他的眼睛就...
父母总是唠叨孩子的缺点,对孩子会有怎样的影响孩子在两岁之前的大脑对大人的各种言语还不能理解,在你反复唠叨同一个问题或者一个缺点。孩子的只能误理解为这个人老爱和自己聊天,并且认为唠叨时那种表情是大人正常的表情,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