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七]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 2、体会维也纳的特点,理解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 3、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阅读
听完史亚玲老师执教的《音乐之都维也纳》,我和史老师就这堂课生成的话题进行了交流。
话题之一: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字……
蒋:史老师,在你的课堂,我发现文字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符号。我印象最深的是你在复习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维也纳的博物馆,至今还陈列着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他们的乐谱和手迹,还记得这些乐谱和手迹都是他们的什么?学生的回答很精彩:
生:是他们对多瑙河的喜爱。
生:是对高大的阿尔卑斯山的赞赏,是对维也纳的赞美,是对多瑙河的赞美。
生:也是对大音乐家的怀念。
……
感觉这个问题出人意料,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一个简单的句子却因为你设计的问题而变得厚实且前后有了必然的联系,很想知道你是怎么解读的。
史:解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这里为什么写“在维也纳的博物馆里,至今还陈列着他们的乐谱和手迹”?我想,那些音乐家的成名和成就与他们生活的土地是休戚相关的。音乐之都造就了这些人物,同时这些人物也推动了这个城市音乐的发展,所以,将音乐家的乐谱和手迹与他们生长的土地和城市结合起来思考,是为了强化这种缘起即摇篮的意识,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维也纳的音乐血统吧。
蒋:看来解读文本,不仅要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还要关注课文为什么这样写,最后再来研究怎么写,这样解读文本应该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吧。
史:大概是吧。所以,我觉得文字是静止的符号,但作为阅读者来说,他们却有着活跃的思想,当他们给这些文字赋予了自己的想法之后,那么他们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阅读姿态,这对于他们获得丰富的语言应该是有效的。
蒋:所以,史老师总是要求学生读书上的文字,说文字身后的东西。这些隐性的东西一经学生表达,学生此刻的阅读姿态大概就是有些专家所说的“鉴赏者”的姿态吧。因为学生是“将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东西来感受”
(日长谷川泉),接受作者并获得共鸣。我记得,当你请学生读完第三小节,要求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证实了这一点:他们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字,除了文字,应该还有具像的、感性的、个性化的东西。这是我记下的学生的发言:<<<1234>>>
以下为关联文档: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五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主要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三、四自然段。 2、学会八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3、能够联系课文...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三、四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中的11个生字,其中3个只识不写,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摇篮”、“掺和”的意思。 3、能联系上下文内...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四第二课时教学 一、创设氛围,复习导入 播放《蓝色多瑙河》乐曲 在多瑙河河畔,有一个城市叫维也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在开始学习这篇课文时,许...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课时师:刚才你读到的“星罗棋布”,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形容多的意思。 生2:就是指像星星一样罗列,像棋子一样布置。 师:那么你认为这个棋子应该是什么棋子。 生:应该是围棋,因为...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三第二课时教学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 2、体会维也纳的特点,理解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 3、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堂课我...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六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理解将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重在语言的积累和朗读。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
《音乐之都维也纳这节《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主要有三个板块: 一、导读第2自然段,学习 总-分 写法; 二、依托课文第 3、4自然段,在框架图的帮助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其中穿插词语用...
教科版六下《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课文举了 国家歌剧院 与 音乐之友协会大厦 两例来说明歌剧院、音乐厅的星罗棋布,极富典型性。两种建筑物的描写方法也不尽相同,但都十分有序。 国家歌剧院 按由外及内的顺序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