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于公元 1~2世纪在罗马帝国境内形成,它在遭受迫害和排斥的情况下,经过二百多年的努力,于公元4世纪才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疆域辽阔的罗马帝国,由于政治区划、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最高统治集团内激烈的权力斗争,事实上一直分为东西两大部分。 这种情况反映到基督教内部,便表现为神学上的争论和教权之争,后来争论愈演愈烈,从3世纪起,终于明显地分为东西两大派了。
这两大派各自受到帝国东西两部分世俗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反过来,帝国东西部的统治者也控制和利用基督教来达到巩固和扩大势力范围的目的。 西派教会以罗马为中心,传播于高卢、意大利到北非迦太基一带及以西地区。东派教会传播于马其顿、希腊半岛、埃及和以东地区。后来,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将首都迁到东方的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于是君士坦丁堡教区自然成了东派教会之首,与西部的罗马教会对峙。
罗马教会因位于罗马帝国首都,政治、经济势力最大,其主教一直强调罗马教会是由耶稣的大弟子彼得依照耶稣基督的教导建立起来的,由于据《圣经》记载耶稣将天国的钥匙交给了彼得,罗马教会主教作为彼得使徒传统的继承者和维护者,就无可争议地应当享有首席地位。 公元395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于是,基督教的首席教会地位问题也就更突出地成了东西两派教会斗争的中心问题。 5世纪初,北方异族入侵,西罗马帝国已无力招架,罗马主教和教会成了维持局面的实际力量。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教会在外族入侵混乱之际,又利用教会对群众的影响,扩大自己的权力,终于确立其在整个西派教会中的领导地位,建立了教皇制。由于新的统治者需要依靠罗马教会,罗马教会趁机扩大权势,先后为新皇帝加冕,表示君权神授,使教会同封建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时,东西两大教会之间的神学争论和权力争夺相互交错,持续不断,矛盾和斗争日益尖锐,发展到东、西教会主教互相革除教籍的严重局面。到了公元1054年,东、西两派教会经过长达700年之久的纷争后,终于完全彻底决裂。东派教会自称“正教”,表示自己的教会继承了正统,在我国,它一般被称为东正教。 西派教会自称公教,意为“全世界的”和“普遍的”宗教,强调自己的教会是唯一的普世教会。
明末耶稣会传教士将它传人我国时,用中国对至高至尊的神的称呼“天主”来译称公教,于是在中国它就成了天主教。 由于天主教和东正教同根同祖,均出于早期的基督教,所以两教都信守基督教的共同信仰,都信奉耶稣基督,还尊奉玛利亚为圣母。 但也存在差别,如天主教强调人类靠耶稣基督的牺牲得救:东正教则认为人只有选择善行,才具备得救的条件,才能取得神的恩典,所以拯救既要依靠神,也要依靠自身。
天主教和东正教都重视对圣母的崇拜,但比较起来,东正教更为突出。 天主教和东正教都严格执行七件圣事 (即:洗礼、坚振、告解、圣体、婚配、神品、终傅)。 但是由于地区文化、传统的不同,更由于分裂后各自成了独立的宗教,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礼仪、圣事、节日等内容也有所不同。 天主教实行以教皇为教会最高元首的教皇制,其下则参照罗马帝国的官阶体系,贯彻教阶制。
罗马教廷在梵蒂冈,梵蒂冈是政教合一的独立主权国家。 现在全世界天主教徒约 8。8亿,占世界人口的18。5%,主要地区为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爱尔兰和德国的一部分。随着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殖民主义扩张,天主教向美洲和东方传播,拉丁美洲的绝大多数居民成了天主教徒。 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包括原来属于东派教会的四大牧首区,后来发展为保加利亚、塞尔维亚、格鲁吉亚和基辅罗斯教会等。
15世纪,东罗马帝国被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耳其灭亡,虽然君士坦丁堡名义上为东正教徒总督,管辖四大牧首区,实际上处于被征服地位。此后500年间,各地东正教相继自立,其中,俄罗斯正教会的地位逐渐上升,有将莫斯科成为“第三罗马”的意图。这样,东正教实际上形成了希腊正教和俄罗斯正教两大派系。 目前全世界东正教徒约1。3亿,主要分布在希腊、塞浦路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原苏联一些加盟共和国。
传入我国的是俄罗斯正教。 天主教发展至 15世纪,教廷与封建王朝相互勾结,风气日益腐败。此时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的生产关系产生了新的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要求摆脱封建束缚,主张个性解放。 后来反映到宗教内部,终于在德国暴发了以马丁·路德为代表,以反对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为导因的宗教改革运动。这场改革运动从天主教中分离出来,便成为基督教的一个新的派别——新教。
新教在组织上并不是~统化的,它有好多宗派,因此它是个教派林立的宗教。在信仰方面,新教以《圣经》为最高权威,强调每个信徒都可以借《圣经》的引导,直接从《圣经》领悟上帝的启示和真理,否认天主教坚持的对《圣经》的解释权只属于教会的做法。 它还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信徒相信耶稣基督为主,凭借信心,通过圣灵的工作,使自己与基督成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