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产科中心电子监护系统的临床应用与护理]中心电子监护系统(Central electronic monitoring system, CEMS)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产科胎儿、母体监护信息的新科技[1]。此系统已在欧美国家普遍使用,它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阅读
[摘要] 静脉留置针其操作简单,安全方便,既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了静脉,又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适合于老年人患者及无自主意识的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操作方法;封管技术;护理
1.临床资料
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科共对68例患者采用了静脉留置针,年龄48岁~84岁,肺气肿34例,肺心病28例,哮喘6例。均取得了满意效果。
2.操作方法
2.1 血管及留置针型号的选择 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宜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静脉的3倍[1],一般情况应用上肢静脉,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选细短的留置针,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减少机械磨擦对血管内壁的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静脉炎的发生。
2.2 穿刺方法 穿刺前先将输液器空气排至过滤器,检查并打开留置针,然后将输液器针头直接插入留置针肝素帽内,再次排尽空气。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操作者右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15°~30°刺入皮下血管内,见回血后压低角度(约5°~15°)再进0.2 cm,左手退出针芯少许,右手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要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这样避免了针芯触及血管壁,外套管对针芯有支撑作用,可顺利通过皮肤,提高穿刺成功率[2]。
3.封管技术
封管是留置针成功的关键,封管液浓度配置合理,封管方法得当可延长置管时间,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1 封管液的选择 留置针封管液主要有稀释的肝素钠盐水及生理盐水,目前认为肝素钠盐水优于生理盐水。肝素钠盐水封管液的配置方法是:用0.9%的生理盐水250 ml联合肝素钠1.25 U.
3.2 封管方法 输液完毕,用注射器抽取肝素钠配制液3 ml,常规消毒肝素帽,将注射器针头刺入肝素帽内3 mm~5 mm,缓慢推注,边推边退,推注2 mm~2.5 mm,余0.5 mm~1 mm即全部拔出针头,完成封管。
封管后再启用时必须先抽回血,见回血后才能接上补液,不可用注射器用力将血凝块推入血管内,以免发生堵塞。
4.留置针留置时间
留置针在无静脉炎发生时,5 d作为常规留置[3]。每2 d更换1次留置针护贴,进针处用碘伏擦拭消毒。如护贴内有渗液、渗血、出汗、空气等即予更换,操作时注意各环节的严格无菌,提高穿刺成功率。输液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这样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
5.护理
5.1 在行留置针前应对患者和家属说明置管的目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合作。在留置针使用期间,翻身、活动时要注意保护好留置针,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防止脱出、污染或液体渗漏等。
5.2 操作技术要熟练,穿刺前检查好套管针,正确选择血管,输液器每日更换1次。每次注药、输液应严格无菌操作,液体滴完后要及时封管,并关好留置针小调节夹,以防引起空气栓塞,肝素帽应用无菌纱布包裹,并用胶布固定好。封管液只能当天配制使用,封管注射器1人1具。
5.3 凡放置留置针的患者应及时巡视,进行床头交接班,注意观察患者体温有无变化,穿刺点有无红肿或青紫等现象。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有异常疼痛及时拔管,拔管后应用干棉签压迫5 min,无出血后方可离去。
5.4 封管后注意观察管腔内有无回血,若有回血且量较多者,可用注入生理盐水10 ml,再用肝素钠稀释液封管,以免管腔阻塞。
5.5 留置针放置时间不超过7 d,以防药液长期刺激血管造成静脉炎。若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热、痛则表示有静脉炎发生,应立即拔出留置针,并给予50%硫酸镁持续热敷24 h~36 h,局部涂抗生素软膏。
5.6 输液完毕后,应妥善固定留置针,避免脱出。为了更好地将留置针应用于临床,实施于患者,我们要不断地探索、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护理,从而提高护理效率和质量。
以下为关联文档:
执业护士内科护理之耳诊在视诊中的临床应用耳廓诊断是应用耳廓和耳穴的变形、变色、电阻、变化、组织化学改变、痛觉改变等来进行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是耳穴学的重要组成部份。运用耳廓诊断疾病,在古今医学书刊中论述颇...
神经专科护理记录单临床应用研究临床护理观察是衡量医院护理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临床护理 记录单又是具体的体现。记录质量的好坏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护理科研和经验总结、临床 教学和分析医疗护理事...
床旁护理病历的临床应用床旁护理病历是将护理病历从医疗病历中独立出来置于病人的床旁,使护士在床旁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提出护理问题,并与病人共同确立预期目标,制定护理计划,执行护理措施,及时评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