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新生儿知识婴幼儿

怎样收集小儿的大小便送化验

09月16日 编辑 39baobao.com

[学会控制大小便]宝宝长到18个月,有时白天会对妈妈发出要“嘘嘘”或“嗯嗯”的信号,但有时宝宝仍会尿湿裤子,这一阶段是否可以对宝宝进行训练,让他学会控制大小便呢? 专家认为,对宝宝进行大小便训...+阅读

怎样收集小儿的小便送化验?

疾病的正确诊断,除了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外,还需要必要的化验检查作客观参考依据。各种标本要想获得正确的资料,必须掌握正确的收集方法,及时送检。标本不新鲜、受到污染、收集量不够等等,都可以影响到化验结果的准确。

(1)尿常规检查标本收集法:如需立即化验,则可采取任何时间一次尿。通常以清晨第一次尿为好。因晨尿化学成分代表一夜的代谢情况,结果较能说明问题。应事先准备好清洁的有盖玻璃瓶,头天将之洗净煮沸取出放置风干。标本收集后应立即送检,不可过夜。男孩标本比较容易收集,女孩的尿标本应注意不要被大便污染。标本收取后最好贴上瓶签,写上姓名、性别、年龄,以便化验室核对。

(2)24小时尿标本采集法:这类标本主要作尿钾、钠、氯、内分泌及各种生化如肌酐、肌酸、尿糖等定量测定或尿浓缩找结核杆菌。一般医院都供给大口带盖的瓶,事前瓶上应注明4尿起止时间,一般以清晨7时至第二日清晨7时为好。标本要全部送检。为了避免尿液久置后变质,标本中加数滴甲苯(由医院化验室供应)作防腐剂,放置在阴凉处。

(3)尿培养标本采集法:尿培养标本的收集,有两种方法,一是导尿取标本,由医生决定使用;另一种方法简便易行,即4取中段尿方法,用肥皂,清水洗净外阴及会阴周围,然后嘱孩子拉尿,前段小便不要,将中段尿直接拉入准备好的消毒试管或容器中,立即将消毒过的塞子或盖子封好送检。4尿培养标本时,自始自终注意无菌操作,以免影响结果。

怎样为孩子留大便送检?

(1)大便常规标本采集:标本一定要新鲜,以免干结后影响化验结果。病儿排便后立即用竹签取拇指大小粪块放入干净硬纸盒内;如为腹泻标本应将大便置入不透水的容器中送验。取标本量过少会影响检查。

(2)大便隐(潜)血标本采集:目的是检查出病儿有否消化道出血。检查前三日病儿禁食肉类、肝、血、铁质丰富的果菜及含铁药物,以免出现假4性反应,标本收集法同上。

(3)检查阿米巴痢疾原虫标本采集:采到新鲜大便后,应在保持36~37℃的环境温度下,10分钟之内送到医院,冬天可把大便标本放在保温的容器中。阿米巴原虫在低温下失去活力,不易找到,采集大便时,应选有脓血粘液部分,4性机会较高。

(4)大便培养致病菌标本采集:排便后立刻用消毒棉签4取少量(约蚕豆大小)大便放入无菌小瓶中(由医院提供),即时送医院作培养检验。

以下为关联文档:

自己大小便,准备好了吗上幼儿园了,宝宝不能自己大小便的话,可是件麻烦事。让孩子学自己大小便的时刻到了吗?也许吧!条件是他的身体和大脑都做好了准备。 自己大小便不可能“不学自会”,因此,你需要装备...

何时能学会自己大小便哪里来的臭味?妈妈循味搜索了一圈,原来是宝宝拉臭臭了。看着宝宝裤子上一堆黄便便,再看看宝宝一幅无辜的样子,妈妈彻底失败了:唉!什么时候才能让他学会自己大小便呢? Part 1 观察篇...

如何训练宝宝自己大小便1岁半以后的宝宝大脑神经系统B经成熟,可以控制大小便了,这时父母就应该培养宝宝自己去坐盆。关于大小便的训练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必经2路,这个过程应发挥宝宝自身的主动性,让宝...

怎样看懂宝宝的大小便吃、喝、拉、撤、睡,构成7小宝宝的8常生活。除7吃和睡,最能反映宝宝健康状况的就是宝宝的便便70所以学会观察宝宝的大小便,读懂宝宝的大小便,可是新手妈妈必须学到的招数之一。...

三岁宝宝不懂得叫大小便怎么办我儿子都三岁了,大小便还不会自己讲,还要大人一直提醒,本来想送去托儿所,但这种情况实在令人担心.有时候拉了还不当作一回事,是不是有问题啊,而且还很好动,大人讲的话根本不...

大小便训练不当会影响宝宝了解规律 按需把便 如果宝宝能很好地配合你把便,自然是件好事,省去了你洗尿布、换裤子等诸多麻烦。而宝宝能否配合把便,还取决于你的水平。你可以通过观察来了解宝宝的排便规律...

为什么还要进行把大小便训练孩子需要把大小便的训练,可以从20天左右就开始练习(过于担心的妈妈也可在两个月时开始)。 确实,近年来纸尿裤、尿不湿的出现,使护理宝宝的大小便工作变得比以前简单、省事,妈妈...

训练宝宝大小便也要选时机让宝宝学会控制大小便,看似一件小事,但每个孩子的发育进度并不相同,父母如果操之过急,会给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正常成熟带来不利因素,影响训练成功。 研究发现,许多在18个月以前便开...

怎样训练孩子大小便自理父母常为训练孩子的排泄习惯而大伤脑筋,年轻的父母会被家庭、朋友和专家的意见弄得不知所措。即使是有些经验的父母也会担心他们的方法不一定对每个孩子都适用。有些专家认为...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