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百科宝宝知识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11月05日 编辑 39baobao.com

[北欧四国留学申请要求是什么]北欧四国都有各自的母语,但大学能为学生提供很多英语授课的课程,而中国学生在申时也只需提供相应的雅思或托福成绩。今天,兆龙留学小编就来为同学们盘点一下北欧四国留学申请要...+阅读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中国*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一科学的表述揭示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有四个基本方面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其基本内容为: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指的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时,从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

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国*人来说,就是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反对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两种错误的思想。“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分离为特征的。

从实际出发,就是应该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应该把现象当作人们的向导,用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方法,找出事物的本质。

二、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中国*在历曾存在着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倾向:教条主义从书本出发,靠照抄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词句来解决问题;经验主义从狭隘经验出发,轻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

尽管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理论和实际相脱节为基本特征和主观主义。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既要吃透理论,注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搞清实际,把对中国实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认识,并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

尊重群众就必须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归根到底是要看“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答应不答应”。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群众还必须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的统一,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三、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毛泽东在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深刻揭示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得向导。

”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

实事求是在党的思想路线总的地位与其他三个方面并不是等同、并列的,它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三个方面都可以用实事求是加以解释和说明。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实事求是还蕴涵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故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邓小平坚决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标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他对真理标准问题作了新的发挥,把实践标准具体化为生产力标准和群众利益标准。

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记忆基本概念)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做到一切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推动和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胜利发展。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一致。但这种一致是相对的、暂时的,是历史的、发展的一致,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具体的一致。

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使主观与客观、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但主观是否符合客观,思想是否符合实际,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来加以检验。

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才能从根本上破除一切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克服与消除思想僵化,从而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党的思想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党的思想路线强调从实际出发,用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强调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调认识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的没有止境的过程;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

一、民主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强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等等,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二、党的思想路线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党的政治路线是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而制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的政治路线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为基础,必须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深刻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三、党的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三大作风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其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就是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最根本的。实事求是还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我们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制定并落实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需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和根本要求。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史都深刻地说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是一个以时代特征为基础的动态概念。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把与时俱进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使党的思想路线呈现鲜明的时代性。它昭示全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必须把握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步伐,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体现时代性,根本在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把握规律性。与时俱进,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既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角度体现了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发展,又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获得了本质的规定性。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其本质就是要以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去认识、把握和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3.富于创造性。解放思想,激发主体的活力,以积极、能动、进取的姿态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体现着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以“求”为中介,从“实事”到“是”,超越事物的现象状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内含着创新的要求。

与时俱进则强化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内涵,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富于创造性的新要求。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必须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理论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

其中理论创新是基础,是关键。进行理论创新,就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总理的惟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行理论创新,就必须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2006年第12题考察过)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辩证统一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的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六、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记忆基本概念)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并对这个标准进行完整准确概括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

1992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强调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一个完整科学的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被确立下来。这“三个有利于”,最根本的还是生产力标准,因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关键的基础是发展生产力。

因此,可以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最根本的就是“生产力标准”。这“三个有利于”标准被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政治报告和《中国*章程》所载入,成为检验全党的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的实践标准。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对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确立“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一个实践准则和理论准则。社会主义本质既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然是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的重心和根本任务,各方面的工作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在实践中,衡量或判断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首先就应看其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三个有利于”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生产目的的问题。邓小平曾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共同富裕是我们始终必须坚持的两条基本原则。发展生产,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本质应有之义。至于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其实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全面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

第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同各项工作的具体标准并不矛盾。在社会各个具体领域、各项工作中,都有其自身特殊领域,相应地也有具体规范和具体标准。但是,这些具体标准都必须对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为前提,最终应当而且能够与“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统一起来。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中国的改革是在开放条件下的改革。改革和开放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一个鲜明特色,也是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是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统筹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的依据

邓小平把对外开放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是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理性认识、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正确理解;但是其重要的依据,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第一,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要取得发展必须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把握当代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的结果。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表现为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深化和加强,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能否面向国际市场,能否积极地发展世界性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利用国外市场、资源、信息、技术、人才、劳动力和资金。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从历看,凡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时期,大多是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繁荣的时期。中国古代汉朝与西域各国交通的“丝绸之路”,盛唐时“万邦来朝”的开放格局,都极大促进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

而采取闭关锁国的封闭政策,经济社会发展就缓慢,甚至落后挨打。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困和落后,就必须开放。”这是准确判断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目标的结果。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不足。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实行对外开放,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

实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以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主义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

2.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统一

邓小平在做出对外开放的决策时,十分明确地提出要处理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在正确的对外开放战略思想的主导下,我国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全方位,是指我国的对外开放要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多社会主义国家,不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实行开放政策;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事迹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与及内陆省区,按照不同的开放程度所形成的梯次展开的开放格局,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的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

4.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必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国经济能够实现持续高速增长与发展,对外开放战略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对外开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第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第

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正确看待对外开放带来的风险,并注重防范风险。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着眼于对外开放和国内发展出现的新情况,面临的新问题,更加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这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根本举措,也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选择。

实施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就是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就是要把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和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我国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内需与外需、利用内资和利用外资的关系,既要注重引进先进技术,更要注重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打造中华民族的世界品牌;就是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既要敢于扩大开放,又要善于保护自己,在扩大开放中维护我国企业利益和国家安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六章新调整知识点】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入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深刻总结我国发展经验和准确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和谐的认识,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了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一同构成“四位一体”的战略地位。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概念,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党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打达到了新的境界。

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有利于更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由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的根本利益。

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和国家的这种性质,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我们具有不断促进和谐、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证。

目前,我们社会在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持续过程。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胡锦涛在2005年2月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作了精辟的概括: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 必须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既充分汲取人类文明中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营养,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主动适应深刻的社会变革,把“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在人类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

它既不同于我国历一些思想家所憧憬的“大同世界”,也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描绘的“乌托邦”,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正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的: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一论断十分明确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审时度势,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明确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的发展目标,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转变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范畴,二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而长期奋斗。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以下为关联文档:

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个人礼仪基本要求个人礼仪 包括:仪容礼仪 、仪表礼仪 、仪态礼仪 。仪容礼仪 :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应注意自己的仪容,给人以端庄、大方、整洁的良好形象。仪容是指容貌,包括头...

探寻规律,体现实事求是内蒙古阿荣旗王杰小学刘慧梅 实事求是 指一切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为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促进教学工作内涵提升,有如下思考: 一、对教学工作的初步理解。教学工作的核心是什么?隐性...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