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打骂孩子的你,听了这个6岁孩子的话,心有没有被刺痛]来来来!都把小板凳排好,这里要做一个调查:你会打你家的孩子吗?当他做错事还不承认的时候,当你气急败坏他还犟嘴的时候,数一数,似乎真有无数次扬起了巴掌呢(孩子,妈妈这可不是在演习!)当...+阅读
问题之三:“你的事情我做主”,缺乏对孩子参与权的尊重
聪聪是我教过的一个大班的孩子,聪明伶俐,人见人爱,她对我说,她讨厌妈妈,因为妈妈让她不停地练钢琴。小宇说,他希望自己像孙悟空那样,有分身的本领,妈妈让他做练习题的时候,他可以变一个他在写作业,而真正的他则出去尽情地和小伙伴玩。(香水百合)
孩子是一个生命的主体,做父母的首先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才能成为孩子日后发展的方向。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做父母的就当一位导航者,可以给孩子建议、启发,可以在危难的时候及时地拉孩子一把,多给孩子一些尝试的机会,少一些专横,只有还民主和尊重给孩子,孩子长大了才能真正自己做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
《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本精神是承认孩子是一个权利的主体,在成年人做出相关决定时,孩子有表达意愿和选择的权利,这是法律赋予未成年人的参与权。这部法律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和智力发展状况,在做出与未成年人权益有关的决定时告知其本人,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就是说,父母应当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人,不能忽视孩子的需求, 因自身的好恶而违背孩子的意愿,决定孩子的事项。(雨后彩虹)
问题之四:打骂,催化了孩子的不良心理与行为
一向严厉的我对女儿从不手软,一不听话就打她,结果是4岁前她怕你,现在5岁了,你再想打,她就跑得远远的,还一副不服输的样子。我成了她不喜欢的人!所以,真的要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了,“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想法和做法,已是远古时代的产物了。(唐文梅)
许多父母面对孩子不尽如人意的言行,情急之下打骂孩子,或许主观上是为了孩子好,但在客观上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和行为的扭曲。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就是站在保护未成年人人身权和人格尊严的立场上,对我国多少年来固有的“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观念的否定,是对父母凭借孩子对成年人在人身和经济等方面的依赖,任意伤害孩子行为的限制。
父母教育孩子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未成年人是人,是独立的人,是发展中的人,是积极的主动的权利主体,他们的发展过程不仅是被动地接受影响和教育的过程,自身也应当积极参与并影响这个过程。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是家庭保护的根本,也是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我国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年12月29日颁布,于2007年6月1日开始施行。这部法律修订后的一个最大的亮点,是进一步明确和突出了未成年人的权利,即“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贯穿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字里行间。
谈到孩子的权利,有的家长说:“小孩子有什么权利呀?还不是得听大人的!”也有的说:“现在的孩子就够难管了,再让他们知道自己有那么多的权利,更得跟家长顶牛了,我们当父母的怎么‘玩得转’呀!”
事实上,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否自觉、是否自愿,无论能否达到保护未成年人的目的,在客观上都对孩子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关系到未成年人的权利能否得到充分地行使与维护。对照《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保护孩子权利的视角审视当今的家庭教育,我们不难看到与之相悖的诸多问题——
问题之一:包办过多,弱化了孩子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元旦时,我带女儿蒙蒙参加一个婚宴,席间,女儿灵巧地拿着筷子吃东西,不用我费心照顾。在我们旁边,坐着一位婆婆和她的儿媳、小孙子。经了解,小家伙和我女儿一样大,婆媳二人把孩子夹在中间,你喂一口,我喂一口,孩子不吃这个,不吃那个。大冷的天,那个小男孩还穿着开裆棉裤,问原因,孩子妈妈说:“孩子自己不会脱裤子,我们照看不到的话,尿裤子就太冷了。”我女儿还不到两岁时,就不穿开裆裤了,开始也是自己脱不好衣服,可慢慢就学会了。(蒙蒙妈妈)
站在保护未成年人权利的立场上分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事包办过多,所掩盖的是父母们对孩子发展权利的剥夺。在一些父母的潜意识中,亲子是一体的,自觉自愿地包揽了本应该让孩子自己做的一切,把自己的付出,作为孩子成长的一部分,而不是为孩子自身的成长创造条件。孩子在家里没有机会或者很少有机会动手做事,使得孩子在生活实践中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智能和社会性参与的权利受到限制。孩子由从小在家庭中缺乏独立的机会开始,逐渐发展为缺少独立成长的内在动力和勇气,弱化了在现实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甚至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自立于社会的人——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败。
问题之二:父母“角色错位”,履行职责偏颇
父母对孩子的首要职责是保障其生存权,抚育孩子健康成长。在现实中,或许没有父母不认为对孩子来说健康是最重要的。可是当我们关注孩子生命的质量、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时候,却也实实在在地感到一些父母对孩子生命的漠视。一些父母总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逼着年幼的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孩子的自主休闲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制了;有的父母担心学校“减负”影响孩子升学分数,自己给孩子“增负”, 家庭成了为学校“补漏”的“第二课堂”……在学习的重压之下,孩子们点点滴滴的不良生活习惯开始形成,并在不知不觉之中威胁着他们的身体健康。到头来,又会由于体质下降、精力不足而影响学习效能,甚至耽误了孩子的学业。
一些父母对“家庭教育”的诠释就是“家庭学习”,而教育孩子,主要就是抓孩子的学习。在一项全国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家长把围绕着学校教育抓孩子的学习,放在了自身职责的首位。比如有52.5%的家长“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的内容”;有34.6%的家长“陪着孩子做功课”;在家庭中家长与孩子谈话的主题,有高达93.4%是孩子的“学习”;73%是“学校的事情”。孩子的学习成了家长与孩子互动的中心内容,家长把自身的角色定位为孩子“学习的拐杖”和学校老师的“助教”,而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呵护和做人的教育这些做父母最基本的职责,则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这是父母角色的“错位”。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应当与学校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父母角色“错位”的结果是,尽管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由于不懂得教学规律,不了解教学内容与方法,往往是有劲使不到点子上,而越发感到力不从心,这便成了所谓“强己所难”。虽然有人从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暂时现象中尝到过为之付出的“甜头”,但却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留下了隐患。也有不少孩子对父母们并不内行的“学习辅导”以及一味地抓学习而束缚孩子手脚的种种做法相当反感,极大地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和谐,这也是家长们抱怨“受累不讨好”的症结所在。
以下为关联文档:
越打骂越糟糕孩子脾气暴躁怎么办试试八个小对策孩子脾气暴躁,脾气不好,动不动就摔东西,大哭小叫的形为着实让爸爸妈妈们头疼。有的脾气不好的家长一见到孩子发脾气,就势图 以暴制暴 的方式来进行打压,述不知孩子每每都加以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