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行为异常的孩子的心理问题]许多年轻父母面对孩子表现出异常行为时,往往感到疑惑,不知哪些是该重视的,哪些是无关紧要的。在此,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些6岁以下孩子的常见心理疾病:咬指甲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阅读
你最好带孩子去医院做个检查,当孩子发生较严重的意外伤害:比如摔倒、跌落、碰撞等,尤其是头部受伤要特别注意。孩子生病:比如高烧不退、抽风、用过一些特殊的药品。经历过特别紧急的事件:比如受到惊吓、观看不适宜的电视节目、父母过激吵斗场面等。有过窒息现象发生:这些窒息可能是因为哭闹、过于兴奋激动、疼痛、吃过大的食物等所致。受到严重的挫折:突然和亲人离散、受到家长过于严厉的批评或是惩罚等。以上这些情况,有的可能导致孩子大脑神经系统或身体受损,有的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当孩子可能经历过这些情况的时候,你要引起特别的重视。宝宝出现痉挛或呕吐现象,两眼瞳孔不一样大或瞳孔对光没有反应。如果宝宝睡着了,你感觉很难摇醒他。
手脚不灵活,容易跌倒,手中东西容易滑落。脸色异常并持续一段时间。突然默不作声,目光呆滞,性格变的胆小害怕。异常地吵闹,很难安静下来。睡梦中容易惊醒,清醒的时候异常地“缠”人,需要大人紧紧抱住。语无伦次,发音不准,爱怪叫:眼神不敢直视其他人,显得非常地惊恐不安等。如果你发现孩子有这样的现象,你首先要做的是立即带孩子上医院检查,或进行积极地观测记录,并分析回忆哪些事件可能造成孩子的异常行为,然后主动地告诉医生或心理医生,以便采取适合的治疗方法。异常行为不会像身体出血那样立即表现出来,它会延后表现并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往往会被家长忽视。孩子的问题可不是小事,所以尽早就医。
如何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
首先,家长要了解到孩子不良行为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一般第一种是和宝宝自己的能力有关,当宝宝的能力没有达到,就会把事情做糟糕,而大人会认为你应该做好,因为大人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当这个标准不能和孩子现有能力划等号时,大人就会对孩子产生误解。另一种情况是孩子根本不知道社会有那么多规则,孩子只遵从自己的规则来做事。有时候父母惩罚孩子更多的是因为父母情绪激动。面对宝宝不良行为用惩罚的方式,其实会造成两败俱伤,因为当家长情绪上来时缺少客观和理性。对孩子来说,当双方出现冲突时他也有一定预知,他能感受到你的内在情绪变化,宝宝也做好了和你“交锋”的准备,你惩罚的越厉害他反抗的心理也越强。这样的交流已经脱离事物对错的本身,而两个人的情绪关注在彼此较量和抗衡中。
当家长强势到一定程度,宝宝在表面上退缩了,可是在心理上会留下伤害。虽然伤害会随着时间渐渐被淡忘,但在宝宝心理抹上了阴影。
如何面对孩子的各种坏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孩子各种错误行为,不少父母经常采取惩罚孩子的方式。惩罚虽能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但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孩子在受罚后会出现暴力行为,有的孩子会拒绝学习,对父母不友好。即使孩子表现出顺从,也可能是出于怕受罚,而不是真的懂得自己错在哪里。在许多情况下,惩罚并不能保证孩子产生正确行为,也不能保证孩子懂得应该怎样做。 对待孩子错误行为的积极教育方式是引导,引导是帮助孩子理解并实践有意义行为的过程。引导的目的在于以积极地亲子互动方式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发展孩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能力。以孩子把饭弄撒了这件事为例,假如父母用责备的语气命令孩子把撒在桌上的饭清理干净,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惩罚,会让他感到羞耻。
假如父母说:“谁都弄撒过东西,我这儿有块抹布,你可以用它把饭粒清理掉,对吧。”这对孩子来说便是一种引导,不仅给了孩子纠正自己错误的机会,还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与方式直接影响他们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在制止或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一定要让孩子懂得哪种做法是不对的,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1 了解孩子错误行为出现的原因及表现水平,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 孩子出现错误行为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孩子的年龄特点。学前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让他们长时间地坐着或等一会儿再玩是很难做到的。按照皮亚杰的观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往往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和做事情,要求孩子与人分享和给予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家长要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不要强求孩子表现出超过其发展水平的能力。其次是孩子表达自己需要的方式多种多样。尽管同一年龄阶段的孩子有基本的共同需要,但每个孩子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尤其是某些孩子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们经常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最后是家庭气氛与环境的影响。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出来的错误行为,很可能是对在家里形成的压抑或消极情绪的宣泄。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丹·加特来博士分析了儿童错误行为的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尝试水平,这是错误行为的最温和的形式。在这一水平,孩子表现出某种行为是在试图学习如何行动,是在试验四周环境对自己行为的反应。父母在家里经常会看到有的孩子一边犯错误,如拿不能玩的东西,一边用眼睛偷看大人。
这时父母必须严厉认真地做出反应,告诉孩子不能玩这种危险的东西。父母虽不能过于严厉,但也不能放任,因为父母的任何笑意会让孩子获得错误的信息,认为父母并不反对他玩不可以玩的东西。第二种水平是社会习惯水平。孩子学习或表现出某种错误行为是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因为他们看到同伴这样在做,或在某种场合他们曾观察到类似行为。例如,有的孩子说脏话,他并不觉得自己是在说脏话,因为他爸爸生气的时候常说这些话。这时父母不能因此而惩罚孩子,而要告诉孩子应该用其他词或其他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愤怒。第三种水平是情感需要水平。孩子在生活中碰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时,他们常以激烈的方式对外界做出反应,以宣泄自己的情绪。
这是父母应把注重力放在理解孩子压力感的真正来源以及如何帮助孩子对压力做出正确的反应上,而不应把注重力放在孩子说的脏话和做的错事上,去惩罚孩子。 2 针对孩子的错误行为,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 父母在了解孩子错误行为出现的情景与原因之后,应决定是进行个别引导还是集体教育。假如问题涉及一两个孩子的行为,适合采用个别引导的方法,且应尽可能私下里进行,以避免当众让孩子出丑。但在实践中,许多父母把个别孩子的错误公布于众,让跟孩子一起玩的其他同伴引以为戒,使被批评的孩子会感到羞耻。孩子的这种感受会对其产生长时间的,甚至是终生的消极影响。 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是父母面对孩子错误行为的首要原则,但这绝不意味着父母对孩子错误的迁就。
当孩子经父母多次提醒仍无改进,或孩子经常跟其他同伴之间发生冲突,孩子心情烦躁,父母的语言不能发挥作用时,就可以让个别孩子暂时离开集体活动,或让他单独坐在较安静的地方。在孩子冷静下来之后,父母再与孩子进行交流,通过谈话使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该如何做。 3 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逐步培养孩子的能力。 当孩子出现错误行为时,父母要帮助孩子寻找改正错误、解决问题的办法。要让孩子知道下次发生同样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而不只是让孩子知道不应该做什么。父母向孩子提出合理的、孩子能理解的行为要求,然后正面强化正确的行为,而不是使用强制、威胁的手段强迫孩子按大人的要求去做。 父母要给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机会。当两个孩子发生争执的时候,大人不要立即介入。
因为许多问题可以由孩子自己解决。孩子也需要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机会越多,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就越强。孩子之间在试图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是在自己的思维水平上进行交流的,其交流的内容被相互理解,假如这时大人介入,以成人...
孩子做出了不恰当的事情时家长应如何处理
如果孩子接二连三地犯错,就意味着他没有学会采取正确的方式获得他的所需。请父母仔细想想孩子的需求,孩子通过他错误的行为方式是想期望得到什么呢?找出他们的需求不放。如果孩子想得到关注,那就告诉他怎样以良好的行为去获得。“比尔,我可不管你哭不哭,如果你让我读故事给你听就别嘤嘤地哭了,坐到那儿坐几分钟,然后回来礼貌地让我读故事给你听。”让孩子知道这是父母能接受的行为方式,同时他也能获得自己的所需。 早期教育孩子犯了错误后,父母要教导和启发孩子主动地停止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引导孩子对错误行为进行补救。在这一引导过程中,让孩子了解到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从而建立起内心的约束。 1 首先要向孩子讲道理,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
说明由于他的错误行为而破坏了规定,或伤害了别人的感情,强调他必须对错误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进行补救。清晰、明确地将孩子的过错与补救联系起来,使孩子容易接受要他进行补救的建议。要在孩子中提倡坦白承认错误的精神,防止他们采取以下策略:否认错误行为(我没有做什么错事);把错误行为合理化(大家都做了),为自己错误行为辩解(是他先开始的),以推卸自己错误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要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受害者的困难处境上,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应负的责任,让孩子做一些事情来挽回。 2 说明什么是孩子应该做的。 在采取补救方法的同时,你要费些时间向孩子解释什么是允许他们做的,而不说什么是禁止他们做的。
因为许多孩子都有一种逆反心理,父母越是禁止的东西,孩子越是想试试。孩子犯错误有时是出于好奇心,所以父母应该避免这种逆反心理现象的出现。 3 让孩子知道父母不赞成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孩子的不良行为。 当父母不满意孩子的某种行为,需要孩子做出补救时,对孩子本身仍旧要表示好感,不要笼统地责怪孩子。父母可以把批评限制在孩子的一定行为上,例如,“我不喜欢你在屋里大声尖叫,因为这样打搅了别人”,要避免孩子一不守规矩就指责孩子“坏”的想法,更不能使用诅咒或威胁的口吻,表示你不再爱他们了。这样会把问题搞复杂,孩子会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很关心,孩子感觉你是喜欢他的,那么,你对他将是最有影响的。 4 处理要及时。
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紧接着孩子的错误行为之后,要求孩子进行补救,是促使孩子从中受到教育的最有效的办法。尤其当孩子正在采取错误行动的时候加以制止则更为有效。如孩子伤害了别的小朋友,父母应该立即让孩子向对方赔礼道歉,而不要说:“我以后再和你算账”或“等你爸爸回来再说”,因为延误会使孩子把自己的错误行为忘掉。 5 让孩子自己提出补救的办法。 这将促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更多的思考,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假若孩子提出的办法不恰当,父母可以再提出一些补救的办法来引导他。 6 要冷静且实事求是。 要求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的后果进行补救时,父母应该避免喊叫、谩骂、侮辱、讽刺孩子,以及过于严厉的批评,这些做法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对补救措施反感。
要着重强调的是孩子的错误行为与规定原则之间明显的矛盾,而不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不和睦。不要使孩子感到因为他犯了错误,父母就不爱他了。如果父母能冷静地处理孩子发生的问题,孩子即使有气也会很快平静下来,听取父母的意见。父母的态度应该像老师一样,愿意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受到教育。 早教中心要求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补救的最终目的,是教给孩子发展自己内在的约束力。一般说来,孩子学东西快,忘得也快。要有效地运用补救的办法改变一个孩子不守规矩的行为,要在不同的情况下耐心地、再三地强化正确的行为模式。特别是对那些学得较慢的孩子或情绪上易受到干扰的孩子,更需要较长时间的帮助。 中国幼儿网小编总结:孩子犯了错误,能够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所以教导孩子切记不要进行打骂,对于孩子所犯的错误如果父母能够让孩子自己说出来,那么相信孩子已经能够充分的认识自己错误的根源之所在,这样的父母是成功的,所以不怕孩子犯错语,主要的是孩子在犯错之后能够认识到错误并能改正.
以下为关联文档:
请善待宝宝的10种“异常”行为每个宝宝都都有自己的性格,但每个宝宝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都有类似的探索精神以及好奇心。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不仅个头看起来在成长,其实心理发育也正在逐渐成长。很多妈咪会发...
警惕孩子的这些异常行为,妈妈不可小看!孩子的哪些异常行为,需要父母引起注意了,孩子的这些异常行为,不可小看。有时候爸妈会头疼不知道如何管教孩子,避免幼儿行为不当,不过,有时候宝宝只是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父母的关注,才...
关注行为异常的孩子导读:记得刚来园当老师从妈妈奶奶手里接过来时,骏骏就傻傻地看着我,想哭却不敢大声地哭,低声抽泣,事后就一个人走来走去,看老师不注意边玩引水机边把杯子扔出窗外,大小便随地解,行为...
离异后孩子行为异常咋办离婚后最开始,孩子可能会觉得去爸爸或妈妈家很有趣,但他会逐渐觉得不好玩,两个家庭间的来回辗转的困难使得孩子很怀念离婚以前大家在一起的日子。当他的情绪异常,且迟迟没有好转...
孩子性好奇的异常行为咋阻止孩子在学龄前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行为,令家长伤透脑筋。以下专家分享的聪明对策,希望能解决家长的疑惑: WHY.小小孩出现自慰行为? 黄伦芬表示,三岁以前,孩子碰触性器官主要是认识...
孩子行为异常父母怎么办所谓儿童行为偏移,是指儿童在情绪、饮食、睡眠、动作等行为方面出现异常现象,如任性、好发脾气,偏食、厌食、异食癖,入睡困难,口吃、说脏话、挤眉弄眼、龇牙咧嘴、吸吃手指头等。...
小儿行为异常区分对有问题的行为被家长或老师认为是严重的,并引起特别的关注。许多有问题的行为是某些发育阶段典型的现象(如2岁时的违抗行为)或是某气质类型的特点(如"难养型"儿童的气质特点是生...
行为偏差和心理异常首先,我给你举个例子吧:一个车手在路上飙车,发现前面有设置障碍物,需要避开。结果他打方向时发现打30°角而轮子只转了29°,当然,这个偏差不会影响太大。如果是轮子只转了20°,那毫...
什么是异常行为异常行为(abnormal behavior)常指违反社会文明准则或成群体行为习惯和标准的“反常”行为。当“异常”一词用作否定或贬义时,通常指一种自毁(self- destructing)行为。这种行为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