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百科性格养成

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05月16日 编辑 39baobao.com

[三年级品德课《不说话的朋友》的反思]究竟什么是一堂好课?叶澜教授说过, 扎实 、 充实 、 丰实 、 平实 、 真实 。今天,在上海宝带实验小学听了吴中区学科带头人苏州名师沈玲芳的一堂课《不说话的朋友》就真正体...+阅读

小学阶段的儿童德育以品德课为主,目标是态度、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的改变。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思想与品德的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在于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内容,我为学生安排了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他们充分表现的机会,这样才能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角色扮演 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 、 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 等诸如此类的观点。品德课中,如有一些故事完整、情节生动以及表象鲜明的活动课程,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促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活动课程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恍如身临其境一般,既增强了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又唤起了学生的责任感。例如《大声说出我的爱》一课,如何在生活中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对父母及亲人的爱,就可以让学生模拟生活中的各种场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孩子,双方在生活小事中表达爱意。让学生先演后评,评了再演。只有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才能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再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对爱的认知和理解也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再如教学《学校常规我知道》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行为良好与不良的各种情况,再让学生自己分辨与明晰常规的各种要求。教学以剧本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进行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慢慢有如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懂得遵守学校必须的规则,这样学生能自己明晰行为的对错,充分体会到遵守学校常规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组织辩论 深化明理

学生对道德的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这是达到明理的有效方法之一。

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 国际大专辩论会 ,该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同样,在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教学《老师,您好》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教室走廊上,学生甲帮助满怀作业的老师搬书本和作业本,而学生乙说,哼,拍老师马屁。这时请学生辨析,学生甲和学生乙哪个人的对。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甲的同学坐左边,同意乙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情节应该用心辨析,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再如《学校常规我知道》,这是一年级小学生最需要学会的一点。对于是否遵守常规的利弊,孩子可能不够理解。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很多严格的行为还不能理解,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因为没有遵守常规而影响了学习效率。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常规出现问题。

为此我在教学《争当健康小卫士》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开展实践 知行结合

品德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 望子成龙 、 望女成凤 。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

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爱爸爸妈妈》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我们的父母是这些岗位上的一员,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爱着我们;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学会感知父母恩情,感恩父母,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教学《可爱的校园》我安排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校园里的操场、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宿舍、食堂。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校园的优美及人性化,激起对校园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校园,建设家园和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 做、学、教合一 。他说: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品德课的实践,就是 做中学 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 知 向 行 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四、换位体验 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幸福一家人》一课中,有一组名为 你能说说你会怎样表达爱? 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再如《我的新伙伴》一课中,教学时,我让学生换位体验交往过程中伙伴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交往过程中的误会与摩擦。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帮助自己的伙伴们。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以下为关联文档: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一)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根据教学大纲对低年级的最基本要求和儿童的年龄特点,着重对学生进行最基础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深入浅出地...

一年级品德公开课《我长大了》教学反思对于我第一次上品德公开课,有着很大的挑战,尤其是时间的把握,每一个活动版块的时间控制,我是凭着感觉走的,所以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这是我今后需要修炼的地方,本课堂大概多出10分钟...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我心中的春天》教后感《我心中的春天》是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中的一课,通过多种活动,把春天留在孩子们的心中。第一课时,我先让孩子们唱春天,《郊游》和《春天在哪里》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唱跳是...

四年级思想品德期末测试一、填空题。30% 1、______是我国的钢铁长城。 2、苏宁是一位无私奉献的______战士。 3、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丰功伟绩,永远铭记在______心中。 4、同学们有了困难,就应该热情地给予__...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