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百科性格养成

良好品质的孩子是如何养成的

03月27日 编辑 39baobao.com

[“好习惯,我养成”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 ——《好习惯,我养成》 活动年级:六年级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让孩子明白什么是习惯,并区分好习惯和坏习惯,知道一个好的习惯对于自己的重要...+阅读

在我们的教育中,向来会非常重视品质方面的培养。比如孩子说脏话、不让座,等等,我们一般采取两种教育方式,第一是呵斥改正,第二是言传身教。但这样可以养成孩子的良好品质吗?

道德教育

培养品格优质的孩子

德行,向来是家长最重视的一个教育方面。

利他品质

家长气质决定利他品质

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具有利他的优良品质,真正的关心他人,并愿意付诸行动。

所谓利他行为,是指任何对他人有利的行为,比如与他人共患难,帮助或者救援他人,或者简单的安慰同伴。

利他行为

心理学研究发现了儿童在接受正规的道德教育之前,就会产生类似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比方说12个月到18个月的儿童,偶尔会把玩具给同伴去玩。

两岁的儿童,还会在玩具不够的情况下,把自己的玩具分给同伴。

但是有些孩子却很少这样做,这种行为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是气质决定的。我们所说的气质并不是平常说的意思,比如这个人真有气质。

气质,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是个体在情绪,运动注意反应等方面的先天差异。

孩子刚一出生的时候,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方面的差异。

在医院里,你会发现有些孩子刚出生,就爱哭好动,但是有些孩子就特别的平稳安静。

心理学家把大部分儿童的归为三种气质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性。

困难型气质儿童,对他人的悲伤反应,更可能表现出心烦意乱,而且在尝试调节自己的情绪的时候,更愿意选择离开逃避,而并非继续帮助或者是分享。

早期在同情心方面差异性的影响因素,是父母伤害他人之后的反应。心理学家发现,那些同情心差的婴儿的母亲,通常使用一种体罚的策略来对待孩子的伤害行为。

对待有一些二胎家庭当中,哥哥跟弟弟为了一个玩具去争抢。这个时候家长有些时候就会去惩罚哥哥。

因为在家长的头脑中他们会认为哥哥理所应该的让着弟弟妹妹,即便玩具是哥哥的。

其实这种教育理念不是很恰当,因为在二胎家庭当中,合适的教育理念是:物权明确。

什么叫做物权明确?就是物品是有归属权的。比如玩具是哥哥的,弟弟在抢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告诉弟弟:“这个玩具是属于你哥哥的,如果你想玩,需要征得你哥哥的同意。”

接下来的步骤就是家长帮助两个孩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

同情心不高的婴幼儿的母亲,经常对孩子的伤害行为,而在进行情感解释时,她会说其实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情感式教育

在科学的教育方式中,情感方面父母需要引导儿童去关注他们的行为所导致的伤害或者不幸,通过要孩子明确自身行为与他们导致伤害之间的关系,来培养孩子同情心。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看到小朋友在玩耍的过程当中,会出现一些无意或者有意地去伤害另外一个小朋友的现象。

如果家长发现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都会说:你赶紧去跟另外一个小朋友道歉!有些家长,甚至强制自己的孩子去向另外一个小朋友道歉。

可是我们的家长在这个时候往往忽视了解释,忘记解释为什么孩子要去向另外一个小朋友道歉?

所以当家长说你看你把xxx都推倒了,那么他倒地上瞬间腿磕到地上,一定很疼,你可以想象。如果有小朋友把你推倒了,那么你的腿疼不疼?

此时,你就会引导小孩,去想象如果我在这种情况下,我是用什么样的情绪感受?我是一种什么反应?我肯定也会很疼。所以你看你把别人给弄疼了,你是不是应该向她道歉吗?

有些家长会说:小孩那么小,他根本不懂这些道理。但是,小孩在两岁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自我意识,他已经能够明白很多的道理,往往小孩在接受这些道理的过程当中,他就能够去做一些合乎情理的解释。

所以这种情感式的教育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科学的教育方式。

从整体上看,拥有自己自发去满足别人的利益的这种自我牺牲的行为,还是相对少的。在世界多种文化的研究当中,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分享、助人等一些亲社会行为,会越来越普遍。

道德准则

家长应该怎样教?

如何利用科学教育方法要儿童掌握道德准则?

首先就是强化能够增加道德行为出现的频率。

研究发现,如果父母能够给孩子提供明确合理的标准,并且经常对孩子的良好表现给予表扬。那么即使是婴幼儿也可能会满足父母的期望,在四到五岁的时候,就表现出很强的内化的道德。

在表扬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表扬应该具体。

同样的,惩罚,要有合理的理由。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能够同时给犯规者提供一个禁止某一行为合理的解释,那么所有形式的惩罚,会更加的有效。

心理学家霍夫曼将三种主要的惩罚进行了比较。

第一种是撤销关爱,第二种是权力压制,第三种是说服引导。

撤销关爱是指: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经常会看到有家长去吓唬孩子,比如说再犯错误的话我就要换一个人把你给带走,这个就是撤销关爱。

权利压制是指:很多家长不会去跟孩子去讲道理,而是利用家长的这种权力去压制他,要求他必须要这么做。

研究发现,对于促进道德发展特别有效的方式,既不是撤销关爱也不是权力压制,而是说服引导。

因为说服引导,能使儿童对他人产生同情。

并且,说服引导,可以让父母与孩子进行讨论,可以让孩子理解自豪、内疚等一些道德情感,并且可以向儿童解释,如果再次面对此类事件的时候你该如何去做,如何弥补自己的过失,传授孩子解决问题的道理。

但是撤销关爱使儿童产生不安全感,而权力压制可能会使孩子变得逆反抗拒,以及不懂得关心他人,从而可能会误入歧途。

榜样作用

学习策略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模仿学习。

实验室研究表明,在观察到榜样的助人行为之后,特别是儿童与榜样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榜样能为其提供有说服力。在给予行为示范的情况下,儿童会更加仁慈,更率真,而且与利他行为榜样接触,似乎能对儿童产生长远的影响。

攻击行为

孩子的敌意来自哪里?

攻击行为也是儿童青少年经常发生的行为之一。

攻击行为是指是一方有意伤害另一方的任何行为,同时攻击者必须相信这种行为将会伤害对方,对方也会试图躲避这种攻击。

攻击行为常被分为两类,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如果行为者的主要目的是伤害对方,属于敌意性攻击,而工具性攻击,是指伤害别人而达到其它目的。

比如说,12个月的婴儿,会为了争夺玩具而攻击其他儿童。

学龄前儿童的攻击,多具有工具性攻击的特征。从身体攻击,逐步过渡到言语攻击,比如嘲笑起外号,诽谤,争吵等等。

有一次由195名儿童参与的大型追踪研究发现,从二岁到九岁,每年测试一次,结果发现当70%的儿童进入小学之后,身体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而7%的儿童,有时候身体攻击,达到中等水平,但也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

但是有3%的儿童,在整个学龄期,都稳定地表现出高水平的身体攻击,而具有高水平身体攻击行为的儿童在进入青少年阶段,或者成年早期的时候,犯罪或者严重暴力的概率,就会显著地增加。

强制性家庭环境

是什么样的因素能够导致儿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呢?

研究发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强制性的家庭环境。

强制性的家庭环境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不愿意相互交流,交流也往往采用嘲笑、威胁,或者是其他的方式,而不是亲切的交谈。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示,当父母吵架时,儿童的心理会非常的难受。而且家庭中持续的争吵,也会使儿童与其他家庭成员或者同伴的关系变得敌对,并且富有攻击性。

追踪研究发现,父母争吵的持续时间和婚姻不和谐程度的增长,都可以使儿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和其他问题行为的增加。

此外,父母的冷漠和互不理睬,比父母争吵更能够影响儿童未来的问题行为。所以,家长之间的冷战,一定避免在孩子的面前进行,这样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从之上我们可以看出,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电子游戏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暴力电子游戏,随着科技信息的一种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游戏已经从简单的小游戏,发展到当前的大型电脑游戏、手游网游。

玩游戏的人,越来越多,电子游戏已经成为很多人不可缺少的娱乐休闲方式。研究发现,电子游戏之所以很吸引我们,是因为它具有很清晰的目标,具有奖励和惩罚机制,并且它具有非常炫酷的视觉效果。

有研究发现,暴力电子游戏对三年级和六年级男孩攻击行为和认知有影响。

在2004年的一项调查当中,有607名八年级至九年级的学生参加了这项调查。研究发现,玩暴力电子游戏多的青少年更容易与老师和家长发生争吵,经常打架,而且学习成绩会更差。

有学者研究了11到15岁男孩玩网络游戏的群体特征,发现其中的网络游戏群体,就成了一个之间经常发生言语和身体冲突的群体。

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攻击行为强化。

我们知道,电视电影中看到的暴力,属于替代强化,而电子游戏暴力属于直接强化。就是游戏者如果表现出攻击性就能得到奖赏,那么这种对暴力的直接参与强化了攻击行为,就有可能使其在生活当中造成攻击行为的增加。

第二,就是攻击行为强化的副属性。

玩暴力电子游戏,可以计时模仿,强化练习攻击行为,暴力电视电影,造成了长期的影响。

第三,对电子游戏角色的认同心。

游戏者认同电子游戏中的角色,比观众认同电影电视中的角色更强烈。

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游戏者选择,并扮演的电子游戏中的某个角色,增加了游戏者对电子游戏角色的认同。

教育控制

如何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

对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我们可以采用医学科学教育的方法进行控制,一种是对于学龄前儿童的不匹配反应技术,通过找出并消除攻击行为产生的强化性结果,鼓励儿童选择实现个人目标的其他方式,父母和老师可以减少主动攻击行为的发生率。

也就是说,忽略主动型攻击者的攻击行为,而对其表现得亲社会行为进行正向化。

例如,四岁的小明霸占了三岁的李晓亮的玩具,并打了他母亲。可以把玩具还给小亮,让小明意识到这种工具性的攻击是没有效果的。

但是如果小明是个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他感受到自己被忽视,并试图通过攻击行为而引起母亲的关注,那么母亲的行为却恰恰强化了小明的攻击行为。

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青少年,可以采用社会认知干预技术,教他们如何控制愤怒情绪,改变他们的敌意归因倾向。

对于暴力倾向的青少年犯罪进行的体能训练,就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寻找与伤害有关的线索;第二,学会控制愤怒情绪;第三,找到应对冲突的非攻击性的解决方式。

结果表明,这些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显著下降,并且从观念上就降低了对攻击行为的认可。

智力教育

培养学习力强的孩子

科学教育不仅能让孩子们建立道德准则,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能提高孩子的智商和创造力。

影响因素

什么影响孩子的智力?

智力是运用经验进行学习的能力,代表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代表人的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智力的高低可以用智商来表示,智商是指与其他的人相比,个体成绩的一种相对水平。

人的智商分布是呈正态分布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的智商水平基本差不多,只有少数的天才。

这就体现出一种相对的公平,研究发现:儿童的智商,会随着年龄增长,具有很大的波动,平均波动的范围在20左右。

有科学家曾经提出了:累计缺陷假设。他认为,贫困的环境会阻碍智力的发展,而且这种抑制效应会随着时间而积累。那么,家庭环境的质量与儿童的智力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也有科学家列举了十种可以导致儿童出现低智商的危险因素,其中有一些就跟家庭环境有关。

比如母亲的高焦虑,母亲心理不健康或者具有某些心理障碍。

如果孩子能够在丰富的环境当中,并且能够不断地进行挑战性的一种任务,那么他们的智力发展则相对比较好。

研究发现,在婴儿期的时候,父母对于孩子活动的卷入情况,也影响孩子的智力。

也就是说父母需要经常地参与到孩子的活动当中,给孩子提供适当的玩具和材料,孩子每天得到多种刺激,这些方面对于婴儿后来的智商和学业成绩都有影响。

父母的热情以及父母鼓励性的人物语言和父母的一些学术行为,比方说这父母经常来看书,父母经常会解答一些孩子的问题,与这个儿童将来的智力表现有密切的关系。

对于学龄儿童来说,这个家长或者老师的这种关注和鼓励,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智力表现。

良好的家庭关系和教养方式是科学教育的基础。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采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下为关联文档:

阅读习惯应从幼年养成阅读习惯应从幼年养成,也就是从小孩喜欢说话,喜欢听人讲故事,喜欢听人讲人生经历时开始。家人可以通过一些技巧与兴趣活动培养小孩的读书爱好。 作一个新闻讲解员。当他在场时,...

养成良好习惯”主题班会发言稿早上好。今天班会的内容是养成良好习惯,争做优秀学生。 我们先一起来听一个真实的故事: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高薪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学历、外语的要求都很高。应聘的大学生过...

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如愚始见奇”古语云:“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如愚始见奇。”足见古人对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视程度。科学研究也表明,让学生建立一个合理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的正常发育。那么...

怎样才能让我的学生们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197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十分崇敬,有个记者采访其中一位: 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让我们的孩子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礼让习惯中华民族素有 礼仪之邦 的美誉,可谓历史悠久。中国礼仪教育的开山鼻祖孔子认为: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可见礼仪的重要性。礼仪是个人素养的综合体现...

使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好习惯如此,坏习惯也是如此。习惯一旦养成就难以改变,所以父母必须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而在所有良好习惯当中,卫生习惯也非常重要,因为这会影响孩子一生的...

习惯养成始于晨伴随着清晨的一缕阳光,孩子们欢快的身影出现在教室里,幼儿园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镜头一:它们都有家,今天是出游的日子,外套、帽子、小水壶、大包小件的小零食,孩子们有点乱了手脚...

孩子自我服务意识的养成小班的孩子刚入园,但他们需要更方面的培养。在家娇生惯养的他们来到幼儿园需要老师帮助的同时,更需要孩子自我服务意识的养成。可每当我们鼓励孩子说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的时候...

促进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夏至未至,咱们停止了这个繁忙而又充分的学期。回想这一学期,只感到光阴过短,促一学期已曩昔;又感到光阴充分,由于在这短短四个多月内,咱们依照学期初的筹划,在贯彻《指南》精力的基...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