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百科健康成长

感染与传染病学 牛绦虫病

12月18日 编辑 39baobao.com

[[感染与传染病学]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概述】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LCM)系LCM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的临床经过可有流行性感冒样症状至脑膜炎、脑炎等程度不等的表现。病程具...+阅读

【概述】

牛绦虫(tenia saginatus)的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呈长面条形,乳白色,可分头节、颈节及体节三部分。头节为其吸附器官,上有四个吸盘,无顶突和小钩者称无钩绦虫,颈节细而短为其生长部分;体节可分为未成熟和成熟妊娠体节。成虫全长4~12m或更长,可有1千~2千体节,每个节片含有10万左右虫卵。妊娠节片多为单节脱落。虫卵圆球形,外层为卵壳,内层为胚膜,胚膜较厚,并具放射状条纹。胚膜里是一个有六个小钩的幼虫叫六钩蚴。

生活史 牛绦虫虫卵或其妊娠节片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源及牧草,被中间宿主牛、羊吞食后,虫卵内的六钩蚴即脱壳而出,穿过肠壁,进入血流而至肌肉组织,发育成牛囊尾蚴。囊尾蚴仅寄生在牛体,而不能寄生在人体。人若吃生或半生的牛肉、羊肉,囊尾蚴在人的肠腔内约经3个月即发育成成虫,有时一人肠内可寄生成虫一条或数条不等。

【流行病史】

我国各省都有,但因食肉习惯不同而多见于内蒙古、新疆、西藏、贵州、广西、云南、四川、河南等地。

【临床表现】

潜伏期2~3个月。大便中常发现虫体节片,单节脱落后可自动由肛门爬出。病人在排节片前肛门或直肠内有5~10分钟的蠕动感觉。腹痛常位于中上腹部或脐部,一般为隐痛,有时为烧灼感或剧烈绞痛。食后腹痛缓解为其特点。约1/2的患者有恶心、腹泻、便秘、食欲亢进或减少、体重减少等,婴儿还可呕吐及发热,少数病人有头痛、乏力、头晕、肛门瘙痒。

有时可引起并发症如阑尾炎、肠梗阻、肠穿孔、会阴脓疡、肝脓疡、胆囊炎等。

血象多正常,嗜酸细胞可中等度增多。偶可增多达20%~30%。

【诊断说明】

应注意:①有生食牛肉史;②粪便中或肛拭涂片找到虫卵;③虫体节片的排出可作诊断;④检查妊娠节片,以区别绦虫类型,主要在于检查妊娠节片内子宫的主要分支。

【治疗说明】

1.驱虫疗法 目前驱虫药物较多,可任选一种,经治疗后绝大多数可迅速排虫而痊愈。如无效时可更换应用。

(1)氯硝柳胺(Niclosamide,灭绦灵):为首选药,总剂量为1.5~2.0g,分2次空腹服用,2次之间间隔为1小时,服后2小时给泻药。服药时应将片剂嚼碎后吞服(北京热带病研究所)。应用本药治疗猪肉绦虫病时要注意,因本药对成虫有致死作用,而对绦虫节片中的虫卵却无作用,随着节片被消化,释放出的成熟虫卵有发生囊虫病的危险。为此,在用药后1~2小时,应给予硫酸镁等泻药,以便在节片被消化前全部从肠道清除。服药后死虫易被消化,因此粪便内头节和体节多不易识别。

(2)槟榔(semen arecae)和南瓜子(semen cueurbitae):槟榔对绦虫的头节及前段有瘫痪作用,南瓜子能使绦虫中、后段节片瘫痪,两者合用可使整个虫体变软,借小肠蠕动作用随粪便排出体外。用法:空腹口服南瓜子仁粉50~90g(如带皮南瓜子则为80~125g),2小时后服槟榔煎剂,以生槟榔子每岁2~3g,每天剂量不超过50g,加水10倍煎成40~60ml,半小时后服泻药。一般在3小时内即有完整活动的虫体排出。因槟榔有胃肠痉挛和剧烈腹痛的副作用,故婴儿不宜应用。

(3)甲苯咪唑(mebendazole):成人剂量为每次300mg,每天2次,连用3天。对牛、猪绦虫的治愈率可达100%。小儿剂量每次100mg,每天2次,连用3天,治愈率可达80%~90%。大多于用药48小时内排出已死亡的完整的绦虫节片,但并不都能找到头节。

(4)丙硫咪唑(albendazole):本药作用较缓慢,通常不引起剧烈反应,对牛绦虫感染剂量,每天400mg,连用3天,治愈率为100%。对短膜壳绦虫治愈率低。

(5)吡喹酮(praziquantel ,embay8440):本药对牛、猪绦虫病和囊虫病、裂头绦虫病、短膜壳绦虫病以及棘球蚴病均有良好效果。疗效高于氯硝柳胺。剂量:治疗牛肉绦虫病10mg/kg,单剂,治愈率可达100%,无须禁食,不必用泻药。治疗短膜壳绦虫用量为15~25mg/kg,单剂,治愈率可达90%~98%.

(6)巴龙霉素(paromomycin):临床已证实对牛绦虫病疗效为98%~100%。剂量每天20~30mg/kg,分4次口服,连用4天。

2. 驱虫时应注意事项

(1)不论用何种驱虫剂驱虫,在排便时应在坐盆内先放入水温与体温相同的生理盐水,以免虫体收缩不能完整排出。

(2)应仔细检查24小时全部粪便,以寻找头节。未找到头节不一定表示失败,因虫头节不一定于治疗当天排出,或驱虫药可使头节变形而难以辨认。如未找到头节应继续随访。2~3个月后粪便中不再发现节片或虫卵则可视为治愈。

以下为关联文档:

[感染与传染病学]淋巴丝虫病【概述】 淋巴丝虫病(1ymphaJicfilaniasis)系由班氏吴策线虫、马来布鲁线虫和帝汶布鲁线虫寄生于淋巴组织所致的疾病。临床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

[感染与传染病学]轮状病毒性肠炎【概述】 轮状病毒(rotirus)性肠炎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名“婴儿秋季腹泻”。B组轮状病毒可引起成人腹泻,首先在中国报道。 【诊断】 主要依赖...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行性腮腺炎【概述】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简称腮腺炎或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本病由腮腺炎病病毒所引起,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但也可侵...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感杆菌脑膜炎【概述】 流感杆菌脑膜炎绝大部分(95%)由B组流感杆菌引起,80%~90%病例发生在3个月~3岁,高峰易感年龄是7~12个月,占70%。5岁以后由于体内抗体增高,很少发病。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主要...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行性斑疹伤寒【概述】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又称虱传斑疹伤寒(louse-borne typhus)或“典型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 zekii)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行性乙型脑炎【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的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主要...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

[感染与传染病学]链球菌感染【概述】 链球菌(streptococcus)为一种球形或卵圆形革兰阳性球菌,多呈兼性厌氧,某些呈专性厌氧。链球菌属包括30余种链球菌,某些菌早已知对人类致病,如A组、B组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感杆菌感染【概述】 流感杆菌(Himophilus influenzae)是人类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以往一直被误认为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原菌,但实际致病范围极广,除引起呼吸道病变外,尚可引起脑膜炎、败血症、结...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