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教育学龄段教育

小学数学三星级行程问题典型题解

09月22日 编辑 39baobao.com

[数学“问题解决”研究概览]1.多种意义下的数学问题解决及其研究 数学问题解决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心理学和教育学、数学和数学教育学等学科都从不同的侧面来研究它,但各自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有差异的...+阅读

★例1 两个县城相距22千米,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城出发,相对而行,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5千米,几小时后相遇?

解 22÷(6+5)=2(小时)

答:2小时后相遇。

【解题关键与提示】

此题可用两种方法解,(1)先求出二人每小时速度之和,减去甲每小时的速度,就等于乙每小时的速度。(2)从两城距离中减去甲2小时所行距离,就等于乙2小时所行距离,求每小时行多少干米再除以2即可。

★例2 甲、乙二人同时从两个县城相对而行,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5千米,2小时后相遇,两个县城相距多远?

解 (6+5)×2=22(千米)

答:两个县城相距22千米。

【解题关键与提示】

求两个县城相距多远实际上是求甲、乙二人的距离之和,距离之和= 速度之和×相遇时间。

★例3 两个县城相距22千米,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城出发,相对而行,2小时后相遇,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解 方法(1):22÷2-6=5(千米)

方法(2):(22-6×2)÷2=5(千米)

答:乙每小时行5千米。

【解题关键与提示】

题中的22千米是两城的距离,是甲、乙二人一共所行的路程,实际上是二人所行的“距离之和”,而甲、乙二人共行(6+5)千米是行进时“速度之和”。求“相遇时间”就是看“距离之和”里包含了几个“速度之和”,就是几小时相遇。

★★例4 甲、乙二人同时从a、b两个县城相对而行,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5千米,2小时后二人还相距4千米。两个县城相距多远?

解 (6+5)×2+4=26(千米)

答:两上县城相距26千米。

【解题关键与提示】

全程分成了三段:甲走的、乙走的、未走的,三段路程加起来,即得两城间的距离。因此,可先求出二人1小时共走的路程即速度和,再乘以二人行走的时间,这样就成为已走的和未走的两个部分相加了。如下图所示。

★★例5 一辆汽车和一辆自行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出发,4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自行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用方程、算术两种方法解)

解 方法(1):设自行车每小时行x千米。

4x+ 45×4=240

4x=240-180

4x=60

x=15

方法(2):(240-45×4)÷4=15(千米)

答: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

【解题关键与提示】

两车已相遇,全程分成汽车走的与自行车走的两段,两段总长240千米,用方程解较方便。用算术解,可以这样想:全程-汽车走的路程=自行车走的路程,再除以自行车走的时间,即得速度。

★★例6 东西两地相距60千米,甲骑自行车,乙步行,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3小时后相遇。已知甲每小时的速度比乙快10千米,二人每小时的速度各是多少千米?

解 甲:(60÷3+10)÷2=15(千米)

乙: 15-10=5(千米)

答:甲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

【解题关键与提示】

甲每小时比乙快10千米,为二人“速度之差”,60÷3= 20(千米)为二人每小时的“速度之和”,因此,求二人每小时的速度可用“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

★★例7 两个车间要组装7200台电视机,第一车间每天组装250台,第二车间5天的组装量第一车间4天就能完成。现在两个车间同时开工,几天后能完成任务?完成任务时,两车间各组装了多少台?

解 7200÷(250+250×4÷5)

=7200÷(250+200)

=7200÷450

=16(天)

第一车间:250×16=4000(台)

第二车间: 7200-4000=3200(台)

答:16天后能完成任务。完成任务时,第一车间组装了4000台,第二车间组装了3200台。

【解题关键与提示】

解此题的关键是要求出第二车间每天组装的台数。由“第二车间5天的组装量第一车间4天就能完成”可知250×4=1000(台)既是第一车间4天的工作量,也是第二车间5天的工作量。因此,再用1000÷5就可求出第二车间每天组装的台数。

★★★例8 体育场的环形跑道长400米,小刚和小华在跑道的同一起跑线上,同时向相反方向起跑,小刚每分钟跑152米,小华每分钟跑148米。几分钟后他们第3次相遇?

解 设x分钟后他们第三次相遇

152x+148x=400×3

300x=1200

x=4

答:4分钟后他们第3次相遇。

【解题关键与提示】

两人在环形道上跑步,开始“反向”,后来会转化成“相向”,所以实际上就是相向相遇问题。相遇时两人正好走完一圈。全长400米,所以第3次相遇时两人共跑了(400×3)米。因此可以按照“甲程+乙程=全程”列方程解,也可用算术方法解。

即:(1)400×3÷(152+148)= 4(分)

(2)400÷(152+148)×3= 4(分)

★★★例9 a港和b港相距662千米,上午9点一艘“寒山”号快艇从甲港开往乙港,中午12点另一艘“天远”号快艇从乙港开往甲港,到16点两艇相遇,“寒山”号每小时行54千米,“天远”号的速度比“寒山”号快多少千米?(用两种方法解)

解“寒山”号比“天远”号快艇先开时间:

12-9=3(小时)

从“天远”号开出到与“寒山”号相遇的时间:

16-12=4(小时)

方法(1):“天远”号比“寒山”号快的千米数:

(662-54×3)÷4-54-54=500÷4-54-54

=125-54-54

=17(千米)

方法(2):设“天远”号每小时比“寒山”号快x千米。以下略。

【解题关键与提示】

此题中的时间是用“时刻”替代的,只要把时刻转换成时间就简单了。换算的方法是: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经过时间。

★★★例10 甲骑摩托车,乙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126千米的a、b两城出发、相向而行。3小时后,在离两城中点处24千米的地方,甲、乙二人相遇。求甲、乙二人的速度各是多少?

解 甲的速度:(126÷2+24)÷3=29 (千米/小时)

乙的速度:(126÷2-24)÷3= 13(千米/小时)

答:甲骑摩托车的速度是每小时29千米,乙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3千米。

【解题关键与提示】

此题可用线段图表示:

如上图,中点处就是a、b两城正中间的地方,所以由中点处到a城和b城之间的距离都是(126÷2)千米。甲骑摩托车比乙骑自行车速度快,所以同样行3小时,行驶的路程比乙多,要在离中点24千米处相遇,因此,甲走的路程是(126÷2+24)千米;乙走的路程是(126÷2-24)千米。

以下为关联文档:

“问题解决”教学中学生心理特征及培养对策“问题解决”教学中学生心理特征及对策 “问题解决”教学中,不同心理素质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表现特征,获得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对学生这些心理特征进行认真分析,...

以读为本问题解以读为本 问题解决 ——小学高段语文精读课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福建省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林润生 “以读为本,问题解决”,是我们创建的小学高段语文精读课教学模式。经过近两...

浅谈应用题解题思路训练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一些较复杂的应用题,由于数量关系较隐蔽,学生在解题 时很难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

计算型选择题解题技巧1、若向100mL的FeBr2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的Cl23.36L,测得形成的溶液中Cl-离子和Br-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则原FeBr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0.75mol/L B 1.5mol/L C 2mol/...

浅谈思考题解题策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和补充的思考题,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比例。由于它形式多样,具有一定 的综合性,因而学生在解答时感到棘手。怎样才能正确解答思考题呢?笔者认为应通...

三人同时同地同向沿圆形类跑道的相遇问题解法参考三人同时同地同向沿圆形类跑道的相遇问题解法参考 第一种类型: 出发后三人第一次相遇地点在起跑点. 例题:甲乙丙三人同时同向同地出发,沿着一周长为800米圆形的操场行走,甲的...

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一、数学问题和数学问题解决的涵义 (一)数学问题的涵义。 1.什么是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是指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对初学的学生来...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初探“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一种新的情境下,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数学问题解决是以数学问题为研究...

小学数学第八册部分思考题解题思路浅析1.期末考试,小东的语文成绩和自然成绩加起来是197分;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加起来是199分;数学成绩 和自然成绩加起来是196分。想一想:小东的哪一科成绩最高?你能算出小东各科考试的...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