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教育学龄段教育

走向综合的儿童音乐教育

09月15日 编辑 39baobao.com

[让数学走向生活化]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启动,我们兖州市于2002年8月被列入课改实验区。我作为一名年青教师巧借课改的春风,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数学课程标准》和先进的...+阅读

导读:在今天的音乐教育中,大量的乐理知识、技能技巧横亘在儿童与音乐之间,它们无言但又充满权威,像一个巨大的拦路虎,吞噬了儿童与音乐交流的平台。它们与其说是儿童通往音乐王国的桥梁,不如说成了音乐的牢笼。

传统割裂式音乐教育的弊端

(一)割裂了音乐本身

1.割裂了音乐形式的统一性

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是一种初始的、尚未分化的综合活动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对儿童来说,其发展和音乐的发展有着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音乐形式的统一性表现在儿童身上,就是载歌载舞、唱唱跳跳,即一种整体的表现方法。而许多幼儿园为了强化某项要求,让儿童在音乐活动中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单纯的唱歌、跳舞或者奏乐活动,人为地划分音乐表达的不同内容和形式,而且这并不是儿童本意所选择的音乐表现形式,这就造成了歌、舞、乐分家的情况:即为唱而唱,为跳而跳的简单、功利的做法。

2.割裂了音乐内在要素的统一性

音乐是由音响、旋律、节奏等要素组合而成的统一体。正是这些要素的整合,使得音乐完美而和谐。当前一些幼儿园在进行音乐教育活动时,过分强调儿童对音乐知识如节奏、旋律、和声等的把握和认识,加之教师不能用很好的方式让儿童感知这些音乐要素,因而出现了一项音乐活动中,教师人为地将完整的音乐肢解为一个个枯燥的节奏、旋律、歌词、动作……儿童感受到的也只是眼前的这一片“树叶”,而不能完整、直接地体验到那片“森林”。孩子对音乐的“表现”也就停留在机械模仿教师动作、背歌词、记旋律上。这样的音乐教学怎能激发孩子心中本能的缪斯呢?

(二)割裂了儿童与音乐之间的对话、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符号之前,有一件可以教给孩子的重要事情,那就是“体验”——它先于知识。瑞士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也认同这种“方法基于实践、先于理论的原则。当孩子体验到所要学习的事物之后,再教他们规则”。体验正是儿童与音乐交融为一体时的感受。这里的体验有身体上的动作表现,也有情感上的共鸣。而我们如今的音乐教育活动中,这两方面都有所欠缺。

1.割裂了儿童身体与音乐的和谐一致

当儿童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时,音乐——身体——情感三者构成一个链条,而身体正是连接这一链条的关键所在:即儿童用身体动作(表情、语言等)来对音乐作品作出相应的反应,同时又通过身体动作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内在感受,达尔克罗兹就认为人的身体包括着对音响和情感反应的一切基本要素。如果脱离了儿童自身的身体表达,一切音乐活动都只能是一根断裂的链条,体验音乐、体验情感都无从谈起。

记得一次观看幼儿园的舞蹈教学活动,老师在开始播放音乐之前对孩子们说:“看谁坐得最直,看哪个小朋友能安静地听完这首歌。一会老师来教大家跳个舞。”只见孩子们僵硬地坐在座位上,控制着自己。在这过程中,有个孩子实在坐不住了,就随着音乐晃了几下,但还是没能逃过老师的法眼,被老师用手摁了下来。其实,孩子自发的音乐表现,是他们内心的真实流露,他们看重的是自己随性而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教师这种生硬的做法,无疑限制了儿童对音乐的自由表现。

2.割裂了儿童情感与音乐的共鸣

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声音这种流动的要素来组织的,最终也是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它不可能像造型艺术一样,创造出直观的事物。但它有自己的特点:用声音来传达一种情感、一种心情。黑格尔就认为:“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心情。”所以,我们说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是通过旋律、音响等手段来表现人类最为细腻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波动的艺术。正如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所言,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而一首好的音乐作品,一次成功的音乐活动都能够使儿童产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与音乐交流、对话。可以说音乐源于情感,蕴含着情感,传达着情感。

在今天的音乐教育中,大量的乐理知识、技能技巧横亘在儿童与音乐之间,它们无言但又充满权威,像一个巨大的拦路虎,吞噬了儿童与音乐交流的平台。它们与其说是儿童通往音乐王国的桥梁,不如说成了音乐的牢笼。美国的萨蒂丝?科尔曼这样回忆她8岁学习音乐时的情景:我非常激动地以为自己很快就会用自己的手演奏出自己真正喜欢的曲调。而老师……给我讲有关谱的各种事情。我对谱的兴趣是短暂的。“好,亲爱的,你必须先学会读这些谱子,然后才可以开始演奏。”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希望去演奏一个美好的声音,或是唱一首我会唱的歌。但整个过程使我非常痛苦和失望,于是,只好在极度沮丧、气馁和紧张中去训练手型。我感到了强烈的被束缚和剥夺之感。不难看出,小科尔曼对这种音乐教育是深恶痛绝的。

任慧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以下为关联文档:

新课程语文课的理想走向一、走向目中有人 人只有一次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人有了生命并不意味着一定有生命的质量。譬如,白痴与植物人。在我看来,人的生命意义在于提升其生命的质量...

走向智慧的语文教学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有效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从中兑现包括对学生知识传授在内的,能力的发展,方法的迁移和个性的张扬,在情趣盎然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得学生语文...

走向新课标,让小学语文课“有滋有味”走向新课标,让小学语文课“有滋有味”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

让语文课堂走向人文化呼唤人文的时代,教书育人的宗旨,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在刻意间或不经意间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索。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回归生活,关爱生命,注重人本,发展个性。...

审视新课标下数学“练习设计”的走向作业练习,是教学流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其效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 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

走向新课程 迎接新挑战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学习效率。实施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理念是教和学方式的实质性变革,而其终结目标则在于引发学生“学”的实质性变化,新课程...

精读体悟,扩展创新〈走向奥运〉此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3期 精读体悟,扩展创新 ------《走向奥运》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通过精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奥运的深情向往,从中受到...

从“学会”走向“会学”帮助幼儿从“学会”走向“会学”的初 步 尝 试 永安实幼 苏昭瑜 在幼儿园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教育思想往往只注重于教师的教,而较少考虑到幼儿的学。在教的过程中又更...

培养“生存能力”——21世纪日本教育的基本走向[摘要]本文是依据1996年7月日本第15届教育审议会发表的第一次咨询报告,从“生存能力”提出的背景、“生存能力”的内涵、“生存能力”的培养等三个方面,分析、介绍了面对21世...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