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教育学龄段教育

品德生活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03月19日 编辑 39baobao.com

[《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小学一至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本次基础课程改革新增加的课程。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 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阅读

品德生活(社会)作为课程改革新设置的小学阶段综合课程,力图体现以下基本理念:

一、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低年段将品德课与生活综合设置“品德与生活”课;在中高年级将品德课与社会课综合设置“品德与社会”课。这是一项重大的课程改革举措,此项举措的最主要意义就是:通过课程的综合将为小学生开辟一条通向他们生活的渠道,使他们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他们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社会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使这种道德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和生活的确证而流于虚空、形式、无效。总之,品德的培养所遵循的应当是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就意味着人的品德与人的生活(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因为生活本身是综合的,综合课程的设置也就是要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找到一条通向生活(社会生活)的道路。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设计是:以儿童四个方面的生活: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为课程的基本框架来确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则是以“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等六大主题,也即是按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为课程框架来确定目标和内容标准的。 课程设计努力将各种教育融合起来进行。“品德与生活”是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科学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品德与社会”是将品德、行为规范、法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有机融合。

二、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其中特别关注是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也是两门课程标准共同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 儿童有他们自身与成人不同的生活需要与特点,不从这种需要与特点出发,教育几乎成为不可能,教育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效、有针对性。我们认为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是教育的必要手段,但这还不是这种关注的根本。 这种关注的更重要意义还在于:一方面,学校教育无可否认地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课程更要重视、关注怎样去改善、促进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我们争取通过本门课程的实施让儿童学会营造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积极、快乐、负责、有爱心、有创意、肯动脑的生活。在标准中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它富有“童心”、“童趣”,是儿童所喜欢、所需要的,力求做到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我们所倡导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的、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活,促进他们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生活。 我们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也并不排除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只是我们认为没有儿童的今天,对明天的追求就会落空,不能为明天而牺牲今天。 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是儿童生活的锤炼。重视现实生活经验并不意味着排除间接经验和知识的学习。人要生活就不能排除间接经验的获得。标准对儿童应具有的相关知识也作了精心的考虑。

三、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以儿童自己生活为课程基础,体现了课程指导思想对儿童的尊重。尊重儿童不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应当说这也是教育的本质观点。但是,尊重儿童也决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他们自身具有受教育、接受引导的需要。教育者在引导儿童方面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尊重儿童必定内在地包含了对儿童的引导。因为儿童只有在教育引导下才能不断发展和提高,使他们的价值不断得到提升。设置一门课程就体现了这种引导。本课程所涉及的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等诸多关系,都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而达到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准确理解、对自我的合理把握;他们各方面的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也需要按一定的目标去积极引导。 特别强调的是课程在品德教育方面的引导作用。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要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决不是“干什么都行”、“做什么都容许”的片面相对主义。为此课程所追求的不仅是针对性、有效性,而且是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我们认为积极的、正确的价值引导,必定是一方面建立在对当今社会对个体发展需求的领悟上,同时也必定是建立在对当今少年儿童内心世界所存在的期待、愿望的关注上。只有这样的引导才是正确有效的引导。课程努力在积...

社会工作学的课程是什么

一、社会工作学专业说明 本专业培养掌握社会工作与管理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社会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社区发展、组织与管理、心理咨询、社会发展项目的执行与评估等方面的工作,适宜在党政机关、工青妇等社会团体、新闻单位及人口、劳动、环境保护、城乡发展等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地震、旱灾、火灾等自然灾害而遭受重大损失,当一个人由于天灾、人祸或疾病而丧失劳动能力,你也许会捐钱、捐物去帮助这些灾区和不幸者。

但你是否想过我们可以使救抗灾工作更有效,可以创造一个完善的社会机制使丧失劳动能力者生活得更美好。这便是社会工作专业所面对的问题之一。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学科,以社会福利计划和社会服务为研究对象。旨在运用现代科学知识与方法,研究社会问题的规律及解决办法,促进个人与集体的发展。她关注那些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某一方面受到损害的个人、群体。

促进社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这项工作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 我国地域辽阔,客观上遭受自然灾害的指数较高,再加上近年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致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此外,我国人口多,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也日渐增多。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到来,许多社会工作要做。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和人的精神心理问题尤显突出,这也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作为一门科学,社会工作的体系已渐趋完善,国内大学该专业课程的设置也日趋完整。现实状况既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向社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出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具备社会工作能力,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或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的高级人才。

社会工作虽有广阔发展前景,但是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在我国)还不太为人所了解。广大高中生对社会工作更是知之甚少,这直接影响考生报考时的专业选择。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回顾说,当年报考专业志愿时,也认为社会工作是一个不太好的专业,把她作为第二志愿专业,把法学选为第一志愿专业。但法学专业的竞争力太强,分数较高,他被转到社会工作专业。

刚开始还怨天尤人,怪自己命运不济,被“扔”到这个“烂”专业,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该专业有了一定了解,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和就业状况都很看好。本科毕业后,授予法学或哲学学士学位。 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且遇将近一个世纪的充实、修正和完善,已发展成一门拥有一定理论和专门技术的实用性社会科学学科。

宾夕法尼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等许多著名学府设有社会工作专业和专门研究机构,本专业毕业生出国学习或在国外工作机会都比较多。

小学社会课程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依据包括哪些

社会课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教学模式(一)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及素质教育理论: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强调每个人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在承认每个人差异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他们创造发展的机会,力争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发展,重视每个人的不同发展。在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并强调每个人的均衡发展,促使每个学生态度、能力、知识等诸方面都能得到良好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借助于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会话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学习主动而富有个性;教学过程是创设情景、协作会话、合作学习、意义构建等;教学媒体是学生学习和认知的工具。

社会心理和教育学理论: 社会心理学认为,适应是特指社会或文化倾向的转变,即人的认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来说,适应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心理疾病所有表现都和适应不良有关。著名的心理学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强调对人的尊重、人的情感、价值、自我实现、人际关系、接受与被别人接受、人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真实感受、体验和经验等教育思想。...

以下为关联文档:

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去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baximeiren 音乐新课程是根据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结合音乐教育的特性制定的符合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发展需要的课程,它由音...

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哪些一、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能以培养数学家、培养少数精英为目的,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般性的...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提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有哪些基本理念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如何实施评价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作为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必然和儿童的生活分不开的,是对我们小学低年级原...

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一、“融合教育”理念 融合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现代特殊教育的理念。融合教育是要求我们把每一个特殊儿童融合到现代学习活动之中,融合到现代正常人群之中,融合到现...

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