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教育学龄段教育

效果分析什么是课堂的落脚点

02月08日 编辑 39baobao.com

[家庭教育的落脚点是孩子未来的幸福]要给孩子一个幸福成功的人生,家庭教育的目标不容忽视。当今的家长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很多家长步入的是教育孩子的误区。第一个误区: 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 。...+阅读

新课程的实施,其宗旨就在于转变学习方式,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关键在教师和课堂。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就成为课程改革过程中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尤其是在课程内容和课标都发生较大变化的现实情况下,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普遍遇到的一个现象就是教师要求增加课时,强调教学内容讲不完。我想,要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改革如果最终不能影响到课堂的改变,这样的改革就是令人怀疑的。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可是课堂上我们的老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还和从前一样,“旧瓶装新酒”,那说明改革是失败的。以上这些认识也正是我今天选择这个话题和大家进行交流的原因。从概念的角度讲,与有效教学相对的应该是无效教学,但是,说一堂课任何效果都没有,似乎又欠科学,所以我赞同某些学者用“低效教学”作为与有效教学相对的概念。英国学者布里奇斯古默波特在著作里列举了低效教学的表现:

1、不能维持课堂纪律;

2、不能正确对待学生;

3、不能取得预期课堂效果;

4、没有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

5、没有有效地传授学科知识;

6、没有合理采纳他人的意见。从这几种表现来看,涵盖了多个方面,有的是从教学状态来评价的,有的是从教学行为来评价的,有的是从教学效果来评价的,有的是从教学准备来评价的,是如今人们对低效教学判断的主要依据。下面从我个人的理解出发做一下解读。教师的教学任务能否完成,与课堂纪律有直接关系,任务都无法完成,有效就更无从谈起了。所以说,课堂秩序好坏与教学效果也有着紧密地联系。但在这个问题上要有一个辩证的尺度,混乱的课堂是低效的,安静的课堂就一定是有效的吗?不一定。有时候学生之间在讨论问题、探究答案的时候,课堂也是不安静的,然而就是在这不安静中,学生之间有了碰撞和交流,对问题的思考有了深化和提升,这恰恰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有效的;反之,课堂是鸦雀无声的,而学生的思维机器是停滞的,这却恰恰又是低效的。所以,仅仅以课堂状态作为判断标准是不科学的。但是如果一位教师的课堂始终并长期是失控状态下的混乱,那么毫无疑问他的教学不可能是有效的。因为学生对你的教学缺乏兴趣,注意力完全在别的事情上,说明你的教学存在严重问题。不能正确对待学生,是指教师教学行为带来的课堂教学质量下降。比如,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尊重,居高临下缺乏亲和力的教态等等,都容易造成学生反感,从反感教师本人进而反感你所教的课。不能取得预期课堂效果,是因为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在教学过程安排、课堂管理等方面令学生不适应,使得教学意图得不到实现。有些老师缺乏钻研精神,备课不认真,课前准备不足,常常在课堂上被学生问住,“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有些教师一本教案教一辈子,不注意更新知识;这些都会使学生对教师缺乏信任,你讲的东西他也不注意听了。掌握学科知识和传授学科知识是两码事,掌握学科知识只是有效教学的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如何将你所掌握的知识让学生也掌握了。陈景润搞研究可以是顶级的,但教学却不行。有些老师也一样,知识功底比较深厚,但学生总是反映听不明白,因为他缺乏对学生的研究和思考,没有把如何学会纳入备课思考的范畴之内,一句话怎样说能简洁明了,一道题怎样安排思考的步骤能思路更清晰,这些都没有考虑,课堂上说个不停,学生却听不出个重点,效果能好吗?为什么强调“合理”采纳?我理解,是指在团队合作中不能合理地接受别人的意见,或者一概不听,或者全盘接受,造成课堂教学低效。如有些公开教学。以上是国外学者对低效教学表现的观点,应该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洋理论”。在当前积极推进高中新课程的背景下,观察我们基础教育现状,低效教学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三维目标的割裂。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提出教学中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无疑是正确的。它是期望通过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形成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保证教学的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常常在教学中看到将三维目标割裂的现象。一种现象是有些教师“穿新鞋走老路”,教案都是原来的,照旧是重视知识目标,唯恐遗漏哪个知识点,面面俱到,甚至教材顺序调整了,以前在这个章节中涉及的知识点调整到后面去了,他讲到这里还是照讲不误,结果最后是课时不够。而对能力目标(过程、方法)则完全忽略,“只讲是什么和怎么样,偏偏不讲为什么”。另有一些教师则片面强调能力培养,忽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训练。讲文言文,上来就是小组讨论,然后出代表翻译课文,分析人物,应有的字词基础完全不涉及。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了体现这一维目标,总要在课堂上来点思想教育,似乎没有它三维目标就没完成,结果变成了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之外的孤立、机械、生硬的“贴标签”式的教育,不仅是空洞、苍白的教育,...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