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堂精彩的一年级音乐课《小树叶》]今天,我听了一堂一年级的音乐课 《小树叶》,这是一首描写秋天落叶的歌曲,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大树比作妈妈,树叶比作孩子,充满了童趣,也洋溢着人间的温情。歌曲表现了大树妈妈对小树...+阅读
随着音乐与人类关系的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投入到对音乐的研究之中。他们发现音乐能够引起人们思想感情的跌宕起伏,而且可以有效地刺激神经系统,进而改变人的情绪,除此之外,音乐还可以治疗疾病甚至开发幼儿的智力。西班牙的《趣味》杂志就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音乐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音乐起源无定论
在音乐的世界里,没有国度之分,也没有时间之分。帕瓦罗蒂、卡雷拉斯以及多明戈世界三大男高音,在全球拥有无数的歌迷。几百年前音乐大师创作的雄伟乐章,至今听起来仍然让人心潮澎湃。
一个日本人,即使他一句西班牙语都不懂,却也能够清楚地明白布莱里亚舞(西班牙一种民间舞蹈)传达的是喜悦之情,而在听另一种叫塔兰塔的西班牙民歌时则感到无限的伤感。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音乐虽然在结构、音调、节奏以及演奏方式上存在诸多的差别,但是其所表达的感情却大致相同,或喜悦或悲伤,听上去让人能迅速感知。
英国基尔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约翰·斯洛博达和帕特里克·尤斯林在这方面颇有研究。通过对上百名志愿者进行的多次实验,他们发现节奏舒缓、音调下降的音乐会使收听的人感到悲伤压抑,而节奏明快、音调上扬的旋律却让人激昂振奋,急速的不和谐音导致听者心情焦躁并且感到恐惧,如果各种类型的音乐交替出现,人们的情绪会随之波动。所有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反应都出奇的一致,没有特例。
他们认为这种现象和人类的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大声喊叫表达一种愤怒不满的情绪,无论何种语言,而温柔的话语则是用来传达友爱和喜悦之情。虽然语言各有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但是人们还是可以通过彼此的语气语调来大概了解对方的意图。而音乐也是这样,其中蕴藏了人类能够共同感知的“感情密码”。正因为这样,音乐才能跨越时空的隧道,使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人们都能够共同感受到它的魅力。
而且科学家们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具有欣赏音乐的能力和能够掌握语言一样,都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少数几项能力之一。但是对于音乐的起源问题,究竟是因为人类本身所具有的某些基因而天然产生,还是得益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至今尚无定论。
全脑感知音乐
科学家进行的有关人脑感知音乐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他们想要知道的是,当一个人的大脑部分受到伤害后,是否一定会影响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通过对一些脑部受损的病人的观察研究,科学家们了解到,很多丧失了语言或者其他一些功能的病人并没有失去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而一些患有“盲音”、也叫“失歌症”(完全不能辨认音调、音速、音高、节奏等)的患者却仍然具备良好的听说能力。这说明人类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与语言表达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一些杰出的大音乐家的事例也给这一研究结果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伟大的德国音乐巨匠贝多芬(1770—1827年)26岁时不幸得了耳聋症,而且病情逐年恶化以致最后双耳失聪。这对于以音乐为生命的贝多芬来说,实在是太残酷了。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反而在随后的30年没有声音的世界里创作出了更绚丽的乐章,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的成功固然和他坚忍不拔的毅力是密不可分的,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虽然失去了宝贵的听力,但是他还拥有着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另一位俄罗斯音乐家谢伯林因为左脑中风而失去了对语言的理解以及表达能力,但是和贝多芬一样,他随后也创作了许多为后人称道的经典乐曲。
还有法国印象派音乐家莫里斯·拉威尔(1875—1937),他在创作波莱罗舞曲时,就已患有严重的老年性痴呆,大脑左半球功能退化,丧失语言能力,而且行动困难。但是对音乐的执着支持着他继续奋斗,并最终创造出了举世无双的波莱罗舞曲:整首曲目节奏完全相同;音调除最后两小节以外始终在C大调上;只有两个音乐主题,而且每个都重复了8次,但舞曲巧妙地运用了新颖别致的调式与和声,拥有30个近乎完美的旋律和囊括25种音质的和弦,整首乐曲汇集了受痴呆症所困的老艺术家对音乐的全部感知。
法国神经学家埃尔夫·普拉特最近的研究结果更是进一步说明了,对音乐的感知是人类全脑共同的行为。普拉特教授是利用X光片和正电子放射技术来寻找大脑“享受”音乐的部分的,但是,结果却令他颇感意外,因为实验证明,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不仅存在于大脑中处理声音和语言的区域,而且还现身于其他的一些神经中枢里,甚至还包括视觉皮层。不过相对地说,音乐还是主要地受右脑的支配,而人类的左脑则掌控着语言的大权。
另外,还有科学家通过使用神经影像技术对大脑进行扫描,并对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音乐活动是在大脑的不同区域内同时展开的,人脑的每个部分都“各司其职”,假如人的左脑受损,那么他对音阶的识别能力就会极度下降,而如果受损的是大脑的右半部分,那么此人将无法感受到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
音乐能治病
在了解了人类大脑多个区域都能同时参与音乐活动后,下面再让我们来看一下音乐在医学方面的贡献。倾听优美的音乐对我们的身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以色列贝特达甘·迪肯斯医学中心的神经学家们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后发现,专职从事音乐的人的听觉系统和心理控制力往往比一般人发达得多,其神经系统中由神经细胞组成的灰质的面积甚至能达到正常人的两倍。看来多接触音乐确实会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1997年发表的一份医学分析报告指出,如果病人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多听旋律优美的音乐,那么就可以适当减轻其心理压力并稳定情绪。每天都会有成百上千名患者需要接受胃镜、核磁共振以及其他许多令人感到不适的检查,但是研究人员发现,在病人接受检查的过程中给他们播放动听的乐曲,那么他们的反应会好得多,这是因为引起恐慌的皮质素、促肾上腺皮质素等激素的分泌量大大减少了,可能音乐让它们也陶醉了吧。
巴巴拉·科拉萨医生还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患者分成两组,一组让他们享受音乐,而另一组则让他们像平常一样。随后科拉萨把有关身体状况的坏消息告诉他们,并马上测试两组人的肾上腺激素的分泌状况。结果显示,那些听着音乐的人体内激素分泌得要明显地地比没有听音乐的少,因此在得知坏消息后,表现得也要平静镇定得多。
音乐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接受治疗,而且还能切实减轻某些病症甚至治愈一些疾病呢。
科学家们发现倾听音乐可以明显地减轻病人因做化疗而引起的疼痛、恶心等症状。2002年开始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则初步证明,经常接触音乐可以减少30%因治疗乳腺癌而产生的副作用。英国癌症研究中心则首先开始研究音乐能否帮助治疗癌症这一顽症。
我们经常能够在电影中看到这样感人的画面:一个人因为事故或是其他原因而失去记忆成为了植物人,除了呼吸再无其他反应,医学对其已经完全是无能为力。但是他的挚友亲朋却始终给他哼唱其失忆前最熟悉的旋律,奇迹发生了,植物人竟在音乐的感召下重新苏醒。
这可不是虚构的情节,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感人的实例。
以下为关联文档:
宝宝吃饭配什么音乐好?音乐可以对宝宝吃饭有帮助吗很多爸妈不清楚宝宝吃饭的时候听音乐对食欲是否会有帮助,那么宝宝吃饭配什么音乐好?音乐可以对宝宝吃饭有帮助吗?下面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宝宝吃饭配什么音乐好? 1、可以给宝宝听...
二年级上册音乐第六课《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教学设计一、音乐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课《跳起舞》 二、教材内容: 1、欣赏柴可夫斯基管弦乐《四小天鹅舞曲》。 3、学唱、表演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三、教材分析: 《四小天鹅舞...
用多种形式丰富音乐课堂,找到音乐教学的新方法热热闹闹实施了五年的艺术课,终于因为种种原因重又回到了原来的音乐课和美术课。但是艺术课程还是让我们感受到了新的教学理念,原来艺术课还可以这样上!于是当新课程改革的音...
让音乐课展开想象的翅膀板桥小学 郑冬梅 人们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 想象 这座桥梁来塑造音乐形象、理解作品内容。但是小学阶段的农村孩子感受音乐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着...
猫之二重唱,不一样的音乐欣赏和感悟——《猫之二重唱今天我们一起看了《猫之二重唱》的视频,其实对我来说已经是第二次看了。第一次是跟儿子一起躺在床上看了这个视频,儿子小班下学期,那时给他看也只是好玩,但想着也许看完他就忘记...
三年级上册音乐《儿童团放哨歌》评优课设计教学目标: 1、学习用自然、坚定的声音,情绪饱满地演唱《共产儿童团歌》,体验进行曲风格的特点。 2、在律动中表现儿童团员的精神面貌和坚定信念。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用自...
怎样设计受欢迎的音乐作业小学音乐课因为课程本身的特点和教师认识上的误区,几乎所有教学任务都是在课堂中完成的,在人们的观念中,作业只是语数等主科的专利,象音乐这样的学科似乎不需要作业,音乐课后不布...
悦纳音乐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音乐悦纳教学 的策略表现在采用 建构式六模块教学法,即:优化情境;自主质疑;指导合作;交流展示;适时引导;悦纳提升。结合该策略,对于小学音乐教学,笔者联系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提出以下两个观...
关于音乐倡议书5篇篇一:音乐双高双普倡议书 尊敬的七、八年级班主任: 大家好!双高双普验收迫在眉睫,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日益见涨。要求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通过音乐提高审美认知能力。现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