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备孕知识营养

浅谈中医理论在饮食调护中的应用

11月10日 编辑 39baobao.com

[治小儿哮喘用中医方法]哮喘发作期用药 艾油丸 能直接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还有抗过敏、止咳、祛痰作用,对心脏无兴奋作用。用法:口服1粒,一日3次,小儿减半。副作用有口干、恶心、头昏,一般不需处理,可自行消...+阅读

【摘要】 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指导饮食调护,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辨证施食、辨证施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药疗、食疗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中医理论;饮食调护;应用

祖国医学历来重视对患者的饮食调护,“医食同源”[1],源远流长。认为合理的饮食不仅对疾病有辅助治疗的作用,而且又有调理疾病、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功效。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要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发挥饮食在调护抗病中的积极作用。

1 辨证施食,适当忌口

食物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酸、苦、咸之味;疾病有寒、热、虚、实之分,阴、阳、表、里之别。疾病的性质不同,对食物的性味要求也不一,只有食物的性味与疾病的性质相宜,才能收到调护疾病的效果,否则,会影响疾病的恢复,甚至加重病情。如中风患者,当出现昏迷、半身不遂、四肢瘫软、肢体不温、面白唇暗、舌质暗淡及舌苔白腻等症,乃为素体阳虚、痰湿内盛、风痰上扰所致的痰湿蒙塞心神之证,宜用温性食物,如花菜、胡萝卜、糯米、菜心、香菇、南瓜、木耳、核桃、玉米、红小豆、蜂蜜等进行调理。若辨证不清,反用清凉甘寒之品,如绿豆、芹菜、菠菜、冬瓜、黄瓜等,则阳气更伤,湿痰凝滞,易致病情恶化。因此,指导患者的饮食,一定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的性质选择不同属性的食物,按照“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进食[2],以达到促使疾病康复的目的。饮食忌口,历来为中医所重视。如《金匮要略》曰“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补体,为害则成疾”[1],说明适宜的忌口,对疾病的恢复是有利的。同时中医强调忌口不宜过分,当灵活掌握度,以免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如麻疹患者,饮食宜清淡,禁食鱼虾等发物,但并非绝对禁食一切动物蛋白,每天可给予患者鸡蛋1~2只,瘦肉40g。否则,会因营养缺乏而并发角膜软化等疾病。

2 均衡膳食,荤素搭配

饮食清淡为中医饮食原则之一。患病之体,脏腑功能紊乱,脾胃每多受累,使运化功能减退,给予清淡食品,不仅易于消化吸收,亦可减轻胃肠负担,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但是,单纯素食蛋白质质量较差,维生素A和B2、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减少,利用率较低,不能满足患者的生理及病理要求。如消渴症,脏腑物质转化功能失调,组织蛋白质分解大于合成,使患者日趋消瘦。此时,需要供给较多的优质蛋白――动物蛋白,以弥补身体的大量消耗。可见,只有在素食的基础上,搭配适量的荤腥之品,才能满足病体之需。如《内经》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才能“补益精气”。补充荤腥食品,要切忌过量。否则,过食肥甘厚味,则可助湿生痰。

祖国医学认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心痛、胸痹、消渴、疮疡肿毒等症的发生,大多与过食肥甘之品有关。如《内经》曰“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3 饮食节制,饥饱有度

饮食无节,饥饱失常,均不利于疾病的恢复,甚至可加重病情。过饥,水谷精微不足,精气津血化生无源[2],久之,气血亏损变生他病(如贫血)。过食,“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尤其是暴饮暴食对患者更为有害。如逢年过节,喜庆之余,医院门急诊收治中、老年患者,大多是多食肥厚食物,出现心胸憋闷、刺痛、肢厥神昏、脉微欲绝等症,经及时抢救,方转危为安。可见,患者饮食有节,防止饥饱过度是何等重要。

4 食品多样,防止偏食

在饮食调护中,注意为患者提供丰富多样的食物,避免单调饮食。这样,既可以提供全面的营养物质,又能刺激患者的食欲,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饮食品种,不仅要有鸡、鱼、肉、蛋、奶、谷、豆、果蔬,而且在形式上要有流质、半流质、软食、普通饮食及特制的营养液等[3]。应根据患者的需要,经常变换食物的品种和形式,使营养物质的摄入既全面又充分,以促进病情的恢复。如《内经》曰“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某些患者有偏食某味的习惯,在饮食调护中应注意予以纠正。偏嗜某味不仅难以获取全面的营养,影响疾病的恢复,而且还有可能继发其他疾病。如偏嗜辛辣之品(辣椒、葱、姜、蒜等),则可出现目赤红肿,口干舌燥,皮肤生疮,甚至便秘等症[3]。尤其是心脑血管病患者,出现便秘会有生命危险,应给予高度重视。

5 辨清虚实,择时调补

患者住院后,家属往往不顾病情是否需要,盲目给患者大量滋补品。诚然,对于各种虚证患者,进食滋补食品不失为调养疾病的一种方法。但患者何时需要何种滋补食品,家属并非知晓,在饮食调护中应及时给予患者或家属必要的指导。若不问病情,不注意把握调补时机,盲目进补,则难以达到滋补之目的。通常情况,饮食调补应选择在疾病的恢复期进行,效果较好。若温热证,疾病初起,常伴有发热,此时给予滋补食品,易致湿热互结,邪热留恋[4];且因热灼阴液,可致胃肠津液不足,消化能力下降,营养成分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导致徒伤脾胃之气,又造成经济浪费。在疾病的恢复期给予适当的饮食调补,甚至不必投药其病亦有自愈之可能。“药补不如食补”是脍炙人口的民间佳语[5]。食物既能饱腹又能起到防治疾病的“医食兼优”的作用[4],在现代医学中,饮食调护法同样是预防和治疗疾病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6]。因而,科学地应用饮食调护,特别体现在中医的因人、因地、因时的具体运用[7],以达到滋身强体功效。

以下为关联文档:

中医脊诊整脊头疼治头与整体治疗的区别 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已有整脊技术并已运用于临床。《黄帝内经》中的经脉篇明确指出,治疗督脉和足太阳经上的特定穴位可以预防和治疗脏腑病变。北门...

中医捏积治疗儿科疾病这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捏积疗法。捏积疗法在中国传统医药学中,是一种古老而实用的用来治疗小儿疳积的推拿疗法,它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通过捏拿脊背所产生的良性刺激,来治疗某...

中医治疗儿童性早熟性早熟是指女孩在8岁以前,男孩在10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或女孩月经初潮发生在10岁以前的一种内分泌疾病。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外源性激素的广泛存在,性早熟患儿逐...

小儿呼吸道脆弱中医呵护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于冬春季节发生较多,平时患营养不良、佝偻病及平素缺乏锻炼的小儿更易患上感。中医称之为“伤风”、“感冒”。 上感轻症:鼻...

小儿哮喘的中医治疗引起哮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因:由于小儿肺脾素虚,肺脏娇嫩,卫外能力差,皮肤腠理不致密,容易感受外邪。风寒、风热之邪由皮毛或口鼻侵入人体,阻于肺络,使肺的宣发功能失常,肺气不...

小儿营养不良中医巧治祖国医学中的“疳症”说的就是这类疾病。这里的“疳”有两层含义:其一“疳者甘也”,是指小儿无节制地吃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症,说明它的病因;其二“疳者干也”,是指气液干涸,...

小儿秋季泻中医有妙招部分体质不足、调护失宜的小儿,脾胃之气本虚,稍有不慎,即可导致腹泻反复发作,形成迁延不愈的“脾虚泻”。秋季腹泻一般起病急,多为暴泻,临床还易出现伤阴伤阳,甚至阴阳两伤的证型。...

小儿哮喘中医辨证论治发作期的证治 实喘 特点为发病骤急,气长而有余,以呼出为快,胸胀气粗,脉搏多实而有力。 1. 寒性哮喘 咳嗽气促,痰稀薄如泡沫,喉间有哮鸣声,形寒无汗,面色苍白,四肢不暖,口不渴或喜热饮,...

防治支气管炎中医有高招婴儿多脾胃虚弱,化痰止咳很重要 1岁的丁丁3周前被诊断为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输液治疗8天后病情得到缓解,就是喉间的痰有点多。丁丁妈想,再接着给宝宝输几天巩固一下吧...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