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新生儿知识学龄前

重视他的需要

09月22日 编辑 39baobao.com

[走近需要关注的孩子]8月30日的下午,我就记住了新教手的班中有一位叫丹的女孩。在查阅班中孩子的暑假随笔时发现居然缺了两本,而其中一本就是她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刚开学肯定得要立个好规...+阅读

女儿很自私

一天,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放学回来,对我说:“妈妈,我给你留了一件礼物。”我问:“是什么礼物呀?”“是一块糖果。”我听了挺高兴,忙感谢女儿。谁知女儿接着说道:“妈妈,这是老师发给我们的。一共发了两块糖果,一块大的,一块小的。我本来都想留给你,可我看着那块大糖果特别想吃。我忍了一下,又忍了一下,最后还是没忍住。现在就剩下那块小的了。”

虽然没忍住,但不管怎样,不还是有块小的吗?我摸摸女儿的小脸,回应道:“没关系,只要女儿想着妈妈就挺好。谢谢你的礼物!”

女儿看我没说什么批评的话,一下子放松了下来,接下来的话就更让人哭笑不得了:“妈妈,那块小糖果我不爱吃,因为我觉得它可能太硬了,我怕吃了会把牙硌疼!”

其实,以前也有过这种情况,女儿会说:“妈妈,这块点心我吃不了了,留给你吃吧。”

我有些奇怪,其实从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教她分享的道理,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什么事都先想着妈妈,我总是很羡慕。可女儿却总是把自己照顾得挺好之后再想到我,这让我多多少少有点伤心。

请问,我该怎么对待这种情况?

我们都曾被父母告知“孔融让梨”的故事,也把这样的故事告诉过自己的孩子。但我们听这样的故事和把这样的故事告诉孩子的时候,骨子里并不真的那么情愿,只是觉得应该如此,而不是真心如此。东方的文化追求一种“大我”的概念,不那么强调自我。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事先想一想这样做应该不应该,不鼓励仅仅考虑自己的意愿、兴趣,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通常认为自己想怎么做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别人期待我们怎么做。

其实按照这位母亲的担忧,我们会陷入一种难堪的情景。因为母亲绝不会真想吃孩子喜爱的糖果,只是希望听到孩子符合道德但违背意愿的声音,这其实是虚伪的声音。我们通常鼓励孩子说一些虚假甜蜜的话来取悦自己,最后获得一个机会对孩子说:“宝贝,妈妈不吃你的,妈妈只是想知道你有这样的心意。”孩子得到的感觉是不管自己是否情愿,这样的话一定要表达。更为悖论的情况是,我们教育孩子要把自己的东西无私的分给别人的同时,又告诫孩子绝不能向别人要,或者随意接受别人的东西。我也有个女儿,在她小的时候,我也曾遇到这样尴尬的场景,邻家的孩子来玩,要玩她的洋娃娃,她不肯,那孩子就哭。我问她儿歌里是怎么说的,她非常流利地说:“排排坐,分果果,大的给别人,小的给自己……”我说好东西是要和别人分享的,她回答说:“好孩子不会要别人的东西。”邻家孩子只好哭着回家了。

我们的某些文化教育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是不能用善恶来判断的。我个人觉得,首先要帮助孩子珍视自己,觉得自己很重要,而不是教育孩子别人比自己宝贵,别人的需要比自己的需要更重要。一个不珍爱自己的人绝不会去珍爱别人,一个不认为自己重要的人也不会认为其他的生命很重要。我们对孩子的许多教育完全建立在大人假设的世界观里,以为我们用无私的心(实际上我们自己也从来没有真正无私过)来塑造孩子,孩子就会有良好的自我道德。其实,很多说法看起来很美,真正这样做的话,不仅伤害自己,也伤害这个社会。我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成长在线》做节目,其中有个个案很有代表性。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每天给自己定下任务要收集多少旧电池,以此来帮助环境免受旧电池的污染。她的成绩斐然,被学校、社会多次当作典范。慢慢地,她欲罢不能,给自己定的任务越来越重,结果学习生活都受到很大影响,内心也很焦虑,最后连吃饭和睡觉都出问题了。她的父母也受到此事的影响,知道这样干下去孩子身心会崩溃,但却不知道怎么来说服她回到一个五年级孩子应该有的自然状态。我对这个孩子说:“如果我们有能力,我们要承担大一点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奉献更多的爱心,为此我们感觉很愉悦。如果我们能力很小,那么我们就承担小一点的责任,为此我们也很愉悦。如果我们能力很差,坦然地接受社会与他人的关心照顾,我们也可以是幸福和愉悦的。只有这样,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们的文化也告诉我们,“能者安邦兴国,无能者独善其身”,两者对于这个社会都是同等重要的。

少年阶段,孩子要完成的心理任务有很多,首先是与父母完成亲密分离,这种分离代表孩子从俄狄浦斯情结中出来,欣赏并喜欢父亲,接纳家庭的权利,并与父母形成稳定的情感交流与言语交流模式。同时,孩子还要学习家庭的规则,并愿意按照父母引导的成长方式去发展自己。如果父母按照两种模式来教导孩子,孩子也会学会用摇摆的应答方式来面对不同的家长。

然后,孩子开始尝试从外界(邻居、学校、社会)去寻找亲密感,并试图用一种家庭似的感觉去获得安全感。孩子已经形成早期的自我感,自我感的建立是在孩子开始对自己身体感兴趣,形成身体边界感的时候。心与身是相对应的,身是心的所依,心是身的所属。孩子照镜子正是一种自我认同的开始。

这个阶段有三个最重要的任务:

(1)自我情绪的识别,体验与管理。孩子在五岁以后已经对自己的情绪变化好奇,家长要引导孩子阅读自己的情绪类型。告诉孩子这是快乐,这是愤怒,这是敌意,这是委屈,这是伤心。鼓励孩子体验这样的情绪,并鼓励孩子与父母分享情绪的感觉。家长要告诉孩子,情绪本身是没有好与坏之分的,情绪是受身体内部心理与生理共同影响产生的。但情绪需要管理,比如如何适当地释放或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选择环境、情绪释放的程度和时间,让孩子了解男女之间在情绪类型、情绪方式上有哪些不同。不要让孩子压抑情绪,或因为家长不喜欢某种情绪方式,如哭、撕扯东西、吵闹、拒绝、怒目圆睁,就不管孩子感受如何,大加呵斥。先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情绪识别),也知道你内心很……(情绪体验),不过,你可以用……(情绪表达方式)来告诉我你感觉到……(情绪),并且我已经知道你想……(情绪目的),那么,为什么你还要这样无休止地……(情绪时间)呢?这样的话,就可以让孩子在一次情绪爆发中学到很多。不要让孩子误认为什么情绪是不好的,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情绪发泄方式是不好的。

(2)自卑与自尊、自信与不自信。这个阶段孩子的另一个重要心理任务就是社会化,社会化过程中孩子会因为社会认同的不足,竞争意识的受挫,羞耻心的产生,学习不顺利等引发自信危机。突然感觉不那么相信自己了,自我怀疑了,有些孩子的心理可能会暂时“退化”到幼年时期,更多的依恋父母,想从父母那儿重新获取自信的资源,和自我完美感。家长要及时鼓励孩子,给予孩子坚定的信任,并把社会化过程中的受挫看成是普普通通的事,减低孩子的焦虑。家长要努力帮助孩子寻找,建立一种个人优势,如体育、艺术、写字、阅读,不管哪一个方面,孩子觉得他是最棒的,这样的感觉就会让孩子获得必要的自信与自尊。最糟糕的做法就是夸大孩子的缺点,或因为孩子学习不够好而全盘否定孩子。这样会给孩子在建构自信自尊的心路历程上增加沉重的负担。鼓励孩子勤奋学习、喜欢自己、接纳社会是很重要的。

(3)性别意识与自体性。在这个阶段要帮助孩子形成性别意识,心理学认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处在性心理发展的潜伏期。其实,更多的资料显示,孩子在这一时期一直或多或少伴有自体性爱,通过抚摸自己的身体来缓解社会化过程中的焦虑。他们对异性没有感觉,却在同性伙伴的交往中感觉兴奋与快乐,并激发友情与亲密感。家长要告诉男女孩子各自的行为规范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

第八讲 重视他的需要

帮助别人首先要看自己有多大的能力,我们都鼓励孩子去爱别人,在没有完成对自己的关爱时,对别人的爱就是无源之水。假想我们内心有一只盛满爱的杯子,给别人的爱是杯子中自然溢出的水,那是真爱,是真正的对他人的关怀与帮助。如果自己不珍爱自己,杯子里盛的爱就会很少,在自己对爱与被关注还很饥渴的状态下,倒空自己的杯子去爱他人,这是假爱,是需要回馈的爱,是一种希望获取更多爱的虚伪的爱。一个不顾自己的利益,把自己整得惨兮兮的人,其实是社会的负担,因为任何理想的社会都期待每个人能得到必要的舒适与满足。

对这个母亲来说,你对孩子的担忧是你内心存在对文化观念的一种困扰,这个困扰不是孩子的,是你自己的。你能做的就是充满好奇心去等待,孩子爱母亲的心是真诚的,不能容纳虚伪,你也不能鼓励孩子去虚伪!

男女有别

第九讲 和孩子同浴的夫妇

都说孩子的性观念要从小教育。可是尺度该怎样把握呢?我有个朋友,他们夫妇一直和女儿同浴。孩子如今已经六岁。他们觉得这是非常好且健康的性教育方式。我却很困惑,不知道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

我们常常会说“如果婴儿刚生下来,看见人可以自由的在天上飞,他不会有任何惊讶。如果你看见,就不能不惊讶”。这里有个朴素的道理就是有关性观念是如何构成的。如果女孩子从小就跟父母同浴,对孩子的心身不会有什么影响,她会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儿童与成人、男人与女人身体结构的不同,并视这些差异是自然而然的。长大后她不会惊讶为什么男孩子会长的不同,也不会产生弗洛伊德所说的“阴茎嫉妒”。孩子五岁前看男女情爱、性交、怀孕、分娩的过程,让他了解生命是如何诞生的,他虽然好奇,内心却会很平静。十岁后看就会夹杂着害羞、冲动、紧张感,内心就乱乱的。原因很简单,五岁前接触过的大多数信息会忘掉,会潜抑下来。青春后期再接触类似信息,是一种被唤醒,或一种心理反刍的过程,孩子的内心早已经有了认同,引发的窘迫、混乱就少了许多。

但我并不主张一个七岁的孩子还可以和父母同浴,原因也很简单,五岁以后的记忆都是可以被孩子记住的。五岁的孩子面临与父母心理分离的重要阶段,既要解决恋父恋母情结,又要形成基本的性别意识。和异性孩子同浴破坏孩子正常的性别意识发展过程,干扰孩子与双亲的心理分离。以为同浴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性别意识是非常幼稚的,孩子的性别意识不只是身体性别,更重要是心理性别。虽然五岁到十一岁的孩子处在性意识的潜伏期,对亲密、身体、异性不感兴趣,而把兴趣投注到外部世界与学习,但也需要一个相对单一的环境。和孩子同浴是一种心理缠绕,会妨碍孩子自然的社会化过程,也是典型的家庭无性状态,没有男女间的忌讳与界线,很难帮助孩子形成正常的性别心态和合适的性别行为。

很明显,这对父母的做法很不妥,如果说十岁以前,袒露时不回避异性孩子,与异性孩子同眠同浴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十岁以后这样做就有点罪不可恕了。原因是十岁后的孩子已经有了性冲突与性意识,这样做会激发孩子的亲密(乱伦)焦虑,败坏孩子的心灵。孩子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通过愤怒、破坏来压抑自己对父母的亲密需求,发展许多非行、学习障碍,用社会化焦虑来替代亲密焦虑;二是通过幼稚化来潜抑对父母的亲密需求,性心理重新回到潜伏期,甚至发展躯体的病态,通过疾病合理化与父母的亲密行为。

以下为关联文档:

孩子打人是自我表现的需要孩子打人是自我表现的需要 2001年2月21日 09:11 中华母婴网 我儿子强才5岁,可他却经常戏弄、打骂、恐吓与他同龄或比他小的儿童,惹得他们的家长三天两头跑到我家告状,我和他母...

失败后孩子更需要肯定我是一名幼儿教师,无论是谁问起我的职业,我都会骄傲的告诉他,近十年了薄弱的收入,不被人理解的委屈等等都没能改变我的幼教情缘,因为我心中收藏着一份沉甸甸的爱。 可爱的儿子已...

新生儿需要打什么疫苗新生儿需要打什么疫苗乙肝疫苗 预防疾病:乙肝 乙肝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传染病,但是现在的医疗水平已经可以阻断传播。 宝宝接种时间:出生后24时内,应尽快给予乙肝疫苗1支肌肉注射,1...

刚出生的婴儿需要喝水吗刚出生的婴儿需要喝水吗一般来说,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不给宝宝喂水。因为母乳中含有水分,给宝宝喝母乳的话,其实也不会担心母乳会造成上火的问题。所以给宝宝喝母乳其实就能够给...

孩子需要补碘,怎样才能合理地给孩子补碘呢孩子需要补碘,怎样才能合理地给孩子补碘呢我们都知道,碘是人体生命中必须的一种微量元素,是制造、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与人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有着重要的关系,特别是对大脑发...

批评孩子也需要技巧今天听了 3 5年教师培训班 的限时说话,深感我们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正向 坐下去能写,站起来能讲,进教室是老师,出教室是专家 的方向大踏步,同时觉得这样的 交流 非...

乖孩子也需要安抚涵涵是个适应能力很强的小女孩,和其他孩子一样她也是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爸爸妈妈上幼儿园。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可她却一点都没哭。当我从她妈妈手里抱过来时,她就好象和...

《影响孩子一生的36中好习惯》心得体会——重视幼儿期太仓实验幼教中心中心幼儿园 金蒙 最近我看了一本《影响孩子一生的36中好习惯》一书。书中说: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个记者问其中的一位: 在您的一生里,您认...

婴儿奶粉需要经常换吗宝宝无法接受奶粉 其实这种情况很常见,特别是从母乳转到奶粉的宝宝或者是混合喂养的宝宝,由于宝宝对母乳的习惯,导致宝宝无法接受母乳,也不愿意吃奶嘴。此时,妈妈由于各种原因需...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