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新生儿知识学龄前

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09月22日 编辑 39baobao.com

[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体]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体 作者简介:王桂忠 、教龄:17年、职务:教师、职称:小教一级、 单位:兴化市机关幼儿园 内容摘要:环境是幼儿进行生活学习的重要教育资源,教师在环境创设中要...+阅读

幼儿“EMBA”与高尔夫培训班

“一个周日的早晨,‘EMBA’(原意为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班在上海金融区中心正式开课了。这个为期两年的项目很受欢迎,迄今已培养了1500名学生。虽然它与其他旨在培育中国商界未来领导人的班大同小异,但两者有一个关键的不同:这里的“e”不是‘executive’(高级经理人),而是‘early’(早期),班上学生最大的才6岁。……”

6岁的孩子读“MBA”?这可不是什么新闻了。时间追溯到2007年3月,或许美国《时代》周刊记者利亚姆•菲茨帕特里克在写下这篇题为《负担沉重的中国孩子》的文章时,并没有预料到,此文在被中国的《参考消息》迅速转摘之后,中国的读者更多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文章中所提到的幼儿“EMBA”。什么是幼儿“EMBA”?它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在国内一直高温不下的教育问题的大背景下,读者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似乎别有一番意味。

据媒体报道,进行该项幼儿“EMBA”教育的机构于1998年成立于美国,致力于为3-6岁的孩子提供全方位的学前教育,目前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250家教育中心。其目前设置的数学、自然科学、创意文学、经济学等12门课程与成人MBA在培养方向上是一致的——用项目负责人的话说,“我们希望培养孩子拥有小小CEO、未来领导人的能力与潜质。”据说,这项“美国进口”的幼儿早期教育项目自登陆上海后,可谓门庭若市,由于市场前景看好,已经陆续进入华北、华南等地的一些主要城市。

无独有偶。近来在国内的一些大城市还兴起了一股少儿高尔夫热。据说,小学员们打球所需的装备大多从美国进口,教学用球是标准高尔夫球质量1/10的儿童专用练习球,最小的迷你高尔夫球杆甚至适合2岁宝宝使用。培训中学员除了要进行实战演练,还要学习高尔夫球场上的礼仪、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等。主办方和家长们认为,高尔夫是一项优雅、舒缓的贵族运动,通过这种运动,可以加深孩子对社会上层、社会“精英分子”的认识,从小培养气质、风度;他们还认为,高尔夫是一种国际化的社交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孩子“解决问题、应对不同环境”的能力。

随着媒体报道的深入,人们发现,类似这种以培养“小绅士”、“小淑女”、“小CEO” 为目的的精英式、贵族式教育在国内的大城市并不鲜见。例如,儿童美式橄榄球、儿童日式棒球等也已经进入国内教育领域;上海的幼教机构有一项名为“幼儿瑜伽”的课程,内容是让18个月的宝宝接受一些瑜伽方面的训练;京沪的一些寄宿学校,专门培养面向国际一流大学的预科学生,教学语言一般是英文,教材是国际通用的英文原版教科书,学生食堂是营养师调配的自助餐,人称“贵族学校”;而一些家境富裕的父母干脆将孩子送到国外的一些寄宿学校深造,希望孩子能够接受贵族气质的熏陶,并且借此升入顶尖大学……

分析这些所谓精英式、贵族式教育,必须提及一个读者最为敏感的话题,那就是:这些项目大多是“舶来品”,并且大多与“高价”联系在一起。以幼儿“EMBA”为例,如果以每周授课一次的频率计算,上完所有的课程需要两年时间,花费超过2万元,每小时的费用在百元上下。而少儿高尔夫培训班每次一小时的课程收费为120元,如果学员赔聘请私人教练的话,还要付出从每小时250元至每小时1000元不等的费用。那些京沪的寄宿学校,每学期学费及各种杂费少则数万人民币,多则数万美元。而据说英国的一些寄宿学校,每年的费用不少于2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0万元)。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从小接受“高品质教育”,家长们不惜花费重金。美国《时代》周刊的这篇文章还披露,“中国大城市有约60%的家庭将1/3的收入花在了子女教育上”,意在用教育的高成本解释中国家长对教育高回报的期望。然而,在中国20年来的财富爆发和随之产生的贫富差距面前,恐怕这个数字所折射的问题还有更多。或许正因为此,在《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出版后,我们注意到,除了对本书教育观念的一些常规讨论之外,“教育与金钱”问题也成为争论的另一个焦点。——虽然我们始终反对把“富着养”跟金钱挂上钩,并强调“富”即是“丰富”的意思,但愈演愈烈的讨论使我们不得不在强调之余,对问题本身产生了兴趣。为什么在有些家长看来,最奢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为什么有些家长会不遗余力地,甚至超出承受能力地为孩子提供精英教育、贵族教育?对家长们来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对于孩子来说,将来走上社会最重要的又是什么呢?或者说,教育的初衷是什么呢?在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有什么问题被我们忽略了吗?

一张口,我就能了解你

“你们要买QQ那种车的话就别来学校接我,太丢人了,我可以搭同学家的别客回家。”说这句话的是在重点小学就读的小学生明明,因为每天学校门口都要上演接送孩子上下学的“私家车展览”,明明已经熟悉了哪些是名牌汽车,哪些不上档次,于是这样“告诫”即将买车的父母。孩子的一番话让父母非常吃惊。明明的父母都是工薪阶层,经济条件一般,但为了孩子的教育,他们还是一边花几万块钱让孩子进入条件较好的重点小学读书,一边为70平米的房子按揭负债,即便是买车,也是为了方便接送孩子上下学。父母没有想到,这一番付出非但没有得到孩子的理解,反而使孩子更鲜明地体验到贫富差距,并且学会攀比。

正因为此,当暑假期间明明提出要参加一个收费高昂的“领袖素质锻造夏令营” 时,父母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个夏令营分为三个阶段,要在三个城市分别开设为期十天的主题培训,包括去军校军训塑造人格、去高档酒店学打高尔夫提升品位,与名师、名企业家面对面交流……而上万元的培训费除了课程学费外,还包括了“衣食住行”的所有费用。明明的父母认为,“领袖素质”是非常复杂的,不是短短一个月就能成就的,另外,高收费的门槛使夏令营中聚集了一大批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孩子,也会助长明明的攀比心理。至于夏令营宣扬的豪华条件,明明的父母更是充满质疑,“孩子过上贵族的日子,学会贵族的生活方式,就成为真正的贵族了吗?”

明明的父母意识到,在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之外,精神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否则,丰厚的物质条件反而变成一种“物格教育”,阻碍了孩子塑造全面健康的人格。而与明明父母抱有同样想法的还有乐乐的父母。暑假到了,一家机构以“英国贵族修学夏令营”的名义向乐乐一家发出邀请,被乐乐的父母婉言拒绝了。在乐乐爸爸看来,期望在这里通过学习礼仪、网球、高尔夫球等学到“贵族精神”,就像以为学会使用筷子就懂得了东方文化一样,是荒唐可笑的。更何况,中国自古就有“君子之风”“士大夫之气”和“大儒风范”,这些都是中华文化内在的精英品格,我们为什么要放弃传统,转而去学英式贵族的秀呢?

乐乐爸爸是一家高科技公司的中层,收入不菲,而他的上司——这家公司的总裁,曾经作为中国“新锐企业家的优秀代表”,受邀参加了一场名为“企业家品位与商业影响力”的宴会。对于这场宴会,乐乐爸爸记忆犹深,“与会的都是全国知名的企业家,他们都穿着特制的礼服,晚宴上还有烛光晚餐和时装秀。” 这样一场聚会,据晚宴主持人说是为了“寻找中断100年的贵族记忆”,而在乐乐爸爸看来,晚宴从氛围和情调上看,不过是在刻意模仿西方贵族沙龙。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当时与会的美通公司首席执行官王维嘉的一段话:“今天我们谈的所有的品位,包括餐桌上的礼仪、穿着等,都是西方的品位,有哪一点能从中国的文化积淀里找到根源?没有。所以我们今天谈的是西方的品位,是我们拷贝西方的品位。”

晚宴似乎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中国的企业家们——短短20年来积聚起的富豪们,已不满足于以“富”为荣,而渴望提升品位,由“富”到“贵”了。而这种趋势正在社会上蔓延开来。事实上,“贵族”“精英”正在成为我们社会中的流行词汇,似乎“贵族”“精英”就是那些住豪宅、开好车、一掷千金的富人,是全社会追求的目标。正是这样的流行,为精英式、贵族式教育鸣锣开道,大中城市里的所谓国际化的天价学校、培训班越来越多,有没有培养出真正的贵族还有待验证,倒是先掀起了一股“学费攀比风”,殃及普通家庭也背上了沉重的教育负担。

然而,“贵族”“精英”到底是什么呢?是旅游鞋800块以下不穿,化妆品非兰寇、倩碧不抹,笔记本烧坏一个再来一个的“上等人做派”吗?是说话时不时迸出英文单词,生活洋溢着英伦情调的“贵族范儿”吗?还是穿新鞋走旧路,到昔日的贵族中寻找榜样,汲取“营养”,讨得荣光呢?更值得思考的是,如果我们从单单的一个经济角度去评价社会,热衷于高人一等的贵族身份,我们的教育又将落脚于何处呢?

美国人保罗•福塞尔在他的著作《格调》里说:“一张口,我就能了解你。”他对那些富豪们迫不及待地寻求与自己财富相称的身份标示的行为冷嘲热讽,在他看来,金钱并不能提高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有时反而恰恰暴露了他的虚荣、自大、粗俗与缺少品味,而这通过一个人的说话习惯就能体现出来。那么,什么才是评价一个人最有力的依据呢?福塞尔认为是“格调”,也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流露出的那些智慧和品质。这种格调与一个人的教养和品味有关,而与金钱无关;它能使人获得普遍的认可、尊重和欣赏,因而真正地提高社会地位。针对这种思想,福塞尔提出了“X阶层”的概念,即指那些有品味、有创造力、有思想、有影响力、生活得体但并不一定富有的阶层。

这或许给我们提了个醒。时下对于“贵族”“精英”的追捧,其实契合了中国传统教育中对“人上人”的追求,但目前对下一代的这种教育路子走得对不对,要取决于我们对“贵族”“精英”等等概念本身的理解。如果“贵族”“精英”是指那种怀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品格,能在社会生活中“知行合一”,以不凡的智慧与才能践行理想的人士,那么自然,我们应该培养这种人才,我们的教育也是高格调的教育。但推崇“国外的就是先进的”“贵的就是一流的”理念,并将之与“贵族”“精英”的目标联系起来,恐怕是一种教育的误导。难道创办“一流教育”就需要“一流学费”?难道学会了奢华优雅的社交生活就等于掌握了精英的核心素质?难道国外的教育理念就是“国际化的教育眼光”?难道制造脱离目前中国实际的教育鸿沟就能培养出高人一等的人才?我们有理由质疑,这样的教育是否本末倒置了。

含糊之辞可以省略,概念应该厘清。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然而在教育的问题上,毕竟内涵比包装更重要,格调比财富更关键。成功的教育不是只要从父母的口袋里掏钱就可以办到的,而需要倾注爱心和努力;对孩子来说,拥有“独立之精神”以及开放多元的品质显然比“贵族腔”“精英状”重要的多。一味地把教育引向贵族化、奢侈化,怕是对下一代来说,膨胀的只是对物质的追求,丧失的却是做人的格调,这是很严重的后果,不能不引起警觉。否则像明明们一样,以为消费是最高的价值,一张口,也就露了馅。

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

电影《泰坦尼克》里有一个胖胖的美国女人,她的丈夫在西部淘金发了财,她打扮得珠光宝气,混迹于头等舱的上流人之间,但却得不到他们的完全认同。私下里,他们都带着非常微妙的神情戏称她为 “new money” 。什么是“new money” ?翻译成中文,大概介于“暴发户”与“新贵”之间。这让人想起那句老话,“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其实,是不是贵族倒不那么要紧(正如前文所言,对贵族身份的热衷,在时下的中国,并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但是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改变一个人的格调绝非易事,不可能短期内就可以养就,而需要培植和蓄养,多半是在优势的文化教育环境中熏陶出来的。

对于这一点,明明妈妈深有感触。“有一次,同事兴冲冲地买回一个“奥特曼”玩具,玩具制造很精美,可同事说,这是仿制品,价格比正品便宜了三分之二。”像这样的仿制品在明明的同学中很流行,因为玩具从质地、做工上看跟正品没有很大的差别,几乎达到以假乱真,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而言,可以说是“相当实惠的选择”。但是明明妈妈坚持给孩子买正品“奥特曼”,“明明只有9岁,他不明白为什么妈妈要花更多的钱去买‘同样的东西’,以至于他不能跟同学一样拥有更多的玩具。我该怎么对孩子解释呢?”

一方面,“价廉物美”的仿制品具有如此巨大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国际化的一流教育”也打破了它的神话。出现问题的恰恰是开篇所提到的幼儿“EMBA”。据中国驻美大使馆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资深外交官指出,幼儿“EMBA”在美国即使有也绝对不是主流,“不宜提倡,更不宜炒作”,并且儿童早期教育的模式在国际教育界都还没有定论; 而来自美国的儿童早期教育领域的权威杨一鸣博士则干脆表示,美国没有幼儿EMBA项目,她也从来没有听说过 ,这样的儿童早期教育“可以说走歪了,走上了一条斜路”。一个在美国“即使有也绝不是主流”的儿童教育项目,缘何受到中国家长的追捧?这的确令人费解。

现实社会中缺乏格调的氛围,这无疑是可怕的事情。因为它意味着我们的教育中缺少格调的养分,我们不能给下一代提供培育格调的土壤。这恐怕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试想,如果物质的富裕掩盖了精神的贫乏,感官的享乐取代了思想的追求,低俗的时尚排挤了高雅的趣味……下一代(甚至包括我们)不知道消费之外还有更高的价值,不知道人生意义是什么,不能成为健全的、时代的人,又怎么可能取得和享受真正的成功?这样一来,所谓“贵族”也好,“精英”也罢,都不过是“镜中月”“水中花”罢了!

然而这样想或许有些悲观了。——好在荀子说,格调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努力学习就可以达到:“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 暴露在人们面前的这些文化生态失衡、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也许是中国社会走向更高文明和进步的代价。也许经历一段时间的沉淀、丰富和升华,我们的社会将源于幼稚而止于成熟,源于虚荣而止于实际。无论如何,中国文化历来就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观念,以及“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吐故纳新,这对我们多少是一种安慰。时至今日,借助“格调”来追寻教育乃至生命的意义,不管对于我们,还是天真无邪的孩子,都还不算太晚。

以下为关联文档:

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本月我园班级管理工作评价重点是班级主题环境创设,今天我们利用中午时间组织全园教师进行了交流和观摩。走遍了12 个班级,给我留下了许多的惊叹和感慨。 一是惊叹我们的老师和...

让环境成为孩子互动的小天地——读《教程》谈班级环境幼儿园的环境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源,具有教育意义、美化、儿童化、教育化的环境,使幼儿在与环境的自然接触中认识各种事物,获得各种感受,理解各种现象,让幼儿生活在真正属于他...

什么样的对话能够真正调动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能够乐于任何语言,如果脱离了它产生的具体情境,就只能是毫无生命力的,缺乏真情实感的套话空话。脱离生活,幼儿就难以产生共鸣,不易展开丰富的想象,对话就变得空洞乏味,丧失其应有的生动性,为...

不要让孩子成为“胆小鬼”我的小孩胆量太小了 ,这是目前不少家长都为之头疼的问题,许多人都在积极寻找对策。心理专家认为,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先天因素、环境因素、家长教育不当、孩子的不良...

尊重孩子,让书成为孩子的朋友本学期结合 幼儿园开展有效家园阅读活动的实施之 亲子共读活动的研究 课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特别注意幼儿一些阅读习惯的培养,在活动中向幼儿渗透一些阅读的方法,如何...

与孩子成为朋友开学已经快一个月了,可是我们班孩子却还是有点 野 。前几天,上了一堂亮相课,除了讲故事的时候孩子是安静的,其他环节总有人在那里沉浸于属于他的世界。这让我感到非常的无助。为...

什么样的“爱”对孩子才算好一天的中午,当孩子吃饭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班级里面的王曾诚仍然没有吃完。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便上前进行督促,可是我发现这样的状况不止一次了,幼儿根本不会用正确吃饭的方法,用筷子...

先让你的孩子成为优秀的听众许多的家长都有和孩子一起阅读的经历。因为对于早期阅读理解的偏差,一些家长在和孩子阅读的时候,往往添加了识字的任务,以致破坏了阅读的氛围,减弱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影响了阅读的...

让孩子成为那条小鳄鱼——《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教学 一、选材 这是一本能吸引人的图画书,简单的语句,在反复之中,将两个角色间复杂的心理变化刻画地淋漓尽致。简单,却给人无尽地回味空间,每一次重读,都能有新的发现。这样一个经典的...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