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新生儿知识学龄前

家长不要用自己不切实际的预感恫吓孩子

09月19日 编辑 39baobao.com

[常识教育不切实际的误区]引言: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及时的教育孩子,对孩子我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和教育方式能适当的行用。可以表扬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比如声音很洪亮,表情非常甜美。但同时,也要让她看到别的小...+阅读

父母借口说感觉不舒服可以成为自己躲避孩子们吵闹的理由。我们当中许多人用抱怨预感到精神痛苦的办法,来避免孩子们给大人带来的无谓牺牲。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会不加思索地使用声色俱厉的恫吓办法,利用小孩子的脆弱的同情心。因为如果孩子认为自己是造成别人痛苦的根源,他那颗良心会使自己苦恼万分。这种行为应毫不犹豫地称之为残酷的利己主义。因为它的目标是使毫无自卫能力的人蒙受精神折磨。这类定义对任何人都不含有侮辱性的意思。唉,因为它对所有父母都适用,只不过有的人经常些,有的人只是偶尔犯这样错误,因为谁都不愿意为那个单独出远门,去爬山,骑自行车,在江河边游玩的孩子担惊受怕。我也认为悬念的心情有时是不好忍受的。

在母亲的想象中不由自主地描绘出一个比一个更可怕的情景:忽而是孩子骑着车子与卡车相撞,忽而是小游泳手在呼救,他正在被急流冲走……我看这种场面还是不再继续列举下去为好。可是不管怎样也证明不了那一直伴随着孩子长到成年的声色俱厉的恫吓是正确的。比如说,“早点儿回来,你知道,我心神不安,你不回来,我觉都睡不着。”“不,别去那儿,我要着急的!”“别去游泳,今天也不行,和妈妈呆在一块儿,她总是一个人……要不然,你就去吧,但那会使我伤心的……”

一些人甚至利用预感来恫吓孩子。人所共知,预感使许多父母,尤其是母亲惊恐不安的预感通常具有令人不解的惊慌和非同一般的不安的特征,但有时也具有十分固定的形式,特别是表现在梦中。一般来讲,预感与现实——无论是过去的,还是未来的——都无任何共同之处。但是后者是心理学家和其他学者们研究的课题。

无论如何,由于相信预感而困惑的母亲,还是把预感埋藏在心底为好。第一,因为她的预感别人未必信以为真,第二,一旦预感与不幸真的吻合,那会给孩子留下非常强烈的印象一一他们会变得胆怯和迷信。因为预感绝大多数是迷信的表现。它们常常是由于早上见到了蜘蛛,打碎了镜子或者只不过根据下意识中陈腐的根深蒂固的糊涂观念推断出来的,说是神灵们忌妒我们的幸福,必须创造出某些人为的困难来讨好他们——这便是不祥的预感,对未来的恐惧感。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