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执拗敏感期”的误区]通常从两岁开始,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逐步分化,对父母的建议和指令会常常不听从、固执己见甚至开始反抗的现象,心理学家称之为“执拗敏感期”。作为父...+阅读
最近,5岁中国钢琴神童陈安可红透了美国,也惊艳了很多中国父母。
她在NBC《小小达人秀》舞台上表演弹钢琴。小姑娘弹得高兴,会笑着看向台下的观众,真的是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孩子内心的那种喜悦。
十指翻飞的指尖,更让人忍不住惊叹:好厉害。
据说,陈安可从三岁半开始学琴,每天练琴四小时!仅仅只练了一年半边就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而且她的父母都不是音乐专业的。
不少爸妈们被小安可圈粉的同时,也跃跃欲试想让自己家孩子练钢琴、进行音乐启蒙了。身边就有位朋友表示,自己家孩子音乐敏感期时候,当时没抓住,叫悔不迭说,“孩子这辈子在音乐上是弥补不回来了!”
错过孩子的XX敏感期
是不是从此毁一生呢?
周末有个亲朋好友说要去参加这个讲座,好好学习。我一看这个单子,顿时默默。看样子敏感期在国内的市场真的很大。
被敏感期所禁锢
有一次,一位妈妈在微博上问我:
我家孩子2岁了,最近吃饭的习惯非常不好,经常乱丢食物,不好好吃饭,以前1岁多的时候还挺好的,能自己学着用勺子自己吃。是不是我错过了孩子的吃饭敏感期,应该怎么弥补?
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我的孩子是不是进入了书写敏感期、认字敏感期,画画敏感期等等。
大家可以看上面的图,究竟有多少敏感期?妈妈们的私信里传递出深深的焦虑:生怕错过敏感期,或者是不是已经错过了,还能怎么弥补?
敏感期的概念在国内的传播和使用过于宽泛了,已经偏离了敏感期最初的定义,并且引起了很多父母毫无必要的焦虑。
比如,1岁多的孩子用手探索世界,手的精细动作正在发展,吃饭的时候,他们喜欢抓握勺子或者食物。妈妈们觉得这是吃饭敏感期。到了2岁多,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其实更多了,这很正常,某段时间可能不喜欢自己吃了。这个时候很多妈妈都很焦虑或者懊恼,觉得自己是不是错过了吃饭敏感期,没把孩子培养好。这都是没有必要的焦虑。
另一种是,对敏感期的误解可能会带来消极态度。有些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不爱吃饭,就想着肯定是吃饭敏感期没到,到了自然就好了,于是就消极等待。孩子不爱吃饭并不是没到吃饭敏感期,原因可能有多种多样。爸爸妈妈应该积极地去寻找原因, 对症下药,这才是积极地帮助孩子。
所以不管走向哪个极端,都对孩子的发展没有好处。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究竟什么是敏感期。
敏感期从何而来?
要说清敏感期的概念,让我们从源头——关键期(critical period)这一概念讲起。
最初,关键期概念是在动物行为学研究领域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欧洲生态学家罗伦斯和同事发现,一些鸟类的宝宝或者鹅宝宝在出生的时候会跟随母亲,确保它们能得到照顾和保护,增加自己的存活率。这种行为叫imprinting(印刻)。
从实验室保温箱里孵出来的鹅宝宝没有看到妈妈,它们第一眼看到的移动物体是罗伦斯,于是就把罗伦斯当成妈妈,到处跟随罗伦斯。罗伦斯说,孵出来的13~16个小时是这些鹅宝宝形成这种依恋的关键期。
所以,关键期的意思是,在动物发展过程的某个时间段内,它们首先已经在生理上已经具备条件用以在某一方面发育或者发展;同时,此时这个个体对来自环境的刺激也最敏感。如果得到了这种刺激,就会正常发育/发展;而如果错过了就很难弥补,这段时期就是关键期。
对于更为复杂的认知行为或者社交行为,是不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关键期?儿童是不是必须在某个关键期内才能在认知和社会化方面正常发展呢?
在长期的研究中,发展心理学领域认为用关键期来解释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关键期说的是“要么发展”或者“要么不发展,无法弥补”,这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
发展心理学的敏感期
所以,发展心理学提出一个更为灵活的概念——“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
敏感期的定义是,这一段时期是生理上来说是最优发展期,因为生理上已经准备好,以便一些能力的产生和发展,这个时候个体对外部的影响最为敏感。如果这个时期环境给个体提供了恰当的影响,某些方面的发育和发展能够以最优方式发生。
敏感期和关键期不同的是,敏感期并没有严格的边界定义。如果在敏感期环境没有给予恰当的影响,发育和发展仍然有可能发生,只不过,很可能发育或者发展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这就是在发展心理学中的敏感期的定义。
首先,敏感期不像关键期这么极端。它没有严格的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边界定义。虽然错过了可能不能达到最佳发展,但并不意味着“要么发展,要么无法弥补”。
其次,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敏感期的“窗口”远比我们想象的大,不是大家理解的“只有几个月或一年的时间”,孩子的发展没有那么容易就错过了,更不是稍纵即逝。
关于孩子学习窗口究竟有多宽,看看下面这张图,你可能会有更好的认识。
学习窗——神经连接的重要阶段
大脑不同区域的发展速度不一样,所以学习窗是指特定类型的学习最佳的发展时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学习窗从来不会完全关闭,或者在早期会丢失任何认知能力。成人可以参与任何类型的学习。
第三,发展心理学中的敏感期,并不是像字面理解的那样,「孩子喜欢什么,就是对什么敏感,就是xx敏感期」。孩子的成长,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有的规律和特点,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并不是每一阶段都可以笼统称为「xx 敏感期」。
自从敏感期这个概念开始流行,很多人泛化、夸大了这个概念,又自创了很多相关概念,比如,婚姻敏感期,写字敏感期,画画敏感期,甚至吃饭敏感期都有。
大家理解了敏感期的本来含义,再来看这条旧闻:
2013年,某地一幼儿园为孩子们举行集体婚礼,质疑声不断,园长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们举行集体婚礼,是因为5~6岁的孩子进入了婚姻敏感期,举行集体婚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爱和婚姻。
那么,真的有婚姻敏感期吗?
在理解了发展心理学中敏感期的概念后,希望爸爸妈妈可以自己去判断所谓的婚姻敏感期是不是说得通。
如果按照敏感期的定义,孩子在婚姻敏感期内将获得对婚姻的最佳理解,而此时外界对他们的影响,比如输入恋爱、婚姻的概念,举行集体婚礼等等,能让儿童对婚姻的理解达到最佳发展。过了这段时间,他们将不能获得对婚姻的最佳理解。这说得通吗?恋爱婚姻发展观怎么可能只在5~6岁的时候发展,而过了这个阶段就不能更好地理解婚恋了呢?
所以,把敏感期当成一个万能筐,什么问题都往里面装,对促进孩子的发展没有什么好处。
不要简单套用“敏感期”
很多妈妈的共同问题是,我的孩子在某个阶段对某一件事特别感兴趣,这是不是进入发展的某某敏感期了?我是不是应该加以引导呢?
比如有个妈妈写信来问:
我家孩子现在3岁2个月了,她真的对画画特别感兴趣,没事就拿笔到处涂涂画画,这应该就是到了画画敏感期吧?我是不是该有意识地引导呢?
首先,父母能够观察到孩子在某一时期的兴趣并加以引导,这是一件好事。不过到底要不要在“敏感期”这个概念里面讨论孩子的兴趣,我们就要仔细分析了。
儿童的发展在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为人父母,需要了解和尊重这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很重要是,父母也需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可能会通过不同的行为表现出来。如果处处套用敏感期去解释这些表现,只能让父母钻牛角尖,只关心表现出来的行为,并冠以“xx敏感期”,那么可能会让他们忽视背后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让他们产生没有必要的焦虑。
比如,孩子爱画画并不等于说孩子进入了画画敏感期。我们用手的精细动作的发展为例来解释。
孩子的精细动作发展有一定的时间表。
4~5 个月,孩子能够抓握物体,把这个物体在两个手中倒来倒去来研究。他们依靠手指的触觉来学习物体的特性。
6~12 月,婴儿的手指动作更加灵活,在第一年结束之前,孩子能够用拇指和食指拿起一个物体。
1~2岁,可以用三个大积木搭一个“高塔”;可以拿住蜡笔乱涂;画油彩画的时候用整个手臂的移动,会互换两个手。
2 岁左右,可以画横线和竖线。
2~3岁,会穿起来4个大珠子;握蜡笔的时候用拇指和其他手指(不是食指);画油画的时候会有一些手腕的动作,会滚动,挤压,拉扯以及捶打橡皮泥;会转动门把手。
3~4岁,可以用9个小积木搭“高塔”;可以画圈和十字架;玩橡皮泥会搓一条蛇,一个球,做个饼干等;会用剪刀剪纸。
4~5岁,按要求画很粗糙的形状;用积木摆放横的或者竖的结构;会自己穿脱衣服;会模仿写一些字母;会用剪刀沿着线剪。
5~6岁,会写字母表,会写一些数字,会使用一些工具,用绳子穿住细小的珠子,会使用3个手指的握笔姿势;开始会画一些不同的物品。
(以上时间表参考了Infants and Children, by Laura Berk以及babycenter.。)
这是大致的发展时间表,大部分婴幼儿都是这么发展的,这就是共性。
儿童的发展既有共同性,也有个体差异性。在发展过程中,每个孩子的兴趣不一定是一样的。有的孩子三到五岁的时候对画画开始感兴趣,喜欢涂鸦,因为他们在生理上具备了精细动作的能力,也喜欢运用这些能力,发展这些能力。这个时候,如果父母提供一些条件,比如大量的纸笔,各种蜡笔,水笔,让他们接触不同色彩,不同材质,也许打下了他们画画的基础。
但也有些儿童3-5岁的时候对画画不感兴趣。其实这些都很正常。这些孩子在精细动作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个人兴趣不一样。对画画不感兴趣的孩子,他们的精细动作也一样发展,他们也许通过其他方式和其他兴趣,比如喜欢玩汽车,搭积木,做各种手工等等,这同样是基于精细动作的发展基础上,来运用和锻炼手的能力。
所以,这些父母完全不需要担心:是不是自己的宝宝错过了画画敏感期?也不需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想让他们喜欢上画画。他们对画画爱不起来,可是他们喜欢玩汽车,搭积木,捏橡皮泥,或者串珠子,一样发展精细动作。
所以说,他们的发展规律是有共性的,在这段时期内,手部的精细动作得到发展和运用。但是个人兴趣却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孩子爱画画,有的孩子爱搭积木,有的孩子爱拼图。父母要做的是鼓励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对某些所谓的敏感期的焦虑,越焦虑越强迫孩子去做,反而让孩子产生反感,那么,父母的焦虑在这里起到的不是促进作用,而是阻碍作用。
现在流行着各种各样的敏感期,如果父母都用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去想一想所谓的敏感期是否说得通,就能避免许多焦虑的产生。
希望父母不要套用“敏感期”,而是要真正认识儿童的发展规律,用共性和个体差异性来看待自己孩子的发展,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他们的发展。
打破敏感期的枷锁
打破敏感期的枷锁,既不被敏感期束缚,消极等待孩子发展;也不被敏感期追赶,逼迫孩子学这学那。无论何时,都记住,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一部分敏感期的说法简单概括了某个时期宝宝的发展特点,让父母对宝宝的一些行为多一些宽容,不去粗暴干涉。不过,敏感期没有指出宝宝某个时期的发展共性和个体差异,很容易让父母去套用,关注表面现象,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有时候难免会出现误导。
比如,很多妈妈深信1岁多是孩子的吃饭敏感期,可能会让她们对孩子自己动手吃饭更加支持,容忍吃得乱七八糟。
但是,如果妈妈知道这个阶段孩子发展的共性和个体差异,应该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有很多一岁多的孩子愿意自己吃饭,一是因为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他们能够比以前有效地抓起食物或者使用勺子。二是因为1-3岁,根据埃里克森(Erikson)的理论,孩子在这一阶段,通过不断使用自己各种新能力,建立一定的自主感。
父母要允许他们做一些自己可以做的事,自己可以做的选择,比如自己吃饭,自己拿水杯,在黄色裙子和红色裙子两样选择中选黄色裙子等等。如果妈妈怕孩子做不好而干预他们,不给他们自己做事的机会,不给他们选择的机会,或者经常念叨:你看你看,我就知道你做不好!这样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以及羞愧感,影响建立自主感。所以鼓励孩子自己吃饭是建立自主感的行为之一但不是全部。
有一些孩子在一岁多的时候并没有太强烈的自己吃饭的意愿,这个可能是个体差异。当我们了解到这一点,有吃饭愿望的孩子就鼓励他们,并在其他方面也注意培养自主性的发展;而暂时没有强烈吃饭愿望的孩子,也不用焦虑,在其他方面一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性。
有些宝宝一岁多愿意自己吃饭或者吃得挺好,到二岁多为什么反而不好好吃了呢?这就需要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有些宝宝也许有了别的兴趣,对吃饭不在意了;也有的孩子可能在其他方面经常被父母阻止,伤害了自主性,从而对自主吃饭也丧失了兴趣。
所以,当我们被“敏感期”的概念所禁锢时,我们看不清孩子发展的真相,只看到眼前的一小点而忽视了全局。只有跳出敏感期的框框,了解孩子每一时期的共性和个体差异,才能因势利导,最有力地帮助自己的孩子健康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让儿童有顺其自然的多样化体验,才最有利于他们的发展,而不是把儿童的发展割裂,分成一个一个小的无数个“敏感期”。
人类的发展没有那么脆弱,以至于错过几个月或者一年的训练就会难以弥补,影响终身。事实上,人类的学习能力非常强,而且学习窗口的关闭也不像很的时间内就刷地关闭了。所以说,只要孩子生活在正常的环境里面,就不存在被剥夺的危险。
父母能够观察孩子的兴趣并提供条件,顺着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得到最好的发展,这是我们所鼓励的。
不过,父母不必对一些不存在的敏感期感到焦虑。因为我们的焦虑会影响孩子,给他们造成莫名的压力,这恰恰会影响他们的最佳发展。
以下为关联文档:
敏感期的把握(四) 众所周知,小鹅出生后的二十四小时以内,有明显的认母行为,它们追随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物体,并把它认作自己的“母亲”;如果在小鹅出生的二十小时以内接触不到活动物体, 一、二天...
抓住小宝宝智慧的敏感期在现实中常常有这样的怪现象:比如有的小鸡小鸭会认别的动物作母亲,甚至认人作母亲;把初生的小鸡和小猫交给鸭和水獭,小鸡和小猫居然会习惯于在水里生活;有些孩子真的“连青菜也咬...
宝宝生机勃勃的敏感性刚出生的婴儿对世界一无所知,他们究竟是如何让自己来适应这个复杂的世界,又是如何辨别不同的事物,而且还能够在没有任何老师的教导之下,毫不费力地掌握了自己的母语的呢?不管这门...
如何关爱高度敏感的婴幼儿来自读者的问题2: 我是湖南省安化县的一位读者,现在我的儿子已经一岁零五个月了。最近,我和老婆发现,儿子对于大人说的一些话十分敏感。有一次别人给他钱,我和老婆同时对他说:“宝...
仔细护理小婴儿的四个敏感部位·囟门: 看到宝宝尚未弥合的头骨中间有一菱形空间,并且像脉搏一样一跳一跳,新妈妈不免要紧张。不过,不要过于害怕这部分的护理。这里有很厚的一层膜保护。正常洗头不会对它造成...
蒙台梭利发现并强调了儿童敏感期,概括了31个幼儿敏感幼儿的敏感期是指在连续相接的短暂时间里,会有某些强烈的自然行为。在这一时期内,都某种知识或者技巧有着非常的感觉,对环境中某个层面存在强烈的兴趣,几乎掩盖了其他的层面,并且...
了解宝宝特点应对敏感期正常成长特点的宝宝,在1.5-2.5岁阶段都将进入所谓“敏感期”或“逆反期”。有的宝宝,爸爸妈妈一开始就很认真地对他进行五感刺激和认知教育,他大脑发展得快,感觉敏锐,敏感期会来...
何谓儿童的敏感期何谓儿童的敏感期?0-6岁的幼儿在特定的年龄时期会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而不厌其烦地重复一直到最后。(如,孩子在某段时间对文字特感兴趣,路上他会不断问你: 妈妈,这是什么字?那...
抓住孩子动手的敏感期,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因为我的两个孩子都在1岁左右,就自己开始动手吃饭,2岁之前自己很熟练的用勺子吃饭 在这里跟你分享几个经验:第 一、抓住孩子动手的敏感期,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孩子在1岁左右,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