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新生儿知识婴幼儿

如果听莫扎特不能让孩子更聪明,那应该听什么

08月22日 编辑 39baobao.com

[三、做中国的莫扎特]眼看姐姐拿起包转身要走,贝贝赶紧拉了拉妈妈的衣角,眼圈红红的,那渴求的目光分明是要她留住姐姐。看来,眼前的这个丫头已经把贝贝哄得服服帖帖了。妈妈想了想,不就20块钱嘛,贝贝高...+阅读

在给孩子选歌的时候偶然看到一个说法,“莫扎特效应”,说听莫扎特可以让孩子更聪明。好奇的我又继续求证了一下,不出所料,并非如此。不过我还是很好奇,在我们考虑音乐启蒙的时候,应该给孩子听什么样的音乐和歌曲呢?我问过我女儿上的Music Together的老师Sarah这个问题,她告诉我,“种类越多越好”。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给孩子放音乐、唱歌,我们可以给孩子建立一个巨大的音乐库存,让他也可以像我们一样,听到一段音乐,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一段回忆。或者可以在脑海里搜索、对比。好像我们吃东西一样,食物的种类越丰富越好。

还有最重要的,让孩子接触到你喜欢的音乐,用你的热爱去影响她爱上音乐。毕竟,早教的终极目标是激发兴趣,而非传授技巧。

好友Summer的这篇文章探讨了“莫扎特效应”的真实性,以及如何给孩子选择音乐,一起来看看吧!

莫扎特效应,与其说是一个科研成果,不如说是一个成功的营销案例。

1993年,一篇最先发表于《自然》杂志的论文阐述了一个观点:“听莫扎特K.448乐曲(《D大调双钢琴鸣奏取》)能改善人类的空间推理和记忆力。”

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呢?科学家劳舍尔把36个没有接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大学生分成了三组,一组听莫扎特K.448乐曲,一组听催眠曲,一组保持安静,十分钟以后,这些学生被提问一些关于空间推理能力的问题,结果发现,聆听过莫扎特音乐的同学,得分(智商)平均比其他人高8~9分。

客观地说,当时发表这篇论文的人,并没有提出或者暗示莫扎特音乐能提高婴幼儿的智商(毕竟试验样本是大学生),但是敏锐的商家却由此抓住商机,除了莫扎特CD,各种打着“莫扎特效应”旗号的胎教产品、早教玩具等,应运而生。

在后来的20多年时间里,基于这项研究的争论不曾止息。

首先被质疑的是学生样本数量不够,很多科学家重复了这个实验,但是并没有得出相同的结论。其次另有研究表明,任何令人轻松、向上、愉快的感受,都有助于智商的短暂性提高,莫扎特效应是短期效应,且对实验歌曲的曲风有限制(并不是所有莫扎特的音乐或所有古典音乐都管用)。

英国也有一项样本为8000多名儿童的研究表明,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鸣奏曲》的确能让孩子们的空间推理能力提高,但是流行音乐的效果更好。且无论给孩子听什么音乐,对孩子的长期智力的水平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

2010年,维也纳大学对莫扎特效应曾经给出相当明确的结果:没有证据表明听莫扎特可以使人变聪明。就连最初提出这一效应的科学家——劳舍尔本人,也修正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她说,她的研究只表明实验对象的空间推理能力得到暂时和有限的提高,而不是在智商上有根本的提升。

为什么“莫扎特效应”会取得如此大的反响和市场营销方面的成功?反思起来,除了商家投机,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原因:人们喜欢简单的答案。

音乐的力量伟大又神秘,但是作为父母,按照知名度和销量榜买CD并不靠谱啊。

早年做杂志记者的时候,曾专程去扬州采访过古琴名家马维衡老师,马老师花了好几个小时的时间,为我讲解古琴的历史和故事,带我看他的收藏,还亲自在琴房为我演奏《平沙落雁》。当时20岁出头的我,诚惶诚恐,终也没听出古琴的所以然。

我自己的人生中有很多这样的时刻——在深深觉得音乐好听的同时,受教育所限,也只能止步于“感官”的层次。

我无法听出“乐理”,如果没有歌词,也很难把音乐营造的情景“具象化”。我受过所有的正式音乐教育都来自于小学音乐课,到现在唯一记得的上课内容是怎么唱《粉刷匠》。等我有了孩子,我甚至不知道除了放儿歌,还应该从哪儿开始为他启蒙。

让我真正动了心思要为孩子寻找“更好、更广泛的音乐源”,是源于网上一个很热门的帖子:《从小父母做菜难吃是怎样的体验?》有人说,从小到大,他家的饭桌上只有三个菜在循环;也有人说,妈妈做的菜永远只有一个味。虽然这些孩子最终都长大成人(不知道有没有营养不良),但是20岁了在同学家吃到西红柿炒鸡蛋,会因为美味而感动地流眼泪,也未免让人太心酸。

听歌就像吃饭。如果你从小只吃过单一的食品,会错过世间太多的美好。品味的养成也远非一朝一夕。如果小时候只听《最炫民族风》、《大王带我来巡山》这种口水歌,青少年时只听销量榜上的流行歌,可能成年以后就像我一样,很难再真正听懂音乐的多样性,也很难从不同的主题和变奏中找到或广阔或幽微的情感共鸣。

我从来没有迷信过莫扎特效应,但这并不影响我认同莫扎特是“好音乐”。

中国的《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二泉映月》也是好音乐,格莱美每年的获奖作品亦是,还有德国、法国、西班牙、日本……各个国家的民谣,以及流行乐、摇滚乐、交响乐……美好的音乐太多了。

可是要怎样介绍给自己的孩子?按名气、按淘宝的销量排行买CD靠谱吗?

我慢慢找到了一个办法——因为我喜欢看书,所以当我看到喜爱的作者写了涉及音乐的内容,就会用它来选曲。

爱屋及乌:如果你不懂乐理、也没有接触过多种多样的音乐类型,也一样能从你喜欢的书和电影中,找到可能喜欢的音乐。你甚至可以去翻自己喜欢的名人(艺术家、运动员甚至政治家)传记,去探寻他们的品味。

拿古典乐来说,我最先想到的是《傅雷家书》。傅雷是学音乐出身,他和儿子傅聪的通信中,有大量对古典乐评析的内容,例如:

“……莫扎特的 Fantasy in the B min(《B小调幻想曲》)记得1953年前就跟你提过。罗曼·罗兰极推崇词作,认定他的痛苦的经历都在这作品中流露了,流露的深度便是韦伯和贝多芬也未必超过。罗曼·罗兰的两本名著:(1)Musicians Of the Past(《古代音乐家》),(2)Musicians Of Today(《今代音乐家》)英文中均有译本,不妨买来细读。其中论莫扎特、柏辽兹、德彪西各篇非常精彩。名家的音乐论著,可以帮我们更准确的了解以往的大师。”

“肖邦的作品中,爱好抒情的人能发现无穷的诗意与感情;爱好史诗的人能找到勇猛的飞翔,战斗的冲动,甘美的恬静;喜欢古典精神的人可以欣赏到适如其分的节度,条理分明的结构;长于技巧的人会发现那是最能发挥钢琴特性的作品。”

还有台湾散文家庄裕安的《音乐心情》、香港作家李欧梵的《音乐六讲》和《音乐札记》等作品,都很适合古典乐选曲。

我有个朋友很喜欢看老电影。多年前他曾推荐我看过一部非常老的片子,叫做《乐满哈瓦那》,我深深地被故事所感动、也同时爱上了这部电影的原声音乐碟《Buena Vista Social Club》。直到现在,它都经常作为我写稿时的背景音。

与孩子分享你喜欢的、你有情感共鸣的或者你知道创作背景的音乐,和孩子探讨感受,要比其它任何方式的音乐启蒙,都更重要。

艺术是无界的,对孩子也是一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去丰沛和表达他们的情感,并延展出去。比如因为阅读,爱上音乐,又因为音乐,爱上了表演。

书和电影,都是很好的工具,帮我们在不同的音乐中“身临其境”,或者能令你置身于某个年代,甚至对某个你从不感兴趣的乐器另眼相看。各种各样的现场音乐会、甚至酒店大堂或者咖啡厅里的表演,也是让孩子“身临其境”感受音乐的好办法。

像食物的供给一样,最开始要少放调料,保留食材的原味。音乐也是如此,对幼童来说,旋律和变奏相对简单的儿歌和民谣更合适。如果要引入乐器,大提琴独奏或钢琴曲等单一乐器的表演,更容易让孩子分清每种乐器不同的声音。

如果你培养了一个热爱音乐的孩子,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就为他开启了更多美好的可能性。

他也许会因为一场音乐剧邂逅未来的恋人,也许会在某个难捱的人生低潮里,因为一张CD的陪伴,度过难关;他不一定成为一个歌手、一个钢琴家,也许他会从事和音乐完全无关的工作,但是,他一定会无数次因为聆听喜爱的音乐,真正的感受到幸福和喜悦。这些比智商提高10分,更有意义。

“我们社会对音乐的亏欠, 在于太多人要用它, 太少人要爱它”。 ——庄裕安

以下为关联文档:

宝宝听莫扎特能变聪明吗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变得更聪明,不惜花重金购买经典音乐CD、教育DVD、玩具和其他益智产品。与此同时,美国许多地方政府也纷纷投资项目,希望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3岁前的大脑发育...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