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给医生的感谢信模板大全2020]病人给医生的感谢信模板1 第一人民医院领导: 您们好! 我是眼科三楼32床病人某的家属,20某年12曰11日由于工作事故在贵院贵科治疗,治疗期间,贵科的医生、护士们在我心里留下了深...+阅读
李晶 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毕业 当代文学硕士
与大师为伴——从阅读体验到英语学习
作者:李晶
学习语言的人,很少有不爱或不必大量阅读的。我读书的那个大学有点历史,以文史哲见长,校风也相对传统朴素。越是重点院系,功课越是逼得紧,学生的生活也越是缺少自由时间。理科的院系不必说,连文科的外国语学院各系,也荣幸地背上了“换个地方上高三”的美誉。英语系的学生天天有课,课外阅读的任务也很重。读书报告从大一做到大三,无论情愿还是勉强,人人都得手不释卷。
当时逼我们多读书、读原著、读名著的老师,被我们背地里不知抱怨了多少遍。
“书书书,尽是书。大学生活一点也不浪漫!这些砖头以后好啃来吃啊?”
这是我们同寝室同学的一句名言。可是过了多年,兜兜转转换过了专业,跳过了槽,走过了不同的城市,见过了形形色色的人,我们不得不承认:年少时的浪漫,短暂飘忽如流星雨;真正相依相伴,支撑生活、涵养心灵的、“可以啃来吃的”,还是这些“砖头”。
没有当时逐字逐句的精读,中英文对照的文本分析,就谈不上什么词汇和语法的基本功;没有当时漫无边际、不问学科不分体裁、题材的泛读,也根本无从想象日后工作中,如何应付写作和翻译中随时可能碰到的意外状况。更不用说在跟英美专家打交道时,提及对对方母语文化的只鳞片爪的理解,赢得的又是怎样的惊喜与尊重。
那个时候,哈,那还是上个世纪!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时候还没有现在四通八达的互联网,我们学校又在一个内陆城市,国外的最新报刊很难接触到。我们的课本还是十几年来一直沿用下来的。大家都还小,敢怒也敢言。抱怨!教材陈旧!资源贫乏!面对一张张酸溜溜苦兮兮的年轻的脸,教我们泛读的一位老师沉默许久后,说了这么一句话:“其实,好东西,过多少年还是好东西。”
他还说了些别的,大意是:新的要看,老的也有老的好处。语言的精华都在经典作品里头。而真正的经典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红楼梦》老不老啊?莎士比亚老不老啊?谁敢说他们过时?
我们都不敢。于是纷纷跑去图书馆,抢名著。莎士比亚,对大一大二的学生来讲,即使是英语专业的,也忒难了点儿。好在还有不那么老,不那么难的。还有狄更斯,还有简?奥斯丁,还有哈代,还有萨克雷,还有我校英语系永远的保留节目:《简?爱》和《呼啸山庄》。那个缠满了古藤老叶的图书馆,总是在阴霾的午后散发出莫名的旧时气息。从那里面抢出来的书,也是焦黄发脆,掰两叶卷卷就可以当烟抽的。
即使这样,还是要抢。因为不多。师兄师姐们就是这么抢过来的。估计师弟师妹还是要这么抢下去。就是这些老书,成就了我们那个老校的老系源源不断的人才。一般人其实称不上人才。但总有一些明星一样的人,让我们仰慕不已。高我们两级的一个师姐讲一口纯正的英式英语。人高而瘦,两只眼睛犀利明澈,一举一动却又满透着一种说不出的温柔。他们自排自导自演的英文版《雷雨》,她演四凤。我们在台下跟着她的表情和台词陶醉,明显的崇拜让他们同级的同学实在看不下去:
“这就陶醉啦?!还没见过她演的凯瑟琳呢!”
“是《呼啸山庄》的凯瑟琳吗?”
“有几个凯瑟琳?!”
不敢再问。回头拼命找书来恶补。就在同寝室的姐妹差点为一本旧书伤了和气时,从一个标准书虫那里传来一个好消息:“书店有新的,还不贵!”
那时候逛书店还是一件很高雅的事。盗版书也已经不少了,但正规出版社出的正版书看着还是舒服。尤其是外语书,正版书明显很少出现错字、漏字、错排、倒排的现象。学语言的,谁敢拿自己的手边书,甚至是枕边书开玩笑?我还记得当时揣着不多的零用,挤上摇摇晃晃的老1路公车,穿越大半个城市去买书的情景。两个人抬着一兜新出的英文原版读物回来,晚间在灯下静静地品,细细地想,慢慢地享受。
《简?爱》和《傲慢与偏见》就是那时候读完的。视听课上看过了《大卫?科波菲尔》,再也忘不了善良的老辟果提和幼稚美丽的小爱米丽。买回书来细细地再读一遍。那些异国的人与事,就这样慢慢印入脑海。因为理解,所以同情。因为感动,所以认同。语法和词汇课上点点滴滴的积累,在名著中重逢。原本毫无意义的规律或语言点,在具体的情节与时空中生成了独特的意义。而在书中遇到的障碍,又成了积累新词汇、学习新语法的动力。
《呼啸山庄》也是那时候入迷的。先看的是杨苡先生的中文译本,后来买到了新出的英文版,两者拿来对照着读。既看出了原本忽略过去的一些细节,又在中英文的往返留连中悟到了翻译的技巧。凯瑟琳与希刺克利夫之间石破天惊的强烈感情,更让我们年轻的心灵颤栗,多年之后回想起来,依然无法平静。
是故事本身带动了阅读?还是文字因故事而产生了生命?看过了那一幕幕色彩斑斓的画面,谁还会计较查单词的劳动?经历过那样频繁而投入的阅读训练,考试时的阅读理解,又是多么的平常,多么的轻松!
我还记得,那一系列的原版书,都带着一个小小的彩色风车。它吹皱了一池春水,吹动了少年的心,吹起了语言学习中的自由与灵动。
从汉语的发展和演变可以看出,语言的传承与规范有赖于一代又一代文学家的切磋与琢磨;语言的突破与创新也离不开文学家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创造。脱离开具体文本的语言往往会沦为苍白的符号,而承载着具体语境的文字却常常可以编制出一片瑰丽的景象,有时甚至可以脱离本来的情节变成自由翱翔的精灵。
爱语言的人,爱大师吧。经典作品,永远是语言学习的良师,更是相伴终生的益友。
以下为关联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