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踏歌舞把~踏歌舞是中国古典舞蹈文化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它以"踏地为节,拉手而舞"的舞蹈语言基本结构形态而闻名。踏歌舞的历史追溯起来源远流长。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文饰彩陶盆,距今5800多年,上有踏地为节.拉手而舞的舞人15人。同样是青海省出土的宗日彩陶盆上,拉手而舞的舞人多达24人。内蒙乌拉特中后联合旗东地里哈日峰顶巨石上凿刻着一幅崖画,画面上一男一女连臂而舞,从两人脚尖的方向看,似是面部相对而舞。
这些珍贵的史迹都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远在6000多年前就已经在中华大地上踏地为节.拉手而舞了。踏歌舞发展到汉代,不但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经过改编成为官府和文人士大夫所喜闻乐见的交际.娱乐舞蹈。江苏沛县栖山的汉代画像石上就记有男女踏地为节长袖对舞的画面。内蒙和林格尔东汉墓乐舞百戏图上也记有男女踏地为节折袖.长袖对舞的形象。
当时有一种七盘舞,又叫踏鼓舞,因踏跳于七个盘子.扁鼓上而得名。七盘舞踏鼓而舞气氛热烈,风靡一时。汉代张衡在《舞赋》中写到:"于是蹑节鼓陈,舒意志广。游心无垠,远思长想。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其少进也,若翱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节,指观应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由此可见踏鼓舞的动人舞韵。
老百姓没有那么多的盘子可踏,踏地为节也足以自娱自乐了。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汉朝的使者曾到达了安息(波斯).身毒(印度).黎轩(也叫大秦.即罗马).掸国(缅甸)等国家,对外文化交流在历史上是一次高潮。中国的踏歌舞也随着传向国外。唐朝是踏歌舞大发展的阶段。踏歌不但是老百姓重要的自娱自乐活动,而且被改造加工成宫廷舞蹈。
缭金莲.踏金莲.踏歌辞都是盛行的宫廷舞乐。唐诗中有关踏歌的文字很多。诗仙李白在《赠汪伦》一诗中写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刘禹锡不但写了《踏歌词》四首,而且在《竹枝词序》中记载踏歌:以连唱《竹枝词》.吹奏短笛.鼓来伴舞。舞时不分男女,围成圆圈,手牵手.边舞边歌.情绪欢乐。
公元713年,唐朝皇家在安福门外举行踏歌舞会,有千余妇女参加,人们在高20余丈,燃着5万盏灯的辉煌灯轮下载歌载舞,跳了三天三夜,场面壮观。由此可见唐朝踏歌舞盛行的状况。宋代每逢元宵节.中秋节都要举行盛大的踏歌舞活动,蔡卞在《宣和画谱》里曾描述:"中秋夜,妇女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宋代马远的名画《踏歌图》中,画的是四位老人在蜿蜒的山路上踏歌。
画上有宁宗皇帝的题诗:"疏雨清几旬,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踏歌舞在宋代皇帝心目中是国家安定繁荣的象征。元代及以后,踏歌舞在汉族地区被历史的动乱淹没。但是在兄弟民族地区确留下了普及的种子。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中,有很多舞种都和踏歌舞有血缘关系。比如:满族的"莽势".蒙古族的"安代舞".鄂温克族的"伊堪".鄂伦春族的"达汉达".回族的"宴席曲".保安族的"宴席舞".维吾尔族的"多朗舞".塔吉克族的"恰甫苏孜".藏族的"堆谐".彝族的"打跳".纳西族的"芦笙蹉".高山族的"拉手舞"等等。
"拉手舞"在台湾高山族地区已经广泛流传了一千多年,高山族语称其为"马利库拉",是高山族民间舞蹈中流传最为悠久的一种自娱性舞蹈。据《北史.流球传》记载:"歌呼踏蹄,一人唱,众皆和,音颇哀怨,扶女子上膊,摇手而舞。"从记载中可见,这种"拉手舞",基本上保持着踏歌舞的原汁舞韵。由上述可见中国古典踏歌舞的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