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百科健康成长

感染与传染病学 罗阿丝虫病

12月18日 编辑 39baobao.com

[[感染与传染病学]淋巴丝虫病]【概述】 淋巴丝虫病(1ymphaJicfilaniasis)系由班氏吴策线虫、马来布鲁线虫和帝汶布鲁线虫寄生于淋巴组织所致的疾病。临床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阅读

【概述】

罗阿丝虫病(loiasis) 是罗阿丝虫寄生于人体皮下组织所致的寄生虫病,以身体各部分的游走性肿胀(卡拉巴肿,Calibar swelling)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因】

罗阿丝虫成虫白色线状,雄虫长30~34mm,宽0.35~0.43mm,雌虫50~70×0.5mm.雄虫尾部向腹面弯曲,并有狭窄尾翼,肛周有乳突8对。雌虫阴门开口于颈部,距前端约2.5mm.成虫一般寄生于人体皮下组织,偶可侵入内脏,寿命长达15年以上。微丝蚴有鞘膜,长宽为250~300×6~8.5μm,其尾部逐渐尖细,尾核排列成行,伸至尾端。微丝蚴自雌虫释出后迅速经淋巴管进入血循环到达肺部。在周围血液呈昼现周期性,日中计数;也曾在尿、痰以及脑脊液中发现。中间宿主为班虻,后者吸病人血时,微丝蚴进入班虻体内,在胸肌内约需10天发育成为感染期幼虫,移行至班虻口器,在该处可维持感染能力一周。当班虻再吸人血时感染期幼虫进入人体在皮下组织约经1年发育为成虫。

【流行特征】

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西部,刚果盆地及安哥拉也有病例发生。我国赴非流行地区援外人员也有感染此病者。

【发病机制】

成虫在皮下组织经常以1cm/min的速度前后移动,很少引起宿主组织反应或形成包囊;成虫分泌的代谢产物可导致游走性肿胀,后者与成虫移动的机械性刺激无关。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可见于罗阿丝虫病,乙胺嗪治疗可使这些症状加剧,此肾脏病变可能由于微丝蚴侵入肾小球毛细血管或系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基底膜所致。成虫侵入肾脏也可能起一定作用。脑膜脑炎偶有发生,易出现于周围血液中微丝蚴数量较多并接受乙胺嗪治疗时。濒死的微丝蚴阻塞脑毛细血管导致脑部缺氧,形成中枢神经病变。心包、心肌和心内膜炎症、周围神经损害、视网膜出血也有报告。

【临床表现】

游走性肿胀为本病临床特点,系反复出现的皮下肿块,其发生多突然,可有不剧烈的前驱疼痛,伴红、热、痒及胀感。肿胀多如鸡蛋大小,一般为5~10cm,小者2~3cm,大者20cm以上,有时甚至整个上肢肿胀,影响活动。肿胀一般2~3天后消失,多见于上肢,次为下肢,头皮、脸、躯干、大关节旁、男性生殖器等处。

成虫在皮下组织移行时可产生刺痛、瘙痒、蚁行感等症状。成虫穿越眼球或移行于眼周组织时导致眼周肿胀,患者诉视线前有船样物移动,此症状有助于诊断。

病人可有发热、荨麻疹、嗜酸粒细胞增多。丝虫性心脏病、肾病、脑膜脑炎、视网膜出血、周围神经损害等均偶有所见。

疫区旅居者感染后病情严重,游走性肿胀出现较多(可高达95%),显示强烈高度免疫反应,表现为成虫抗体滴度高,血清IgE增高,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但血中微丝蚴阳性率低(10%);流行区当地居民则出现游走性肿胀仅有11%,血中微丝蚴阳性率高达90%。

【诊断说明】

流行区居民或旅居者有游走性肿胀即应疑为本病。白天查血找到微丝蚴诊断即可确立。成虫在皮下组织或眼部移行时,用手术将虫体取出也可确诊。

皮内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实用价值不大,以魏氏盖头虫(Dipetalonema viteae)抗原进行的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对诊断有一定帮助。成虫常在手指皮下发现,外部加热可促使成虫移行至体表,手部x线检查可在掌骨间发现钙化成虫。

【治疗说明】

迄今乙胺嗪仍为治疗罗阿丝虫病的首选药物,对成虫、微丝蚴和感染性幼虫皆有作用,但70%的病人可发生显著或中度过敏反应,包括游走性肿胀、瘙痒、一过性红色丘疹、头痛、关节痛、发热、恶心、呕吐等。脑膜脑炎、肾病综合征、心脏病变(如心内膜纤维化)皆可出现。在流行区的旅居者治疗后较易发生前述并发症,且易出现皮下结节,后者活检多可发现成虫。为了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乙胺嗪的剂量应逐渐增加:首次0.5mg/kg每8小时剂量加倍,直至每日8~10mg/kg,药物在进食时服用。乙胺嗪在治疗的前3天加用泼尼松(强的松)1mg/(kg.d)。呋喃嘧酮对罗阿丝虫病也有一定疗效,总剂量200mg/kg,10天分服。单次口服伊维菌素300~400μg/kg治疗罗阿丝虫病,患者对药物耐受良好,血中微丝蚴显著减少(<9%),治疗后100天微丝蚴仍少于10%,因此可以推断伊维菌素对罗阿丝虫成虫有活性。甲苯咪唑对本病疗效不佳。口服阿苯达唑似对微丝蚴无杀伤作用,但可杀灭成虫或使绝育,因此微丝蚴缓慢地自血中消失。

【预后说明】

本病预后大多良好,但可影响劳动力及视力。波及中枢神经系统时可导致严重后果或后遗症。

【预防说明】

①开恳村庄附近的丛林,使班虻失去产卵场所并无法生存。村内及四周也不宜种植橡树。也可采用杀虫剂消灭班虻。②普查和普治病人以控制传染源。③成人每周口服300mg乙胺嗪1次,可有效地预防罗阿丝虫感染。

以下为关联文档:

感染与传染病学 盘尾丝虫【概述】 盘尾丝虫病(onchocerciasis) 为盘尾丝虫寄生于人体皮下组织所致的寄生虫病,临床上以皮炎、皮下结节、角膜炎及失明为特征。本病借吸血蚋传播,流行于非洲和中美地区。...

感染与传染病学 淋巴丝虫【概述】 淋巴丝虫病(1ymphaJicfilaniasis)系由班氏吴策线虫、马来布鲁线虫和帝汶布鲁线虫寄生于淋巴组织所致的疾病。临床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

感染与传染病学 丝虫【概述】 该病是由丝虫(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所引起。两种丝虫引起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很相似,急性期...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