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教育写作范文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前辈学者有何见解

05月01日 编辑 39baobao.com

[描写作者思念家乡的古诗词]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译: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译:我禁不住抬起头...+阅读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整体赏析《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汉族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思想内容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

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这段话指出了《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情感,是人生来共有的体验和感受。如:表现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涉江采芙蓉》、《去者日以疏》;表现思妇对游子深切思念和真挚爱恋的《凛凛岁云暮》、《客从远方来》和《迢迢牵牛星》;表现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回车驾言迈》、《明月皎夜光》。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因而,这些诗歌能够永久地感动人,千古常新。同时,它以艺术的方式,《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学者所谓“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王康《古诗十九首绎后序》),良非虚言。

《古诗十九首》在揭露现实社会黑暗,抨击末世风俗的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失去的道德原则的追恋。这种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心态,加深了诗人的信仰危机。事功不朽的希望破灭,诗人乃转而从一个新的层面上去开掘生命的价值。无论是露骨宣称为摆脱贫贱而猎取功名,还是公开声言要把握短暂人生而及时行乐,总之是丧失了屈原式的执着。在旧的理性规范解除之后表现出来的生命冲动,由于受到历史传统、客观环境和自身文化积淀的束缚,很难获得健康、乐观的内容和形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感叹短暂的人生时,虽出言愤激,却也并非真是甘心颓废,有人仍在洁身自好,寻觅精神上的永恒。《古诗十九首》还有一类作品更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

《古诗十九首》的相思怀人之作,不少是从女性角度着笔的。首先,这是由于在宗法社会中,女性因其特定的处境,只能把全部的生命寄托于爱情和婚姻关系。其次,古代女性生活环境与心灵世界的狭小封闭,使她们只能在孤独中无止境地去咀嚼体味相思的痛苦,其盛情的深婉细腻,又是男性所不及的。女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触角,与其生活环境中的种种事物相交流,又使这些事物成为女性心理最为动人的物化形式,并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意蕴丰厚的意象和意境。汉末文人则已在相当的程度上,具有了与女性世界作心灵沟通的现实基础,他们抒写女性的不幸,不仅有真诚的理解与同情,也融入了自己饱经忧患与痛苦的人生体验。《古诗十九首》之多从女性角度写相思之苦,并能由此获得普遍而久远的艺术魅力,原因便在于此。

《古诗十九首》以艺术的方式,表现士子的社会境遇、精神生活与人格气质,并由此透视出汉末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有相当重要的认识意义。汉初的治国思想为黄老之学,后武帝以儒学一统,黄老失势,在与儒学合流的同时又与庄子思想逐渐融合,形成了汉代社会道家的特殊风格。忧生惧祸是老子思想的一部分,到了庄子,更是把这种心理凸显出来。受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知识分子更加强化了生命意识,与此相对应的是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对死亡的思考。个人意识的觉醒和生命价值的发现使汉代文人开始忧虑时光的匆匆流逝,进而又对死亡充满困惑和恐惧,他们想要在这有限的人生画布上尽量的挥洒,以表达对生的尊重和欲求,但现实的不公正已无法改变,只能通过增加生命的密度来实现价值,及时行乐就是这种思想的衍生品。

道家讲究的是清心寡欲,但也认为人要顺从自己的人性和欲望,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就会激发人内心的情感波涛。“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些失意的贫士在穷困和忧患之中只能用说反话来表现内心的苦闷。这种人生的悲剧感,根本上是由于诗人面对生命价值和尊严的被扼杀,产生了强烈的反叛意识,纵欲的内在是彻骨的悲凉。对于世俗生活以及社会私情的关注带来了真我个性的回归,道家思想唤醒了诗人在时代苦闷之下的生命意识。诗人开始重新定义自己生命价值和情感取向,抒情化的表达和个性的彰显最终把文学带上了缘情之路。

《古诗十九首》受到道家学说朴实自然为美的影响,道家强调情感的自由抒发,追求自然和简朴文风,因为大道本身朴实无华的。在这种思想的...

古诗十九首是曹植写的吗

“十九首”达到了空前的艺术水平,在一个重视诗歌的国度里,若有人写出如此优秀的诗作而又失去作者姓名,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作者本人由于某种不愿意被人知道的原因而自行删毁,另一种是当时的当权者不愿意被人所知,任其失传,或者是有意删毁。而曹植恰恰具备这两个条件。

木斋运用“以诗证诗”与“以史证诗”的验证方法,来推论与分析,发现曹植诗中,出现三十余句与《十九首》、苏李诗相似相同的诗句,特别是出现在汉魏之际,由曹植才开始遣用的语汇,竟达十二个之多,此一事实,基本上已可说明《十九首》中的部分作品,其作者应该就是曹植。也因为诗人遣用语词写作时,不可能脱离时代的语言范围与特征,而在东汉中期,甚至在西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没有其他诗人在诗作中遣用这些语汇。而曹植向被公认为建安时代,大量写作五言诗的诗人,斯时另有建安七子、曹丕,已开始遣用《十九首》中的语汇、语句,但据以上的分析、论证,曹植的时代可说是与《十九首》的作者,处于共同的时空中,曹植当是这个时代中,最有创造力的诗人,他当然是这个时代中最能习用与创造语汇的创造者。

为了证明此一论点,木斋还运用一些曹植诗作的基本句式与基本语汇的量化分析来作证明。所以由此判定,《古诗十九首》中,至少有九首是曹植所作,此九首即《其一》至《其五》,及《其八》、《其十二》、《其十四》、《其十五》。此九首与曹植的写作风格,所使用的语汇,完全一致。

“十九首”中可能为曹植写作的这些作品,多数为黄初之后所作。

所谓说曹植诗风比之十九首更为华美,气骨有余,而清和婉顺不足,那是曹植早期的诗风,以及曹植作为公子哥儿的游宴诗等呈现出来的“黼黼锦绣”之作,黄初之后,曹植诗风明显一变,转为“沉着清老”、含蓄凝练的诗风。曹植在自身经历深邃的人生苦难之后,他对诗歌的本质也应在升华,他已经不必“有心为之”的“作意”,也不必有意的夸饰与华美,直接就眼前景物、心中情怀,就已经足够为诗,而且,是一种更为审美,更为合于诗歌本质的诗。曹植诗中本身就存在两种风格,在曹植现存诗作中,譬如黄初之后的《杂诗六首》《七哀诗》等,与十九首的写法,全无分别。胡应麟说:“子建《杂诗》,全法十九首意象……然东、西京后,惟斯人得其具体。”已经看到了两者诗风实为一体。

木斋:曾经有一个阶段,每天面对十九首来进行研究,却发现无论怎样研究,也难以看出其中的奥秘,于是,我索性再次摆脱十九首的文本,转向曹植作品的深入研究——因为,从我汉魏五言诗演变史的角度,在研究完曹丕、王粲等之后,也理应开始研究曹植了。在此前从班固以来的五言诗人中,依次排查的结果,没有找到任何一位诗人与十九首具有关联性;又从曹操开始排查建安以来五言诗人,直到曹丕之前,仅仅出现若干诗句、若干语汇语词的相似性,我知道,距离那些十九首的真正作者的距离日益接近了。于是,我开始排查曹植的情况,首先是将其诗文作品尽量做出编年,将其生平做出自己的年谱,其中系年或者写作对象不明确的,则一一考辨。譬如其中阅读到曹植的《离友》诗,其二有“折秋华兮采灵芝。寻永归兮赠所思”等诗句。赵幼文在该诗下作按语说:“似非怀念夏侯威者,未能考其写作岁月”,我已经感觉到这首诗与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非常近似,于是,我就设法考察夏侯威其人,为此,我用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线索,只好作罢。一直到2009年春季,一次在灯下阅读曹植文集,连同阅读《艺文类聚》等,我忽然发现,将写作于建安十六年的《离思赋》,以及十七年十月跟随曹操出征孙权抵达长江岸边的历史记载等史料联系在一起来思考,忽然理解了这首《离友》诗,所谓“夏侯威”云云,不过是迷惑他人的障眼法,以便能使这首诗作能安然存在于自己的文集中而不被他人看破。而这首騒体诗,其句意竟然和《涉江采芙蓉》几乎是句句对应的关系。当时,我已研究建安文学多年,深知当时有同一题材而用两种体裁写作的习惯。于是,顺藤摸瓜,接着阅读曹植文集,以前多次阅读过,但却怎么也解释不清楚的《朔风诗》出现在眼前,将其置放于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大军即将离开长江战场之际,则其中的每一句诗作的含意,即刻就清晰地凸现在面前,不仅仅是时间、节令、地点等无不吻合,其中“子好芳草,岂忘尔贻”的诗句,更清晰地指向了曹植《离友诗》中的“折秋华兮采灵芝。寻永归兮赠所思”和《涉江采芙蓉》中的“采之欲遗谁”。看来,曹植所采遗的对象,必定是一位喜爱芙蓉的美丽女性。于是,我重新阅读曹植文集,曹集不足,再读曹丕文集,终于发现,甄氏就有这个癖好。于是,我再向前追溯,以前阅读不懂的《愍志赋》《感婚赋》,其含义顿时清晰。《愍志赋》借“人有好邻人之女者,时无良媒”之事,抒发自我“思同游而无路”的痛苦;再向后研究,则曹植与甄后的关系,其线索顿时也就清晰起来。

以下为关联文档:

能写关于冬的古诗各写十首整首的要有作者和诗名再加作者简上搜的:1、《子夜冬歌》【唐】崔国辅 寂寥抱冬心,裁罗又褧褧。夜久频挑灯,霜寒剪刀冷。 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古诗锄禾作者是谁李绅,聂夷中一说此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绅。李绅(772~846),字公垂,无锡(今属江苏)人,元和进士,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与著名文人白居易、元稹等交往甚密。元稹称...

关于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诗句标明作者和诗题杜牧的《秋夕》诗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经的小雅中有一首诗: “或以其酒,不认其浆;鞙鞙佩璲,不认其长。 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跤彼...

适合毛笔初学者的古诗作品比较简单,适合写毛笔字的唐诗宋词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

望洞庭古诗作者的名字怎么拼1、《望洞庭》的作者是刘禹锡,拼音是:liú yǔ xī 2、《望洞庭 》唐 ·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

古诗:朝代作者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文解释】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

古诗配图作者简介古诗典故古诗小知识经典诗句的手抄报有哪些大风歌(汉·刘邦) 北方有佳人(汉·李延年) 江南(汉乐府) 孤儿行(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 有所思(汉乐府) 上邪(汉乐府) 白头吟(汉乐府) 陌上桑(汉乐府) 羽林郎(汉·辛延年) 长歌行(汉乐府) 饮...

古诗望月作者杜甫的译文古诗望月作者杜甫的译文,李白的望月的意思是什么:杜甫《望月》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文赏析】...

村居高鼎古诗作者引用村居高鼎古诗作者引用,古诗村居高鼎的古诗文:名称:村居 年代:清代 作者:高鼎 体裁:七言绝句作品原文: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注释译...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