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教育写作范文

试着分析戴明朱兰克劳斯比和费根堡姆的质量管理理念的异同点

03月04日 编辑 39baobao.com

[戴明质量管理14项原则!]1、要有一个改善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观点。为此,要投入和挖掘各种资源。 2、要有一个新的管理思想,不允许出现交货延迟或差错和有缺陷的产品。 3、...+阅读

质量管理大师有

1930年 道奇和罗明提出统计抽样检验方法。

1950年代 戴明提出质量改进的观点——在休哈特之后系统和科学地提出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质量和生产力的持续改进;强调大多数质量问题是生产和经营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的责任。此后,戴明不断完善他的理论,最终形成了对质量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戴明十四法”。

1960年代初 朱兰、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他们提出,为了生产具有合理成本和较高质量的产品,以适应市场的要求,只注意个别部门的活动是不够的,需要对覆盖所有职能部门的质量活动策划。

戴明、朱兰、费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日本被普遍接受。日本 创造了全面质量控制(TQC)的质量管理方法。统计技术,特别是“因果图”、“流程图”、“直方图”、“检查单”、“散点图”、“排列图”、“控制图”等被称为“老七种”工具的方法,被普遍用于质量改进。

日本质量管理学家对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时期产生了石川馨、田口玄一等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 这一时期产生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包括: JIT—准时化生产 Kanben—看板生产 Kaizen—质量改进 QFD—质量功能展开 田口方法 新七种工具 由于田口博士的努力和贡献,质量工程学开始形成并得到巨大发展。

1980年代 菲利浦.克劳士比提出“零缺陷”的概念。他指出,“质量是的”。突破了传统上认为高质量是以高成本为代价的观念。他提出高质量将给带来高的经济回报。

如何理解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 是指在全面社会的推动下,企业中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1、全面性:是指全面质量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2、全员性:是指全面质量管理要依靠全体职工。

3、预防性:是指全面质量管理应具有高度的预防性。

4、 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企业以自己的产品或劳务满足用户的需要,为用户服务。

5、科学性:质量管理必须科学化,必须更加自觉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简介: 在介绍全面质量管理之前,我们首先明确一下有关质量的定义。国家标准(GB/T19000-2008 idt ISO9000:2005)对质量下的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更流行、更通俗的定义是从用户的角度去定义质量:质量是用户对一个产品(包括相关的服务)满足程度的度量。质量是产品或服务的生命。质量受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企业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要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必须对影响质量各种因素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企业组织全体职工和有关部门参加,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成果,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和各因素,经济地研制生产和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的系统管理活动。

1、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发展阶段: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质量的主体,主要包括:

(1)产品和/或服务的质量;

(2)工作的质量;

(3)设计质量和制造质量。而后两者往往容易被人们所遗忘,但这是“大质量”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所必不可少的。 质量控制理论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

(1)本世纪30年代以前为质量检验阶段,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但质量并不是检验出来的,所以,质量检验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

(2)1924年提出休哈特理论,质量控制从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过程控制阶段,利用休哈特工序质量控制图进行质量控制。休哈特认为,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制造出来的,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放在制造阶段,从而将质量控制从事后把关提前到制造阶段。

(3)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将质量控制扩展到产品寿命循环的全过程,强调全体员工都参与质量控制。

(4)70年代,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田口质量理论,它包括离线质量工程学(主要利用三次设计技术)和在线质量工程学(在线工况检测和反馈控制)。田口博士认为,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其次才是制造出来的。因此,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放在设计阶段,从而将质量控制从制造阶段进一步提前到设计阶段。

(5)80年代,利用计算机进行质量管理(CAQ),出现了在CIMS环境下的质量信息系统(QIS)。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质量控制与管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因为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以往所无法实现的很多质量控制与管理功能。

2、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与兴起: 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后来在西欧与日本逐渐得到推广与发展。它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质量控制,使质量管理实现定量化,变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类似于日本式的全面质量控制(TQC)。首先,质量的涵义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产品服务质量,而且包括工作质量,用工作质量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其次,TQC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不仅要管理生产制造过程,而且要管理采购、设计直至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的全过程。

3、质量控制工作程序: PDCA管理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最基本的工作程序,即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check、action)。这是美国统计学家戴明(W.E.Deming)发明的,因此也称之为戴明循环。 PDCA循环管理的特点:

(1)PDCA循环工作程序的四个阶段,顺序进行,组成一个大圈。

(2)每个部门、小组都有自己的PDCA循环,并都成为企业大循环中的小循环。

(3)阶梯式上升,循环前进。

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国家是

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国家是美国,提出人为费根堡姆。

费根堡姆是第一位美国质量学会兰卡斯特奖章(ASQ Lancaster Medal)获得者,美国质量学会爱德华兹奖章获得者,并被美国总统小布什授予国家技术奖章,获得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61年,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并出版《全面质量控制》一书,标志着全面质量管理时代的开始。

扩展资料:

费根堡姆主张用系统或者说全面的方法管理质量,在质量过程中要求所有职能部门参与,而不局限于生产部门。这一观点要求在产品形成的早期就建立质量,而不是在既成事实后再做质量的检验和控制。菲根堡姆将质量控制扩展到产品寿命循环的全过程,强调全体员工都参与质量控制。

费根堡姆努力摈弃当时最受关注的费根堡姆的学说中质量控制的技术方法,而将质量控制作为一种管理方法。他强调管理的观点并认为人际关系是质量控制活动的基本问题。一些特殊的方法如统计和预防维护,只能被视为全面质量控制程序的一部分。

费根堡姆将质量控制定义为“一个协调组织中人们的质量保持和质量改进努力的有效体系,该体系是为了用最经济的水平生产出客户完全满意的产品。”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费根堡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全面质量管理

以下为关联文档:

西方现代科学管理和儒家传统的人本管理思想的异同随着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企业与日本企业的市场竞争中的纷纷落马败阵,迫使西方管理学者们纷纷开始重视并研究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对以往的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重新进行反...

对说:中美课堂管理和班级管理的异同班级管理与课堂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而课堂管理却是任课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前者的目标是形成一个“团结友爱,严肃活泼”的班集体...

传统信息管理与现代信息管理的异同传统管理体系与现代管理体系的差异源于两种管理思想体系的差异。在近代由于面对的生产力i水 平不高,管理环境的复杂度展示不够充分,人们对管理本身的认识还不够完整和深入,因此...

华为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是什么华为公司的经营理念包括:聚焦、创新、稳健、和谐。具体内容如下: 1、聚焦:新标识更加聚焦底部的核心,体现出华为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的核心理念。 2、创...

管理原则和管理理念的区别是什么呢管理原则和管理理念的区别是什么呢? 管理原则:在管理中不能突破的规则。 比如:招聘制度中有一条原则叫“重要职位宁缺勿滥”,意思是不符合招聘条件的宁愿“空缺职位”也不能“滥...

戴明质量管理思想戴明博士质量管理十四法 《十四条》文字的介绍 《十四条》的全称是《领导职责的十四条》。这是戴明先生针对美国企业领导提出来的。从美国各刊物所载原文看,无论是次序还是用...

戴明的质量管理法戴明质量管理14项原则 1、要有一个改善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观点。为此,要投入和挖掘各种资源。 2、要有一个新的管理思想,不允许出现交货延迟或差错...

戴明循环的商品质量管理的工作方式有哪些戴明循环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 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四个循环反复的步骤, 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处理(Act)。 戴明循环有时也被为称戴明轮(Deming Whee...

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管理(十一)省级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村民承受能力,分地区提出筹资筹劳的限额标准,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十二)对经审核的筹资筹劳事项、标准、数...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