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有关建功立业的诗句啊]1/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是李贺所写《南园》诗十三首的第五首,表达弃文就武,为国家统一事业建功立业的的愿望。 2、了却君王天下事,...+阅读
关于“朱熹”的著名诗句和解析有:
1.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解析: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2.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解析: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3.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悟叶已秋声。——《偶成》
解析:这是一首逸诗,具体写作年代不详,大约在绍兴末年(1162)。日本盛传此诗,我国大陆亦不胫而走,以为为朱熹所作,姑且存以备考。其主旨是劝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该诗语言明白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梦未觉,阶前梧桐忽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倍增劝勉的力量。
4. 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鹧鸪天》
解析:这是一首借酒浇愁感慨激愤的小词,盖作于金源灭亡前后。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源孤臣孽子,鼎镬馀生,栖迟零落,满腹悲愤,无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浇愁,在醉乡中求得片刻排解。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心境下产生的。
5. 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菩萨蛮》
解析: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因而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
以下为关联文档:
求能反映男儿建功立业的诗句词越多越好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吴钩,一种形似剑而弯的刀。春秋时吴人善铸钩,故称。这里泛指武器。凌烟阁,古代朝廷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
关于秋末落叶的诗句当秋末冬初的时候,我们就能隐隐约约地看见梅花的身影了。那时,它的颜色又淡,花也开的很小。到了“大雪”前后,北方的寒风越刮越大,人们都只有躲在家里避寒,而仅有极少数勇敢的人冒...
形容青梅竹马诗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 暗壁,千唤不一回。 长干行--李白 骑竹马来, 绕床弄表梅。 同居长千里, 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
描写竹子的好词好句不要诗句好 词 翠竹 修竹 秀竹 竹海 竹影 竹涛 挺拔 挺立 茁壮 爆节 遒劲 浓密 簇拥 婀娜 袅娜 婆娑 葱翠 青翠 俊秀 修长 颀长 细长 傲骨 清高 岁寒三友 修竹成林 茂林修竹 青松翠...
关于多余的诗句忆江南 【现代】先飞之笨鸟 江岸夜,信步意犹佳。 且透疏桐观缺月,还扶弱柳听鸣蛙。 离思漫天涯。 如梦令 【现代】先飞之笨鸟 昨夜秋风初度, 犹自街头闲步。 车水马龙时,回首茫...
形容不起眼的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1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
关于敬老爱老的诗句孝亲敬老的古诗1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孟浩然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孝廉因岁...
秋月朱熹古诗宋不是朱熹写的秋月 年代:宋 作者: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 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 白云红叶两悠悠。 诗词注解[注释](1)青溪:清澈的溪水。(2)澄鲜:明净、清新的样子。(3)红尘:泛指...
朱熹的古诗有哪些朱熹的诗词有很多,但大都很长,列举部分如下: 1、《九曲棹歌》 宋·朱熹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2、《春日》描写春天 宋·朱熹 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