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提问是幼儿园语言活动中一种广泛应用的重要教学手段,好的语言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提问,教师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将语言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和学习主动性。教师提问是技术,更是艺术。那么,怎样才能语言活动中的提问更有效呢?
一、把握重点,满足幼儿不同心理需求要使提问更好地促进师幼之间的互动,促进幼儿思维、语言表达等能力更好地发展,教师必须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与需要,并能清晰地把握语言活动的内涵与重点等。一是提问要适合年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有经验的提升。提问后应尽可能地让幼儿各抒己见,给与他们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有时可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或障碍来引导幼儿“跳一跳摘到果子”。对孩子的回答,教师可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在讨论中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判断,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经验。二是提问要循序渐进,具有层次性。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教师的提问设计既简洁扼要,又循序渐进,能根据幼儿特点与经验水平,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由粗及细地展开,以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分析想象。同时,对于反应较慢的幼儿,教师可将第一层次的问题抛给他们,在语速上适当放慢一些,对反应较快、脾气较急的孩子,可将一些突破常规的问题抛给他们,语调要显得沉稳,促使每个孩子都能深入地理解活动内容,在原有水平上,用不同的速度去实现自身的发展。三是提问应找准切入点、突出重点。对目标的把握和重点内容的理解,是找准提问切入点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着力分析、研究教材、找出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提问。如语言讲述活动《小老鼠去旅游》中重点引导幼儿根据具体情况动脑筋、想办法。小老鼠在大海中特别饿,它就把西瓜船吃了,可天马上就黑了,小老鼠想回家了,怎么办?故事《懒熊买西瓜》重点在于引导幼儿通过看到熊哥哥和熊弟弟犯错后的滑稽后果,理解懒的坏处,所以教师则指出:“西瓜为什么变成一滩西瓜水了?熊哥哥和熊弟弟是怎么做呢?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好不好?你会像它们那样吗?”通过这些问题,以渗透、凸现故事主题。
二、改变方式,促进幼儿主动积极地学习为了让幼儿在环境中主动学习,自主发展,我们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和个性发展的基本观点,把培养幼儿“想说”、“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作为语言培养的目标。因此,在提问方式上,我们应将新纲要的理念贯彻到实践中,促进幼儿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一是采用多样性的提问激活幼儿思路。单一性的提问往往以“是什么”“有什么”“做什么”等问题为主,对此,孩子并不需要做过多的思考,易造成孩子思维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往往使活动枯燥、乏味,压抑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多样性的提问如突破常规的问题、预想后果的问题、替换取代的问题等等,则能使幼儿学会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活动的情趣,激活了孩子的兴趣与思路。比如,在语言活动《乌鸦喝水》中,幼儿一致认为用投石子的方法喝到水是惟一的答案。为了引导幼儿进行换向思维,教师问:“如果乌鸦身边没有石子,它该怎么办呢?”从而促使幼儿思考其他方法。二是更多地运用启发性提问和追问打开幼儿思路。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教师不可能替代但却能够施加强有力影响的过程。当一个问题出现后,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幼儿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回答问题,同时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多向孩子发问:“哪一种方法更好?”,“你还发现什么?”,“如果你是小白兔,你怎么办?”等比较性、分析性、假设性的问题。幼儿回答后,要多追问幼儿“为什么会这样?”“你是怎么知道的?”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同时,幼儿也通过反思,获得了策略迁移。如在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将“小蝌蚪分别问了哪些动物,他们是怎样说的,小蝌蚪为什么没有找到妈妈”的逐个问题,综合成“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其问题答案隐含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道理。教师的“为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等问题都是启发式问题的具体落实。三是尽可能多地设计开放式提问提升幼儿思维。开放式的提问,没有现成答案,不受语言和情节的限制,既可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以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例如,在集体活动《妈妈生病了》中,当孩子们看到熊妈妈躺在床上时,我就问孩子们:“你们看到熊妈妈怎么了?”“你从哪些地方看出熊妈妈是在生病呢?”……这些问题可以让小班孩子没有限制而有选择的回答,有的孩子回答:“熊妈妈头上有一块毛巾,生病的时候要放毛巾的”;有的说:“熊妈妈在哭”;还有的说:“熊妈妈盖着被子”。可见,提问的方式方法不同,会影响教师和幼儿间的互动效果,封闭式提问不容易继续深入,适宜指向能力弱的幼儿。而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