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演课本剧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一种有效的途径]王雯雯 ]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和学生的不断互动中,发现孩子们的能力有了新的很大的改变,让我感到很是欣慰,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众多周知,课本剧编演是一种集体性活动...+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应该是活的,是缤纷多彩的,是学生自己经历,自己体验,自己感悟的过程。课本剧恰恰迎合了这一规律。课本剧,将课文改编成剧。学生读懂课文,改编剧本,排练成剧,上台演出,这套课本剧诞生的 组合拳 不就是语文学科素养的组构和养护吗?
关键词:课本剧 立足文本 大胆创新
真正走进语文课堂,我发现语文教学还是同20年前我上小学时一样,生涩呆板。注重老师的讲解,忽视学生的感悟;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和情感的培养;注重卷面分数的多少,忽视学生体验的过程。难道语文的学习真的只有这一种途径吗?不!不是! 花开不只在春天 ,语文教学应该是活的,是缤纷多彩的,是学生自己经历,自己体验,自己感悟的过程。
几经摸索,我找到了课本剧这一语文教学的金钥匙。课本剧,将课文改编成剧。学生读懂课文,改编剧本,排练成剧,上台演出,这套课本剧诞生的 组合拳 不就是语文学科素养的组构和养护吗?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就在此得以锻炼和提高吗?
那么,课本剧该如何设计呢?怎样才能将课本剧这一鲜活的血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来呢?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思想,遵循规律
长期以来,语文学习的功利性太强,我们总是习惯用卷面上的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课堂上少不了字词解释,段落划分,中心思想等繁琐枯燥的条分缕析。一篇好的文章之所以 好 ,不仅仅是字词精妙,思想高深,还和它完整的写作结构有关。就像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这篇课文少了哪一节都是缺憾,学生少了哪一份感受都不能体会到这株柳的顽强与坚韧。所以,阅读教学不需要过分地去分析,而应该整合的去看,让学生去整篇读,读了再度,整体地把握文中的 美 。
课本剧,就是把课文综合地去看。学生通过读课文,品味文中语言,再通过自主体验,将文本改编成剧表演出来。这是学生自主加工的 产品 ,就像牛吃青草,经过反复的咀嚼再咀嚼,鲜嫩多汁的青草变成精细的营养物划入胃中,这才是最好的吸收。
所以,要想激活语文教学,转变语文老师的教学思想势在必行。语文老师要目光长远,深谋远虑,把学生的长足发展放在首位。学语文,用语文,才是语文学习不变的规律。语文老师必须遵循这一规律,给学生的 所学 留出自由的 所用 空间,课本剧的编演就是这一规律的衍生物。
二、立足文本,创新开发,一提到创新语文课堂,编演课本剧,老师们就会抱怨连连,认为现有教材里根本没有或者很少适合编演的文章。其实 世界上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语文老师要有这双 眼睛 ,要有善于开发教材的敏感和能力。用好教材,开发教材,本就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教材,是编演课本剧的第一手资料。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适合编演课本剧的文章。例如《公仪休拒收礼物》、《祁黄羊》、《三顾茅庐》、《负荆请罪》、《嫦娥奔月》、《半截蜡烛》、《望月》《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彭德怀和大黑骡子》等等。这些课文有的是剧本题材,编演起来更容易。有的是历史故事或记叙文,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的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一名 编剧 ,了解编剧的相关内容,把课文编写成适合舞台演出的剧本。
例如《嫦娥奔月》一文,其中书上有一段文字是这样的: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只晒得大地冒烟,老百姓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
这段文字没有一句人物语言和一个动作,若是生搬硬套,直接演出,就会被完全忽略,失去文本编写的价值。因此我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了编写剧本的挑战,经过改写之后,呈现出来的剧本是这样的:
画外音:远古时代,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照的大地干裂,寸草不生。人们叫苦连连,民不聊生。村民们天天跪地求雨,祈求上苍
忧伤的音乐起(众村民叫苦连连,有的跪地祈祷,有的躺在地上,有的摊在墙角 )音乐停
天阳妖:(肆无忌惮地嘲笑)哈哈哈,我们要晒死你们这些愚蠢的人类,从此天上人间都是我们的地盘。
嫦娥:(满面愁容)夫君,这可如何是好,你看,百姓们都快撑不住了,在这样下去,咱们都没有活路了,你快快拿个主意才好。
后裔:(焦急不堪)哎,这可怎么办,我也没了主意
嫦娥:(灵机一动)夫君,听说南山之巅有一块巨石,那大石中间有一把神弓,据说是上古神器,可以射杀一切妖灵,你不妨去试一试,拿取神功,救百姓于水火
后裔:(郑重地说)好,我拼了命也要把它取回来
嫦娥:(担心地)夫君,路上一定要当心,我等你回来!
通过改编之后,课文语言变成了适合编演的剧本台词,其中众百姓,太阳妖,主人公的对话等都是书本没有的,这全是学生自主创造的成果。这些内容没有天马行空,完完全全由文而生,却更深入主题,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剧情更加紧凑。所以说编演课本剧,要立足文本,深入的研读教材,创新的开发文本,让每一篇适合的课文都成为一个个鲜活靓丽的剧本。
三、适时引导,合作探究,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来得快,去的也快 。一提编演课本剧,学生立刻热情高涨,但两三遍排练之后,就会叫苦连连,散漫嬉戏。这时,我们就要化身为一名导演,从技术、情感等多层面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鼓励他们动脑解决遇到的难题(道具、服装、场景等),调动他们的表演欲望,使他们对课本剧的热情犹如涨潮海水一般,波涛汹涌。
例如编演古装剧《三顾茅庐》,学生的最大不足就是台词和动作没有古人的风范。我要求学生们的编剧、表演都要符合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台词也要演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并且通过小组合作,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学生们群里群策,纷纷发挥己长。有的回家翻阅古籍,有的上网搜集资料,有的观看相关视频,还有几个学生竟然拿起了《三国演义》进行通读 是这次课本剧带给他的动力,想要去了解当时的故事,这不得不说是编演课本剧的意外收获了。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经过合作探究,几天后,学生们在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时,就能引经据典,说的头头是道了。对当时的礼仪风俗,人物动作等许多细节拿捏得十分准确,文中张飞的大声嚷道,刘备恭恭敬敬的站着,诸葛亮的卧榻而睡,被学生们演绎的淋漓尽致,这是我们在课堂上无法传授讲解的内容,而课本剧却做到了。
这就是课本剧的魔力,学生通过深入地解读文本,大胆的创新剧情,巧妙地融合元素,一出好剧就这样新鲜出炉了。在整个准备、排练、演出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课本剧如同涓涓细流,正悄悄地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有了这个元气淋漓的力量,定能在语文课堂中掀起层层碧波,让语文学习变得更有乐趣,更有温度。
以下为关联文档:
《滥竽充数》课本剧剧本人物:齐宣王[齐缗(min)王]、南郭先生、大臣二人、乐队8人。 第一场 大殿上 (解说:从前,齐国有个大王叫齐宣王,他特别喜欢听吹竽,这天早朝,他们又议论起组建吹竽队的事。) 大臣甲:...
《负荆请罪》课本剧表演推荐 这是一个历史小话剧。文章以剧本的形式介绍了战国时期廉颇、蔺相如之间的事情。《负荆请罪》是一个两幕剧。第一幕讲述了蔺相如的门客不满蔺相如在廉颇面前表现的懦弱,...